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真”“实”的朗读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都已开始注重朗读的指导,并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我想,这是对先哲圣贤优秀读书方法的传承,又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是毋庸质疑的。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但,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
  如:我校路老师在进行《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并把感受最深最喜爱的地方多读一读。学生读完之后,师指名学生读,在两三个学生读得不理想之后,师没作指导、提示,只是单调地重复: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大家听?谁能用更欢快的语气再读读课文?“再喜爱一点!”“更欢快一些!”师让学生时而个人读,时而全班读,时而小组读,时而男女生赛读。虽然,此时的课堂上也有琅琅的读书声,但其把朗读形式机械地堆积在一起,没有让学生经历朗读层次递进、情感升华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只能停留于表面。这样的读便是“假读”,亦是“死读”。我认为这个老师的做法并不可取。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大概就是这个理吧!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这便是我所谓的“活”“真”“实”的朗读。这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感悟,能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的朗读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这一点,许多名师们的课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例:窦桂梅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片段师:(播放课件: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生:(深情的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师: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学生读出了“请求”的语气,读得很动情。)师:大娘也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学生用“恳求”的语气读,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颇有味道。)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学生用“哀求”的语气读,有一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师:可是尽管我们哀求的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学生用“命令”的语气读,语气很坚定。)师:是啊,我们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你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的确,“活”的朗读、“真”的朗读、“实”的朗读给语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还记得肥城市举办观摩课时,李鹏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李老师破题导入,以地震灾难为起点,交流对地震的认识,展示地震灾害的图片资料,初步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为学习本文做好情感铺垫。在理解描写父亲挖掘的重点句段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边读边想象,体验父亲救子时的焦急和坚毅,反复品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李老师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一遍遍的品读中,表达、升华对父子俩的崇敬之情。李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个性化的与文本中的父子对话,在此过程中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朗读中,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发共鸣。孩子们学习的投入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强,感受也是非常深刻的。这样的朗读无疑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层次的。这是朗读指导的最高艺术境界。通过“活”的朗读赋予语言文字更深层次的情感;通过“真”的朗读,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文本,通过“实”的朗读,产生与作品主人公零距离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
其他文献
单元教学是新课程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搞好单元教学,单元的建构显得尤其重要。高中语文课的教学单元建构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示范,其中的许多方法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运用、交流、合作、提高,同时也要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单元教学的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表达了炎黄子孙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景,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  一个小动作,一片爱国情——  在2012年20国峰会上,主办方用贴在地板上的各国国旗贴纸来标示合影时领导人的位置。合影结束后,只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弯腰把国旗贴纸捡起,细心地收了起来。  一个躬身捡拾的动作,带来的是扬眉吐气的自豪。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弯腰拾起
期刊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小令写得极为出色,最著名的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断肠碎心的悲曲。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景之妙  先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
期刊
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那么就请让我成为那支神奇的画笔,尽情涂抹,我的青春让我做主吧!  画笔一挥间,这里出现了一座座巍峨的大山,山山相抱,石石相连。既有直冲霄汉的喜马拉雅,又有壁立千仞的阿尔卑斯。每一座都有千年积雪,每一座都有万年冰川,每一座都不失雄伟与壮观。我好奇顽强,我自信乐观,我的青春我做主,高山难越人生石,挑战自我顽强拼!  后山的幽涧里有喷珠溅玉、飞金泻银的壮美瀑布,各种珍奇的水
期刊
观看了优课《谈生命》,受益匪浅。  首先,教师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导入新课。  围绕“生命”,让学生谈对生命的理解、体会和感悟,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主动地谈对生命的理解。由浅入深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因而使学生对生命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随后教师谈到名家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导入冰心先生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引导
期刊
一、“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使用这套教材,应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做到“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切忌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把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
期刊
19世纪,合作学习在美国的学校中盛行。1980年以来,美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教学法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如今,合作学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及有关人士的关注。构建有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能把学生从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精神,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针对这个问题,结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而班主任作为整个班集体的管理者与引导者,工作重心应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若缺乏对学生的关注,那么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失去了生机。在我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月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关注学生的重要性。  去年我带高一,九月中旬的一个晚上,九点半左右我接到了一位家长来电。这位家长在电话中告诉我一个令我十分震惊的消息,她的孩子早上在上学路上出了一点意外——孩子被摩托车撞了,胳膊与膝盖
期刊
绿杉园小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汉字书写,教育学生写方方正正字,做堂堂正正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让新一届一年级孩子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穿插古代书法家学书的故事,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等,学生非常喜欢听。其次,注重写字姿势的指导,运用自然握笔法“自然前中后,内曲留点空,笔靠食指根,支点掌臂顺”规
期刊
中国文化一直是瑰丽雄奇的,俗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足以看出我国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古诗词教学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所选入的教材里,诗词篇目增多了,新课标中还明确要求,初一至初三学生必背诵古诗文80篇,这其中绝大部分就是诗词。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不乏部分老师认为,古诗文教学并不重要,只要会背诵、会默写名句就行了,还说什么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不可受古人思维的限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