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历史教学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实记新中国建立初期和平外交方针、成就,掌握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异同点,理解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合作探究,采用讲述法、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学习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外交方面所做的重大改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2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将外交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虽然之前没有明确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但中国梦的征程早已经开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就积极融入世界,在外交中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那么这期间我们的外交成就有哪些,这些成就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共同学习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设计意图: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进新课、师生互动】
教师过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灭而产生的。
教师:请大家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情况。
(学生回忆后回答)学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总的来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签订条约、修改条约的屈辱史。周恩来总理针对旧中国的外交有这样的概括:“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根据所学内容思考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投影展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
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初期又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呢?
多媒体投影展示:独立自主——梦之初醒
教师过渡:请大家结合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的国际背景。
多媒体投影展示:
学生:
教师总结:这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多媒体投影展示: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二战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师过渡: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主席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教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本相关内容,完成这一连线。
多媒体投影展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学生:连线讲解
教师过渡:在建国后的第一年,我国就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教师:但“一边倒”作为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不利于中国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普遍交往。面对这一局限性,应该如何调整外交政策呢?
教师过渡:5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领导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外部环境。基于“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现实需要,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建国初期三大政策。
多媒体投影展示:五项原则——中国梦、世界梦
教师: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过渡:好,大家齐读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生齐读: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适用于所有国家之间的关系,平等相待,和平共处。
教师: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思想?请同桌相互讨论,进行探讨。
【合作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思想?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形成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过渡:如何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来检验它是否正确。
多媒体投影展示:日内瓦会议——扬眉吐气
教师: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会议的主题主要是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教师过渡:通过这次会议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作为指导整个国际关系和解决各种国际争端的普遍原则的强大生命力。同样是基于上述认识,周恩来再一次敏锐抓住时机,在万隆会议上,继续大力推进并发展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投影仪展示:“求同存异”——彰显智慧
教师:1955年4月,由29个亚非国家组织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在万隆举行。面对着复杂的局势,周恩来明确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一铿锵有力的声音、表明立场的坚定态度,使会场气氛顿时好转。这里请大家注意,周总理讲求同存异,那么在亚非国家到底有哪些是相同的呢?
学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后来,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2015年正好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习总书记说:从“团结、友谊、合作”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将同亚非国家一道,奏响万隆精神的时代乐章,携手开创亚非发展的新天地。
教师: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继续推进和平外交政策的又一成功典范。请大家思考: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契合点在哪里?
学生:
教师总结:总的来说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相辅相成的。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补充和延伸,求同存异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讨论的是国家之间的相处状态和相处结果,求同存异讨论的则是国家之间交流时所持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只有在相关的事务上做到了求同存异,在相处的过程中和平共处才有可能;也只有和平共处的国家之间,才能够摒弃偏见,努力求同存异,做到真正的和平共处。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好,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上三个重要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成功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结束语】我们学习历史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历史给我们一个视角,让我们看到过去,并审视现在和思考未来。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在外交新篇章下,我们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学反思】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不必过多的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重点放在问题的探究上,让学生明白采取此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要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历史教学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实记新中国建立初期和平外交方针、成就,掌握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异同点,理解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合作探究,采用讲述法、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学习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外交方面所做的重大改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2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将外交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虽然之前没有明确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但中国梦的征程早已经开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就积极融入世界,在外交中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那么这期间我们的外交成就有哪些,这些成就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共同学习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设计意图: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进新课、师生互动】
教师过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灭而产生的。
教师:请大家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情况。
(学生回忆后回答)学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总的来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签订条约、修改条约的屈辱史。周恩来总理针对旧中国的外交有这样的概括:“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根据所学内容思考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投影展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
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初期又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呢?
多媒体投影展示:独立自主——梦之初醒
教师过渡:请大家结合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的国际背景。
多媒体投影展示:
学生:
教师总结:这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多媒体投影展示: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二战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师过渡: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主席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教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本相关内容,完成这一连线。
多媒体投影展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学生:连线讲解
教师过渡:在建国后的第一年,我国就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教师:但“一边倒”作为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不利于中国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普遍交往。面对这一局限性,应该如何调整外交政策呢?
教师过渡:5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领导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外部环境。基于“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现实需要,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建国初期三大政策。
多媒体投影展示:五项原则——中国梦、世界梦
教师: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过渡:好,大家齐读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生齐读: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适用于所有国家之间的关系,平等相待,和平共处。
教师: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思想?请同桌相互讨论,进行探讨。
【合作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思想?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形成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过渡:如何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来检验它是否正确。
多媒体投影展示:日内瓦会议——扬眉吐气
教师: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会议的主题主要是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教师过渡:通过这次会议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作为指导整个国际关系和解决各种国际争端的普遍原则的强大生命力。同样是基于上述认识,周恩来再一次敏锐抓住时机,在万隆会议上,继续大力推进并发展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投影仪展示:“求同存异”——彰显智慧
教师:1955年4月,由29个亚非国家组织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在万隆举行。面对着复杂的局势,周恩来明确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一铿锵有力的声音、表明立场的坚定态度,使会场气氛顿时好转。这里请大家注意,周总理讲求同存异,那么在亚非国家到底有哪些是相同的呢?
学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后来,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2015年正好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习总书记说:从“团结、友谊、合作”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将同亚非国家一道,奏响万隆精神的时代乐章,携手开创亚非发展的新天地。
教师: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继续推进和平外交政策的又一成功典范。请大家思考: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契合点在哪里?
学生:
教师总结:总的来说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相辅相成的。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补充和延伸,求同存异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讨论的是国家之间的相处状态和相处结果,求同存异讨论的则是国家之间交流时所持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只有在相关的事务上做到了求同存异,在相处的过程中和平共处才有可能;也只有和平共处的国家之间,才能够摒弃偏见,努力求同存异,做到真正的和平共处。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好,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上三个重要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成功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结束语】我们学习历史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历史给我们一个视角,让我们看到过去,并审视现在和思考未来。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在外交新篇章下,我们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学反思】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不必过多的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重点放在问题的探究上,让学生明白采取此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要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