“王与马,共天下”——东晋门阀政治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41941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276—323),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其父司马伷为司马昭的同父异母弟),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不管如何排位,都轮不到司马睿当皇帝。司马光说他以“宗室疏属,遁居江表”,确实不假。西晋灭亡,由他继统晋朝江山,实乃风云际会的结果。311年,洛阳沦陷,两年后晋怀帝司马炽被杀,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即位,但是,长安并没有可以抵抗的兵力和可以留守的粮草。晋愍帝只能束手待毙,在江东的司马睿却在琅琊王氏等大族的推戴下,建立了朝廷,史称东晋,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
  一、王导“宽和之政”
  王导(276—339)是那个把司马睿送上皇帝宝座的重要推手。
  王导与司马睿同年,早在琅琊王时期,二人就交往甚笃。司马睿死后,王导还常去元帝陵寝祭拜,为之流涕,二人不仅是君臣,而且是笃友。
  304年,司马睿出镇下邳,王导为其司马(相当于参谋长、幕僚长的角色)。不久司马睿加安东将军,王导建议其出镇建业(后避愍帝讳改名建康),时在永嘉元年(307)。这个时候,中原鼎沸,王导已经有拥护司马睿保有江东的意念。
  琅琊王氏,是魏晋最知名的士族高门之一。其家族开山可以追溯到西汉宣帝时的王吉,魏晋间的孝子王祥是王导的祖父。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及其堂弟玄学领袖、清谈家王衍是王导的族兄。王戎、王衍都在西晋朝廷身居宰执的高位。后世为众所推重的王氏人物,还有王导之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以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据说,明朝大儒王守仁,也出自这个家族。
  与王导同时拥戴司马睿镇守江东的还有堂兄王敦(266—324)。王敦较王导年长十岁,位阶也比较高,娶晋武帝司马炎女儿襄城公主为妻。王敦是一个有将略和决断的人,性格也比较残忍。西晋时期,他与王导出席石崇家的宴会。石崇让美人劝酒,客人若不饮酒,便杀美人以惩。王导不能喝酒,也勉强喝了下去;王敦能喝,但即使看见石崇连杀了几个美人示惩,也面不改色。永嘉元年(307)族兄王衍征其入朝为中书监,王敦时任青州刺史,路途艰险,王敦不惜把襄城公主身边的侍婢送给将士,金银分给部众,方得回到洛阳。不久他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其时中原司马越专权,王敦在扬州刺史任上,与堂弟王导一起辅佐司马睿,作偏安之计。
  王导、王敦兄弟拥戴司马睿,初到江东,万事草创,江东士族对于这位晋室疏属,大都抱观望态度。一来此时距东吴被西晋所灭,天下一统不过二十多年,晋朝没少做压制东吴士族之事;二来司马睿缺乏人气和名望,中原地区八王大乱,谁知他是不是匆匆过客!
  王导为此很着急,建议司马睿礼贤下士。他对司马睿说:“古来欲成王霸之业者,莫不礼敬故老,招揽贤俊,何况当前天下变乱,大业草创,更加急需人材!”他建议从江东大族顾荣、贺循入手,说二人是南方士族的代表性人物,如果这两人前来,其余士人也就随之而来了。于是,王导奉命亲自去拜见顾、贺二人。
  为了抬高司马睿的地位,在上巳日(三月初三)出游时,王导特别安排司马睿坐轿,王导、王敦等骑马跟从,顾荣等从门缝里望见王氏兄弟如此抬举司马睿,大吃一惊,赶紧出来拜见。
  王导还放下身段,主动学习当地方言——吴语。陆玩是东吴大将陆逊(夷陵之战的主帅)的侄孙,“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玩”a。王导主动向陆玩请结婚姻之好,陆玩拒绝说:“小土坡上长不了松柏这样的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陆玩虽然不才,道义上决不能开乱伦的例。”话虽然很软,态度却很硬。《资治通鉴》还记有一事:
  吴兴太守周玘,宗族强盛,琅邪王睿颇疑惮之。睿左右用事者,多中州亡官失守之士,驾御吴人,吴人颇怨。玘自以失职,又为刁协所轻,耻恚愈甚,乃阴与其党谋诛执政,以诸南士代之。事泄,玘忧愤而卒;将死,谓其子勰曰:“杀我者,诸伧子也;能复之,乃吾子也。”b
  周玘的愤怒,代表了很多南人的想法。其子后来发动叛乱,朝廷虽然用温和的手段加以瓦解平息,但是,在处理当事人时却不了了之。王导为政宽和,着力弥缝各方的关系。他自己说,人家都说我“愦愦”,今后会有人怀念我的“愦愦”!
  总之,正是由于王氏兄弟的竭力推戴,弥合南北豪族之间的关系,司马睿才坐稳了自己的政权,来江东经营十年后,即317年,司马睿称晋王,次年登帝位,史称晋元帝。登基典礼过程中,司马睿再三请王导一同受拜,王导都坚决推却。这种表态,绝不仅仅是做作,而是反映了司马睿的复杂心态,他对自己能否坐稳这个皇位没有底气。
  二、刻碎之政
  司马睿早在称帝之前,就重用了幕府中的几个心腹人物,比如镇东长史刁协,后为丞相左长史,从事中郎刘隗为丞相府司直。“刘隗雅习文史,善伺候睿意,故睿特亲爱之。”a“善伺候睿意”是什么意思?因为他发现司马睿对于王家的势力并不放心!《资治通鉴》略述司马睿与王氏家族关系的变化说:
  帝之始镇江东也,敦与从弟导同心翼戴,帝亦推心任之,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后敦自恃有功,且宗族强盛,稍益骄恣,帝畏而恶之。乃引刘隗、刁协等以为腹心,稍抑损王氏之权,导亦渐见疏外。……而敦益怀不平,遂构嫌隙。b
  王敦总征讨,王导专机政。司马睿“畏而恶之”,遂大力提拔擢用刘隗、刁协之流,抑制减损王氏之权。
  刘隗、刁协是什么人呢?《晋书·刘隗传》列举了刘隗担任丞相府司直所弹劾的几件事。总体来说,属于刻碎之政!
  比如,建康县尉逮捕犯规的军士,被军府将领硬行劫走,刘隗提出弹劾,护军将军戴若思被免官。又如,官员颜含在服叔父丧期间嫁女,被刘隗举报。还有,庐江太守梁龛在除嫡妻丧服的头一日,竟然请客奏伎(搞歌舞聚会),丞相府长史(相当于秘书长)周顗等高官三十余人出席酒会,刘隗奏请免除梁龛的官职,削去其侯爵,并罚周顗等人一个月俸禄。这些都得到司马睿的批准。
  再如,丞相府行参军宋挺,本是扬州刺史刘陶的门人,刘陶死后,宋挺娶其爱妾;宋挺还曾犯贪腐罪,遇赦而免,在这种情况下,奋武将军阮抗提出聘任宋挺为长史。于是,刘隗提出弹劾,说宋挺娶老上司的寡妾,有伤人伦,请除名,禁锢终身(不得做官);奋武将军阮抗却聘这么一个人为长史,请免除其官职,下司法治罪。宋挺病死,刘隗还不放过,提出“如前追除挺名为民,录妾还本”,获得司马睿批准。   可是,有一件事,司马睿没有批准。王敦之兄南中郎将王含,“以族强位显,骄傲自恣”,一次提出的任命名单,有参佐及守长达二十多人,“多非其才,隗劾奏含,文致甚苦,事虽被寝,而王氏深忌疾之”a。刘隗弹劾王含的文书,非常犀利尖刻,虽然被司马睿压下了没有批复,但是,王氏家族却对刘隗恨之入骨!
  史家说,刘隗之弹奏,“不畏强御,皆此类也”b。
  要命的是,刘隗做了恶人,司马睿却看人下菜。“隗性刚讦,当时名士多被弹劾,睿率皆容贷,由是众怨皆归之。”c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司马睿登基之前,可见,在称帝之前,司马睿已经与王氏发生了冲突。
  再看刁协。《晋书·刁协传》说:“协性刚悍,与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为王氏所疾。又使酒放肆,侵毁公卿,见者莫不侧目。然悉力尽心,志在匡救,帝甚信任之。以奴为兵,取将吏客使转运,皆协所建也,众庶怨望之。”d
  隗、协忠实地执行了晋元帝摧抑豪强的意图。太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后,以刁协为尚书令,刘隗为侍中。二人“俱为帝所宠任。欲矫时弊,每崇上抑下,排沮豪强,故为王氏所疾,诸刻碎之政,皆云隗、协所建”e。
  这段话告诉我们,第一,隗、协充当了司马睿抑制王家势力的打手;第二,隗、协的性格强悍,情商还比较低,没少得罪人。“性刚悍,与物多忤”,刁协还好发酒疯,侵毁公卿,见者皆侧目而视。
  与此同时,王导却逐渐被司马睿疏远,被剥夺了实际政务。
  三、王敦之乱
  王敦对于朝廷这些排斥的做法很不满,“上疏为导讼屈,辞语怨望”。王导在朝中把王敦的上书退了回去,“敦复遣奏之”。晋元帝连夜召见左将军谯王司马氶(chéng),把王敦的上疏出示给他看,曰:“王敦以顷年之功,位任足矣;而所求不已,言至于此,将若之何?”司马氶认为是元帝骄纵的结果,说:“陛下不早裁之,以至今日,敦必为患。”晋元帝遂任命司马氶为湘州刺史,牵制王敦,驳回了王敦举荐心腹沈充任湘州刺史的要求。
  进而,晋元帝在军事上采纳刘隗的意见,任命南方士族出身的戴渊为征西将军,驻守淮阴,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刘隗为镇北将军,驻守合肥,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释放扬州地区内北方流民沦为僮客者,组成军队。a这一措施极大地损害了北来全体士族的利益,“众益怨之”。组建军队名义上对付北方石勒,实际上是对付上游的王敦,拱卫京城。
  刘隗虽然领兵在外,但朝廷机事,进退士大夫,元帝“皆与之密谋”。王敦给刘隗写了封信,信中说:“顷承圣上顾眄足下,今大贼未灭,中原鼎沸,欲与足下及周生(指名士周顗)之徒戮力王室,共静海内。若其泰也,则帝祚于是乎隆;若其否也,则天下永无望矣。” 王敦的话有警告与和解之意,软硬兼施,意思是,我们合作推戴司马氏,则天下康泰,帝祚隆盛;若不然,则天下安宁无日了。刘隗回答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竭股肱之力,效力以忠贞’,吾之志也。”史称:“敦得书,甚怒。”a为什么王敦大怒呢?刘隗的两句话,前一句出自《庄子·大宗师》,意思是,鱼在宽阔的江湖中会忘掉自己的本性,而人有了一些本事就会忘乎所以。这是讽刺王敦的;后一句是诸葛亮在刘备临终托孤之前的表态,刘隗用在这里表达了自己为了保卫皇室,置死生于度外的决心。
  话说到这个份上,王敦就于322年从武昌举兵向阙,以诛杀刘隗、刁协,为王导伸冤为名,称:“隗佞邪谗贼,威福自由,妄兴事役,劳扰士民,赋役烦重,怨声盈路。臣备位宰辅,不可坐视成败,辄进军致讨。隗首朝悬,诸军夕退。昔太甲颠覆厥度,幸纳伊尹之忠,殷道复昌。愿陛下深垂三思,则四海乂安,社稷永固矣。”b
  王敦的军队至芜湖,又上表罪状刁协。商汤之孙太甲,继位之初,胡作非为,被宰相伊尹幽禁,放之于桐宫,三年之后,太甲改过迁善,伊尹迎其复位。王敦表文中的这个典故让晋元帝大怒,下诏曰:“王敦凭恃宠灵,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见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今亲帅六军以诛大逆,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c
  最后,王敦攻进石头城,杀戴渊、刁协等,刘隗逃奔石勒。王敦固然不能取代司马氏政权,元帝却于次年(323)郁郁而终。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王敦起兵的成功,关键是得到了南北士族高门以及豪族的普遍支持。比如,有迹象表明,朝廷重臣庾亮就是支持者之一。史称:“时帝(司马睿)方任刑法,以《韩子》赐皇太子,亮谏以申韩刻薄伤化,不足留圣心,太子甚纳焉。”晋元帝让太子(后来的明帝司马绍)研习《韩非子》,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庾亮对于晋元帝“方任刑法”的做法,并不赞成,相反,王敦对于庾亮十分欣赏,“王敦在芜湖,帝使亮诣敦筹事。敦与亮谈论,不觉改席而前,退而叹曰:‘庾元规贤于裴顾远矣!’因表为中领军”a。
  晋成帝时论及刁协的功过,曾提到这次王敦之乱,成帝诏书说:“协情在忠主,而失为臣之道,故令王敦得托名公义,而实肆私忌,遂令社稷受屈,元皇衔耻,致祸之原,岂不有由!”b说刁协虽然是忠于皇室,但是不懂为臣之道,是他的错误造成了王敦之乱,给国家带来了祸害。这个言论在于隔代之后,说明王敦当初的“清君侧”依然有其合理之处。
  显然,晋元帝司马睿用申韩之术治国,引起了南北士族高门的普遍不满。但是,王敦攻入建康之后,任由军士胡作非为,杀害人望周顗,大权独揽,引起了其他士族的普遍不满。324年,当他试图再度起兵之时,就遭到包括堂弟王导、执政庾亮在内的士族们的普遍反对,使他病死军中。
  这就是东晋初年的士族门阀政治。皇帝不甘心“王与马,共天下”,又不能不接受这个共治天下的局面;士大夫支持“王与马,治天下”,但是,又不允许包括王氏在内的某一家族一族独大,进而支持“共治”天下的格局。王氏之后,庾氏家族、桓氏家族、谢氏家族曾各领风骚于一时,待司马道子、司马元显排斥异己,打压世家大族,亲掌朝政之时,东晋王朝也就走到了自己的末日。
其他文献
人民是国家的基本。我们所研究的时期之始,中国或意大利的人口不多,但种类繁杂、风俗纷乱。经过长久的冲突交会,他们终于在秦汉皇朝或罗马帝国的统一政权下,融合为一个主体民族:后称汉人的华夏族,或以罗马为名的意大利人。民族形成的过程艰难,体现了华夏族和罗马人较为开通的性格。  一位现代史家说:“古意大利的居民,原有百端异样的种族成分、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宗教言语、物质文化。这是我们极难明白的。”古中国的情
期刊
个人品行的堕落,为官道德的滑坡,很多时候,问题其实出在难以察觉的风气浸染与人性陋习上,日积月累,终成大祸;清代名臣孙嘉淦的一封奏疏,明确地指出了这些问题。  同治四年(1865)一月,攻克南京之后的曾国藩抽空编选了一本书,取名《鸣原堂论文》。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书,它由17篇汉唐以来名臣的奏疏组成。这不是一本打算赚稿费的书,用意是编来教育子弟的。  在书中,曾国藩对一篇奏疏有很高的评价:“我当年在京城
期刊
史书上记载:大明成化年间,顺天东安人施纯担任鸿胪寺少卿,负责主持国家礼仪大典。当朝的皇帝朱见深讲话有些口吃,朝对奏答之时,赞同大臣的意见要应“是”,而皇上常常为不能顺利说出这个字而犯难。于是,施纯密奏,请改用“照例”二字。朱皇帝采纳后,果然“玉音琅然”。皇上大喜,立擢施为侍郎,不久升任礼部尚书、太子少保。这离施纯进士及第仅仅十年时间。时人为之语曰“何用万言书,两字做尚书”(《万历野获编·补遗》)。
期刊
廉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
期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
期刊
盖烈士徇名a,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b,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c,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d,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e,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f,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史通·内篇·直书》)  注释:  a徇名:为美好的名声而舍身。  b南、董:南指南史氏,董指董狐。南史氏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良史,他为
期刊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东坡全集》)  【品读】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好几年。这期间,他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后来,朝廷又重新启用他,任职翰林学士。这首好读的小词,就是任职时期的作品。依词可见,他虽身居高位,然似很怀念黄州那四年开荒种地的躬耕生活。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期刊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两句激动人心的话。“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并非王勃首创,而是从马援的“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演化而来。  马援(前14—后49)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之一,《后汉书》卷二四有传。他少有大志,王莽代汉时,他做都邮(地方监察官),因同情重罪囚犯,纵之,自己也亡命他乡。遇赦后,
期刊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而问之曰:“殷之将亡,亦有妖乎?”其一人对曰:“有,殷国尝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  箕①。六月雨雪深尺余。”其一人曰:“是非国之大妖也。殷君喜以人餧虎b,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夺,喜诬。以信为欺,欺者为真;以忠为不忠,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急令暴取。好田猎,出入不时。喜治宫室,修台池,日夜无已。喜为酒池、肉林、糟丘,而牛饮者三千,饮人
期刊
凯风  凯风自南a,吹彼棘心b。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c。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d。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e,在浚之下f。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g,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经·邶风》)  注释:  a凯风:和风。这里比喻母爱。  b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比喻孩子。  c劬(qú)劳:劳苦。  d棘薪:酸枣树已经长大,可以当柴烧。这里比喻孩子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