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督促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有的学校则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师资,加强管理考核,使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在各地的深入发展,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突出。失误、迷惑、被人误解……,可以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
  一、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首要部分是要解决教育战线上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如教师的情绪化教育,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容易体现出来。教师对自己的行为的正确审视和调整,会给教学带来正面的影响,严重者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导火线。
  我国的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
  二、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现在,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三、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孩子开展的教育活动。也许个别孩子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例如父母一方的突然离婚、离世、家变都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一线的学校、教师不管是教的是什么学科都需要教师的正确的指点和关爱。心理健康应是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但是包括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孩子心理發展中不健康的一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和家长重视和及时的心理指导导致现在孩子们的心里脆弱之处。近年在新闻报道上会经常听得到某某学校学生自杀、某某学生毕业后不适应这个节奏快的社会的步伐,三十多岁了还是从未就业过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
  四、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家中大人会时有因为意见不同而拌嘴,态度粗暴恶劣,其会给子女性格等人格形成很可能受到影响。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子女的成绩或功课是自然的,但不能把关心完全只在考试分数上,甚至就是一半的关心也是不可取的。而假如这种所谓“关心”以唠叨、责问、打骂等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这样的“关心”将不仅是子女反感、还可能是某些悲剧的导火索。事实上,孩子的情感更需要悉心呵护,比起关心成绩,关心冷暖饥饱,关心孩子身边有没有好朋友更为重要。比如,一见到孩子放学回家,“今天心情好不好”,“认识了哪些好朋友?”比起“功课做好没有”效果好百倍。很多家长对子女学习上、生活上的关照,远远超过对子女心理上的关照和理解,缺乏交流而形成隔膜,使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直接导致教育艰难甚至失败。总的来的说,在许多家庭环境中至少存在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偏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其次是学生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再次是家庭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特殊家庭、留守家庭等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其他文献
一周一次的班会开始了,为了让孩子遵守学校纪律,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我制定了一系列班规,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规对一个班集体来说自然必不可少。 古人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  周一下午的班会课上,我照例拿出了上周学生的表现记录,放到展台上,学生一周的表现清清楚楚,突然一声叫喊:“怎么又扣我的分了,不是说好的不扣吗?”原来是小赵同学,这个小赵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脾气暴躁,一言不合
期刊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并不多,而且学习文言文比现代文有很大难度,它短小精悍、难读、难理解,把握文章中的写作方法就更难了。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在以《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解读教材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文言文语言难读,难
期刊
从文学角度讲,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几乎都有典型意义,具有比较的美学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若能与美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定能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对学生施以美育呢?  一、对教材中精美的语言文学进行比较,揣摩语言美  这是挖掘教材中美学因素的主要方法。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背影的词句最富有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
期刊
中考的实验探究题着力体现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使得实验探究题的得分情况成为决定物理学科成绩高低的分界点。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每年的实验考试已成了物理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就近年来物理实验考试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解读考纲  根据《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学生物理实验项目共分三类,河南省
期刊
导入是一种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讲解新课时所运用和建立问题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导入的关键,在于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动力,建立起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极大兴趣,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前要下足功夫,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一、“美”为主题的导入法  1、教态美
期刊
课标中明确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以后学习和发展的必要能力,也是必需能力。所以做为老师的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培养的这种能力。说到写,首先我们做为语文老师就会想到。让学生多去  阅读,丰富他们的阅历,知道的多了,写作的时候当然可以随手捻来。不是有句古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有有一个量的问题,小学阶段,课标对小学生生阅读的要求是这样的: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目标,本文对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字:信息素养 信息环境 课程整合 网络教学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
期刊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尾声时,我让学生根据对本课的学习以及对林冲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收获或启发。学生的发言让我很惊喜,也让我倍受震动。  按课前我对这个问题的预设,学生最可能从两方面给出答案,一是忍,二是反抗。也确实如此,大部分同学都想到了这两点。有人说,人活着要学会忍,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忍一时风平浪静”,也因为“君子能忍人之所不忍”;也有人说,我们不仅要会忍,更要敢于反抗,尤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关于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等深层的问题迫切地摆在了中小学教育面前,因此,中小学阶段作为孩子成长的基础阶段,进行生命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深挖教材,渗透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所谓阅读要有独立的见解,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学习的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的,也不是拘于教科书中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来的,是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  鼓励学生阅读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自己见解,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如我国先哲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又如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