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如何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常见于报端的一些由学生心理健康引起的悲剧事件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5-0129-02
《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有一篇报道说,黑龙江省某中学生因不能忍受高考加艺考的双重压力而选择跳楼自杀;浙江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的“新闻”更是家喻户晓,无须赘言了……这些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事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引起这些悲剧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显然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
(1)厌学。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而失去兴趣,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老师好心督促学习却遭到无理顶撞。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过难的教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社会上对分数的过于看重更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2.人际关系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抑、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产生消极情绪,造成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由于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结构经常发生变化,以及学生经历“心理断乳”等原因,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明显的“代沟”,加上平时互相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及时的沟通,因此和父母、长辈之间经常发生矛盾。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心理早熟问题。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青少年本身特有的好奇心,生理成熟早、心理成熟不完全、缺少相关性教育的知识等原因,中学生盲目追求异性,早恋现象普遍。女生往往喜欢穿暴露的衣服、高跟鞋、化妆等;男生往往有暴力倾向,表现为易冲动,意见稍有不合就武力解决。这些过早的成熟心理状态易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心理逆反问题。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正逐渐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大人的认可,产生强烈的自尊意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秘密,因而我们通常称这个时期为学生的“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时期。比如,在学习上,上课发言少了,作业很潦草,有的学生甚至沉迷网吧,荒废学业。总之,家长和老师要求去做的事不愿意去做,不让去做的事却偏偏去做,凡事我行我素,追求个性。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学校因素
全国上下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遗风却有“顽强的”生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学,轻课外教;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法宝”,仍然是分数。持久的“高压”政策,使学生产生了厌学、厌教情绪,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久而久之,学生性情变得消极,不求上进,失去了生活与学习的激情和快乐!
2.家庭因素
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温室里的花朵”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其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家庭虐待及不健康的家庭环境等也是造成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造成了学生的自卑、懦弱、颓废、孤独等病态心理。
3.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这一切都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必然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对他们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4.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既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又是“危险年龄”期。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倾向,究竟怎样才能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1.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提高孩子心理综合素质。
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的首选策略。
(1)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是心理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心理教育成功的关键。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例如,政治教材几乎每课都有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内容;语文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如利用《卖柑者言》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告诫学生“不求虚荣”,但求“实实在在”;在数、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的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关键词】学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5-0129-02
《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有一篇报道说,黑龙江省某中学生因不能忍受高考加艺考的双重压力而选择跳楼自杀;浙江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的“新闻”更是家喻户晓,无须赘言了……这些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事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引起这些悲剧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显然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
(1)厌学。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而失去兴趣,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老师好心督促学习却遭到无理顶撞。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过难的教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社会上对分数的过于看重更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2.人际关系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抑、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产生消极情绪,造成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由于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结构经常发生变化,以及学生经历“心理断乳”等原因,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明显的“代沟”,加上平时互相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及时的沟通,因此和父母、长辈之间经常发生矛盾。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心理早熟问题。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青少年本身特有的好奇心,生理成熟早、心理成熟不完全、缺少相关性教育的知识等原因,中学生盲目追求异性,早恋现象普遍。女生往往喜欢穿暴露的衣服、高跟鞋、化妆等;男生往往有暴力倾向,表现为易冲动,意见稍有不合就武力解决。这些过早的成熟心理状态易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心理逆反问题。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正逐渐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大人的认可,产生强烈的自尊意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秘密,因而我们通常称这个时期为学生的“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时期。比如,在学习上,上课发言少了,作业很潦草,有的学生甚至沉迷网吧,荒废学业。总之,家长和老师要求去做的事不愿意去做,不让去做的事却偏偏去做,凡事我行我素,追求个性。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学校因素
全国上下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遗风却有“顽强的”生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学,轻课外教;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法宝”,仍然是分数。持久的“高压”政策,使学生产生了厌学、厌教情绪,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久而久之,学生性情变得消极,不求上进,失去了生活与学习的激情和快乐!
2.家庭因素
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温室里的花朵”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其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家庭虐待及不健康的家庭环境等也是造成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造成了学生的自卑、懦弱、颓废、孤独等病态心理。
3.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这一切都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必然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对他们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4.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既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又是“危险年龄”期。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倾向,究竟怎样才能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1.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提高孩子心理综合素质。
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的首选策略。
(1)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是心理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心理教育成功的关键。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例如,政治教材几乎每课都有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内容;语文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如利用《卖柑者言》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告诫学生“不求虚荣”,但求“实实在在”;在数、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的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