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妖异《六韬》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ssss1111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而问之曰:“殷之将亡,亦有妖乎?”其一人对曰:“有,殷国尝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
  箕①。六月雨雪深尺余。”其一人曰:“是非国之大妖也。殷君喜以人餧虎b,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夺,喜诬。以信为欺,欺者为真;以忠为不忠,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急令暴取。好田猎,出入不时。喜治宫室,修台池,日夜无已。喜为酒池、肉林、糟丘,而牛饮者三千,饮人无长幼之序、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所爱专制而擅令。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升斛c,无尺丈,无称衡d。此殷国之大妖也。”
  (《六韬》)
  注释:
  a 箕:簸箕,用来去除糠秕的工具。
  b 餧:通“喂”,喂养。
  c 升斛(hú):古代容量单位。
  d 称衡:古代用来测算重量的工具。
  大意:
  武王讨伐殷商时,遇到两位男子,便问他们:“殷商快要灭亡了,也曾发生过妖异之事吗?”其中一个人回答说:“有。殷商曾下过血雨、灰雨、石雨,小的像铁椎,大的像簸箕。六月下雪,深达尺余。”另一个人说:“这些还都不是殷商最大的妖异之事。殷商的纣王喜欢拿活人喂养老虎,喜欢挖取人的心脏,喜欢杀害孕妇,喜欢杀掉孩子们的父亲,使他们的孩子成为孤儿。喜欢巧取豪夺、凭空诬陷。把诚信当作欺诈,而把欺诈当作真实;把忠臣视为不忠,忠心进谏者被处死,阿谀奉承者反而得到赏赐,把君子视为卑下之人。政令苛急,横征暴敛。喜好打猎,即使并非打猎之时也随心所欲,自由来去。喜好修建宫室台池,日夜不停。喜好铺排酒池肉林,酒糟成山,三千人余人狂饮烂醉,毫无长幼之分、贵贱之别。喜欢听信谗言,任用谗臣举荐之人,无功者受赏,无德者富有,宠信之人独断专行,把持政令。整个国家没有礼义,没有忠信,没有圣人,没有贤士,没有法度,连容量、长度、重量都没有统一标准——这些才是殷商最大的
  妖异。”
  【解读】
  古人常将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反常现象与国家兴亡变乱结合进行阐释,并将这些现象视作带有预言、预测性质的“妖异”。周武王伐纣时,详细询问殷商百姓是否有“妖异”现象发生,其中一人将反常的自然现象视作“妖异”,另一人则将殷商灭亡前夕一系列倒行逆施、昏庸残虐的暴政当作最大的“妖异”,告知武王。可见,在古代政治家和百姓心目中,带有神秘色彩的“妖异”现象固然值得警惕,但天道远,人道迩,政由人主,事在人为,国家兴亡与执政者的行为密切相关。殷商末代君主纣王草菅人命,荒淫暴虐,遗臭万年。《六韬》的这段记载不仅列举了众多令人发指的恶行,更重要的是将殷商灭亡前夕礼义忠信的丧失、“黄钟毁弃、瓦缶雷鸣”的政治生态、圣人贤士的离心离德、社会法度规则的崩坏一一揭示出来,体现出高明的政治眼光和见解。
  《六韬》,又名《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初年姜太公所撰,实际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撰写者已不可考。《六韬》以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方式编写,内容以兵法为主,兼及治国理政之道,对后代军事、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翊程)
其他文献
晏子谏齐景公登路寝之台  景公登路寝之台a,不能终,而息乎陛,忿然而作色,不说b,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c:“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d。殷之衰也,其王纣作为顷宫灵台e,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
期刊
在我国的历史上,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交往和交流始终是很频繁的。即使在“闭关锁国”的明清时期,也一直与遥远的欧洲国家保持着贸易关系乃至官方往来。在这几千年间,我国有很多人“走出去”,为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当属西汉时期的张骞了。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是汉武帝时的人,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西汉从建立起,就一直被北方的匈奴困扰。汉初
期刊
人民是国家的基本。我们所研究的时期之始,中国或意大利的人口不多,但种类繁杂、风俗纷乱。经过长久的冲突交会,他们终于在秦汉皇朝或罗马帝国的统一政权下,融合为一个主体民族:后称汉人的华夏族,或以罗马为名的意大利人。民族形成的过程艰难,体现了华夏族和罗马人较为开通的性格。  一位现代史家说:“古意大利的居民,原有百端异样的种族成分、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宗教言语、物质文化。这是我们极难明白的。”古中国的情
期刊
个人品行的堕落,为官道德的滑坡,很多时候,问题其实出在难以察觉的风气浸染与人性陋习上,日积月累,终成大祸;清代名臣孙嘉淦的一封奏疏,明确地指出了这些问题。  同治四年(1865)一月,攻克南京之后的曾国藩抽空编选了一本书,取名《鸣原堂论文》。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书,它由17篇汉唐以来名臣的奏疏组成。这不是一本打算赚稿费的书,用意是编来教育子弟的。  在书中,曾国藩对一篇奏疏有很高的评价:“我当年在京城
期刊
史书上记载:大明成化年间,顺天东安人施纯担任鸿胪寺少卿,负责主持国家礼仪大典。当朝的皇帝朱见深讲话有些口吃,朝对奏答之时,赞同大臣的意见要应“是”,而皇上常常为不能顺利说出这个字而犯难。于是,施纯密奏,请改用“照例”二字。朱皇帝采纳后,果然“玉音琅然”。皇上大喜,立擢施为侍郎,不久升任礼部尚书、太子少保。这离施纯进士及第仅仅十年时间。时人为之语曰“何用万言书,两字做尚书”(《万历野获编·补遗》)。
期刊
廉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
期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
期刊
盖烈士徇名a,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b,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c,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d,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e,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f,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史通·内篇·直书》)  注释:  a徇名:为美好的名声而舍身。  b南、董:南指南史氏,董指董狐。南史氏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良史,他为
期刊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东坡全集》)  【品读】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好几年。这期间,他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后来,朝廷又重新启用他,任职翰林学士。这首好读的小词,就是任职时期的作品。依词可见,他虽身居高位,然似很怀念黄州那四年开荒种地的躬耕生活。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期刊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两句激动人心的话。“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并非王勃首创,而是从马援的“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演化而来。  马援(前14—后49)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之一,《后汉书》卷二四有传。他少有大志,王莽代汉时,他做都邮(地方监察官),因同情重罪囚犯,纵之,自己也亡命他乡。遇赦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