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原因探究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s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均等问题日益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达到3.13: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因此通过研究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从微观和宏观方面探究区域间收入分配扩大的原因,最后给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部分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 差距 区域
  一、收入分配不均等现状分析
  据统计,从收入相对差异系数角度,以全国各省级人均GDP层面来分析,1952—1978年期间,该系数由0.455上升到0.972,将最富与最穷的省级行政区进行对比,可发现该比值由4.9倍上升到14.3倍。在1978—1990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90年代至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相对差异系数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GDP美元值高于世界各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且表现明显,通常以“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形式表现出来。以20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北京等地,被称为“第一世界”,人口数所占的比例约为2.2%,相当于世界高收入发达国家;其次是第二世界,分别是六个沿海省份,即广州、福建、天津、浙江、辽宁、江苏,占总人口的21.8%,收入水平与世界中上等国家相当,接着是由东北、山东、华北中部部分地区构成的“第三世界”,人口数占比为26%,收入水平与世界中下等国家相当,排在最后的是人口数约占总人口50%的“第四世界”,由贵州、甘肃、陕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区构成,相当于世界的低收入国家水平。
  二、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从区域的经济基础条件角度分析,经济总量的积累会引起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会直接影响收入差距,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速度同收入总量增长水平、速度成正比。所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不均等是经济增长不平衡作用的结果。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山丘组成,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且产量很高,而西部地区大多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因此对外联系十分艰难,交通不便,相互隔離,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其吸纳资金、劳动力能力强,利用率高,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自然要素严重缺失,采用新技术的资金能力严重不足,劳动力以及高技术人才的匮乏,从而导致自身很难吸纳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所以这是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也是东西部居民收入差异的间接原因。
  第二,从国家发展政策方面来分析,改革开放初期,鉴于过去历史经验的影响,中央政府实施了从东向西、先发展沿海再开放内陆渐进开放战略,这促进了东西部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导致区域间收入差距增大的政策因素。后来,由于资金、人力资本、技术等都非常有限,很难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应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资源配置受到很大的限制,配置的效率也比较低下,所以只能集中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即所谓的“不均衡增长战略”。尽管政府没有放弃缩小地区差距的目标,但不得不承认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地区差距存在的客观性,认为通过形成“发展极”,使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不仅自身能够迅速增长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这些“发展极”地区通过创新与传播自身技术,调节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区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它也相应的拉大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使得地区利益凸显出来,加上事实上存在的“政治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进而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与分配制度制约。居民的收入来源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居民的收入水平。各地区在市场经济中初次分配机会的不平等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对再次分配不利,也是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地区失衡的原因之一。从改革开放前的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发展政策到后来的“先增长、后分配”,可以看出国家对东部地区进行了重点投入,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建设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例如,在建立经济特区时,特区的价格完全开放,由国际市场价格调节,对于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出入境等方面给以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特区在投资、外汇使用等体制方面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种所有制改革使得西部地区获得比较高的国有企业份额,东部的乡镇企业以及“三资”企业比重也有较大的提高,并且在投资审批、贷款、税率等方面获得优惠条件。相比之下,内地的国有企业在旧的体制下运行,不仅社会、历史包袱沉重,而且效益普遍下滑,企业所有制的地区结构就成为地区差距扩大的因素。
  三、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这属于产业集聚中的福利经济学问题,即空间因素对收入影响,当某个地区的市场潜力比较大的时,就有可能成为要素和商品两个市场的集中地,自然会提高该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以沿海工业集聚为例,由于地理优势沿海成为了初期的产业集聚地,可想而知贸易成本必然会降低,规模递增效应明显会加强,从而取得领先地位,与内地的收入拉开差距。
  第二,从对外贸易角度分析,根据 S-S定理:一国开展国际贸易以后,生产出口产品时,密集使用的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生产进口产品时,密集使用的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进出口贸易比较多的地区,容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以及外资,使得相关进出口部门的收益提高,进而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一般以人均FDI衡量收入差距,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势在不断增强。
  第三,从金融发展角度分析,在区域之间金融资源的配置的不同会导致区域内的金融发展程度的差异,然而金融发展程度的差异通过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因此金融的发展间接导致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城市相对于农村在地理位置优势,城市的集聚力比较强,会吸引金融机构向城市集中,由于金融资源集中配置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从而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而导致区域间的收入差异。另外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服务多针对权贵及其相关企业,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增加了高收入者的利益,削弱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可见金融资源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区域的集中配置,不仅扩大了区际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会拉大区域间不同收入者的收入差距。
  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途径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方法,从微观和宏观方面探究我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原因,最终归纳出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来源于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条件两方面。因此提出几点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1.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支持。2.实施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有机结合的政策,调整工业布局,引导一些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3.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深化改革,加强监督和管理垄断行业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宗胜.再论改革与发展中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李秉坤.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成因及对策[J].商业研究.2010(12).
  [4]吴玉满.地区收入分配不均衡问题研究[J].时今论衡.2008(11).
  [5]冯雷.双重转型条件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2010(7).
其他文献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青少年作为社會构成人群中的重要部分,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的方式。青少年志愿者组织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志愿服务力量,志愿服务青少年组织体系建设有利于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双丰收。  关键词:社会志愿服务 青少年组织 现状 对策  一、下花园区社会志愿服
期刊
摘 要:我国民企长久以来出于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就业上出现针对女性诸如“玻璃天花板”等一类的非直接、隐性的歧视现象。而针对女性“生育保险”、“生育权利”方面的歧视最具有典型性。国家“将生育保险同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建议的提出,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对现阶段的女性就业隐性歧视现象产生影响,虽然在实施中可以预见不足之处,但总体而言,对“女性就业隐性歧视”问题的缓解是利大于弊的。  关键词:民营企业 就
期刊
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有明显影响,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因此,及时了解城乡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差异,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对河南省H大学城乡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资料,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组独立样本的曼-惠特尼检验法(Mann-Whitney U),并且辅之以统计描述,对城乡大学生在求职注
期刊
摘 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湖北省是中部重要的农业大省。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农产品物流情况及湖北省农产品物流现状,根据湖北省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缺乏技术支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等,提出了相应的有利于促进湖北省农产品物流效率提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 农产品 物流效率 对策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效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期刊
摘 要:行政决策作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调配社会公共资源的行政行为之一,关系到各个社会主体的相关利益,而确保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到行政决策中正是保障其权益最重要、最有效的渠道。基于此,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我国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因此,探寻行政决策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并总结真实案例中的实施情况,对日后的政府决策如何正确有效的调动
期刊
摘 要:“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以阿拉伯留学生社会融合、基本价值、消费观念、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实地调研为主要切入点,对他们“文化休克”的表现和成因进行梳理,总结影响阿拉伯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帮助他们走出“文化休克”困境的方法和措施,减少因“文化休克”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让留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阿拉伯 留学生 文化休克 对策研究  一、
期刊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已经上升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属性的战略高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歷史时期,营口市加快打造绿色生态城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营口市 绿色生态城市 对策  营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9%,加快发展的态势已然显现,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营口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势在必行。如何因地制宜建设营口特色的绿色生态城
期刊
摘 要: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型的渔业经营形式,通过渔业与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扩大渔业发展空间,提高渔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国家批准建立舟山群岛新区和海洋开发试验区的今天,作为传统的渔业基地、舟山渔场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和旅游资源。认清舟山休闲渔业资源现状和发展的优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对未来休闲渔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和项目设置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海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舆情“蝴蝶效应”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其次网络舆情“蝴蝶效应”预警指标体系如何构建,最后网络舆情“蝴蝶效应”预警末级指标设置。  关键词:网络舆情 群体性突发事件 蝴蝶效应 预警指标体系  一、网络舆情“蝴蝶效应”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周期的影响因素和内驱力出发,通过监测舆情发展变化的客观数据和态势,构建一个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的网
期刊
摘 要:空中交通管理安全预警系统是非常重要,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起步较晚。为此,空中交通管理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还不健全,本文结合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空中交通 安全预警 权重 预警模式  目前,我国的空中交通管理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还不够健全,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相差甚多,在运行态势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有些指标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