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情感因素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小学德育中“寓情于教”的主要措施。
一、情感因素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的良好品质的养成主要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情感是构成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部分,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既要从理性的角度传授给
学生一些道德理论知识,包括道德知识、要求和规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结合起来,最有效的达到培养学生品德的目的。
情感是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离不开情感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学生获取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意志、进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形成理想和信念的催化剂。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而小学学习阶段是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性阶段,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小学育人是基础性的工作,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习心理特征,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方面较为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对小学生的道德培养,要充分利用其积极地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要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说教以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更应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小学德育中加强情感渗透的主要措施
(一)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有丰富的情感,要充满爱。
首先,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学生是具有自主能动性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主体间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去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学生的
所思所想,才能使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独立人格。
其次,教师对学生要宽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生就有好动、好玩的心理特征,在思想和行为上常常出现错误,针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不应是一味的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教师对学生要循循诱导,用自己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通过自身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宽容和不言之教下将会受到心灵的触动,就会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地改正错误。
再次,平时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关心学生。课堂学习只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课堂之外生活更是学生学会独立自主、人格成长的环境,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要多加留心,仔细观察,对学生的方方面面多给予一些关心,在学生遇到来自家庭的困难、生活上的不适应或是与学生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起困惑时,教师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习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要让学生内心充满爱,“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道德首先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展开的,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要义在于讲求仁德以及相互之间的关心、关怀和友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爱的品质。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学会爱自己,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因为只有热爱自己的人才会去热爱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人和周围的环境,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与家人、伙伴、社区生活的人群、教师等人和谐相处,真诚相待。与此同时,也要热爱周围的环境,包括大自然。最后,将这种从热爱自己、热爱周围任何事物中培养出来的爱逐渐扩大到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教师要培养学生善的品质,要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只有心存爱的种子,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一、情感因素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的良好品质的养成主要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情感是构成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部分,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既要从理性的角度传授给
学生一些道德理论知识,包括道德知识、要求和规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结合起来,最有效的达到培养学生品德的目的。
情感是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离不开情感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学生获取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意志、进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形成理想和信念的催化剂。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而小学学习阶段是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性阶段,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小学育人是基础性的工作,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习心理特征,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方面较为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对小学生的道德培养,要充分利用其积极地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要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说教以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更应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小学德育中加强情感渗透的主要措施
(一)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有丰富的情感,要充满爱。
首先,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学生是具有自主能动性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主体间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去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学生的
所思所想,才能使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独立人格。
其次,教师对学生要宽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生就有好动、好玩的心理特征,在思想和行为上常常出现错误,针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不应是一味的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教师对学生要循循诱导,用自己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通过自身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宽容和不言之教下将会受到心灵的触动,就会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地改正错误。
再次,平时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关心学生。课堂学习只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课堂之外生活更是学生学会独立自主、人格成长的环境,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要多加留心,仔细观察,对学生的方方面面多给予一些关心,在学生遇到来自家庭的困难、生活上的不适应或是与学生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起困惑时,教师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习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要让学生内心充满爱,“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道德首先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展开的,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要义在于讲求仁德以及相互之间的关心、关怀和友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爱的品质。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学会爱自己,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因为只有热爱自己的人才会去热爱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人和周围的环境,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与家人、伙伴、社区生活的人群、教师等人和谐相处,真诚相待。与此同时,也要热爱周围的环境,包括大自然。最后,将这种从热爱自己、热爱周围任何事物中培养出来的爱逐渐扩大到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教师要培养学生善的品质,要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只有心存爱的种子,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