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因素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及加强情感教育的措施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情感因素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小学德育中“寓情于教”的主要措施。
  一、情感因素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的良好品质的养成主要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情感是构成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部分,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既要从理性的角度传授给
  学生一些道德理论知识,包括道德知识、要求和规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结合起来,最有效的达到培养学生品德的目的。
  情感是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离不开情感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学生获取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意志、进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形成理想和信念的催化剂。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而小学学习阶段是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性阶段,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小学育人是基础性的工作,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习心理特征,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方面较为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对小学生的道德培养,要充分利用其积极地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要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说教以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更应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小学德育中加强情感渗透的主要措施
  (一)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有丰富的情感,要充满爱。
  首先,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学生是具有自主能动性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主体间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去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学生的
  所思所想,才能使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独立人格。
  其次,教师对学生要宽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生就有好动、好玩的心理特征,在思想和行为上常常出现错误,针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不应是一味的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教师对学生要循循诱导,用自己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通过自身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宽容和不言之教下将会受到心灵的触动,就会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地改正错误。
  再次,平时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关心学生。课堂学习只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课堂之外生活更是学生学会独立自主、人格成长的环境,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要多加留心,仔细观察,对学生的方方面面多给予一些关心,在学生遇到来自家庭的困难、生活上的不适应或是与学生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起困惑时,教师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习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要让学生内心充满爱,“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道德首先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展开的,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要义在于讲求仁德以及相互之间的关心、关怀和友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爱的品质。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学会爱自己,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因为只有热爱自己的人才会去热爱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人和周围的环境,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与家人、伙伴、社区生活的人群、教师等人和谐相处,真诚相待。与此同时,也要热爱周围的环境,包括大自然。最后,将这种从热爱自己、热爱周围任何事物中培养出来的爱逐渐扩大到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教师要培养学生善的品质,要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只有心存爱的种子,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其他文献
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谓语文教学中的神来之笔。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对课文的精妙之处不一定能感悟到,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在无疑之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形成能力,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置于“问题情境”之下的
期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小学阶段更是德育教育的最佳年龄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特点,近年来,我校坚持贯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
期刊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兴趣引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可以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认知。首先,教师应经常性组织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行程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行程问题中的几个基本量:速度、时间、路程,而后再借助多媒体演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找几位同学实际演示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顺逆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应该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现代数学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注视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强化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的同时,把观察的触角触及到生活中,自己经历筛选,提取有用的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建构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把生活内容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期刊
目前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中小学的穗育工作方法简单,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如何有效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结合近年来下乡调研,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加强 。  第一,德育工作应走创新之路。学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彻底根除一些传统“糟粕”对教育工作的危害。体罚和变相体罚绝对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只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很重要的÷点是在班主任队伍建设和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堂中就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落后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因此,有必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出“坚持‘三不’原则,实施品德教学”的观点: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成为形式主义泛滥的借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
期刊
“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生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中
期刊
当今社会,早期教育愈来愈受到关注,但很多人片面地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让学生学读、写、画、唱、跳等等,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早期品德教育。现在的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百般呵护迁就,因此,孩子们普遍以“我”为中心,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变得任性无礼、自私冷漠。有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自己应得到的东西。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变得懒惰而事事依赖他人。从学校的角度
期刊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学习紧张、思想渴望独立,往往焦虑不安,感到力不从心。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其健康成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情感人,抓思想;以理服人,教做人  我特别注意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论其成绩如何、潜质怎样,我始终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例如,马**同学是一个来自山区的单亲家庭的男孩子,由于缺少母爱,孩子显得敏感多疑又有
期刊
关于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即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武汉失守),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论述。一些人从具体战役战斗的斗争过程出发,认为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是一派“大溃退”的局面。本文从战略角度,;力图客观的认识正面战场在初期抗战的历史地位。  一、关于“持久消耗战”  抗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仍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当时日本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