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分析

来源 :医食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7例小儿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在治疗前均行骨髓象分析,全部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血小板上升仍不理想患儿加用免疫抑制剂。结果:小儿ITP骨髓巨核细胞以增多为主,成熟的产板巨减少或缺如,颗粒巨占较大比例,大于100个/片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结论:ITP患儿颗粒巨核细胞相对较多,巨核细胞成熟受阻;采用骨髓象分析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分析;儿童
  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81-01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型(aITP)和慢性型(cITP)两种类型。临床认为,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导致DNA倍体数目增加,我院依据文献,对37例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小儿ITP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分析特点及其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7例小儿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男孩21例,女孩16例;患儿年龄25d至13岁,平均年龄(5.3 3.8)岁;其中<6个月的7例,6个月至1岁15例,1~3岁9例,3~7岁3例,7~13岁3例。全部患儿发病前均有病毒感染病史;发病表现为皮肤出现26例,鼻出血5例,血便3例,牙龈出血3例。
  1.2纳入及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关于ITP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全部患儿在治疗前均行骨髓穿刺,取胸骨柄,骨髓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计数,1.5cm×3.0cm髓膜面积上各阶段巨核细胞数量。
  全部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d后血小板无上升趋势,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连用3~5d后;血小板上升仍不理想患儿加用免疫抑制剂。
  1.4 纳入及判定标准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参考值为7~36个巨核细胞。
  按形态巨核细胞可分为原巨核细胞(原巨)、幼稚巨核细胞(幼巨)、颗粒型巨核细胞(颗粒巨)、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产板巨)及裸核巨核细胞(裸巨)等5大类,根据巨核细胞的数量将患儿会为小于35个/片组、36~100个/片组,及大于100个/片组。
  疗效判定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显效: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且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有效:血小板上升至50×109/L,或较治疗前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时间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时间2周以上;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有效率=(显效+有效+进步)/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对患儿巨核细胞数量进行检测,本组患儿巨核细胞数量为10~535个,其中在正常范围值内5例,占比13.5%;>36个/片32例,占比86.5%。增多的巨核细胞以颗粒巨为多,产板巨较少。提示小儿ITP骨髓巨核细胞以增多为主,成熟的产板巨减少或缺如,颗粒巨占较大比例,详见下表1。
  对全部患儿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大于100个/片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详见下表2。
  3 讨论
  IT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血液病,发病多有前驱病诱因,多数儿童发病前3周均有急性感染病史,且常为病毒感染,本组研究中,选择的37例患儿发病前2周均有病毒感染史,骨髓象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本组研究中,对37例小儿ITP进行骨髓象分析发现,患儿颗粒巨核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但相对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较少,与文献介绍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小儿ITP患儿巨核细胞多表现为成熟受阻等病态表现。在治疗上,除常规治疗外,采用联合塞米松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对于大于100个/组患儿的疗效较为明显,在选择治疗上可参考应用。
  总之,ITP患儿颗粒巨核细胞相对较多,巨核细胞成熟受阻;在治疗上,可采用塞米松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采用骨髓象分析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德娟,韩晓红,宋秋菊.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的探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10(47):130-131.
  [2]陈莹.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2,9(9):153-154.
  [3]何代英,舒琦,夏堪冀等. 9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1,10(40):3044-3045.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康复率,本文就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诊断、治疗方式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3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头痛、呕吐、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等是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常见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后,共有2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剩余1
期刊
摘要:目的:对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对照组中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对治疗组中的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BI评分均有改善,且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的脑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宫外孕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6例经临床手术确诊的宫外孕病例的超声图像。结果:宫外孕表现为附件区妊娠囊5例,表现为附件包块并腹腔出血18例,表现为附件混合性包块33例。本组中超声诊断准确率94.9%。结论:超声可以明确宫外孕包块的部位、大小、有无破裂出血,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关键词:宫外孕;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14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对其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的来经量、痛经程度、子宫大小变化及该手术对于卵巢功能的影响。结果 随访结果表明,患者的痛经程度较术前减轻,月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有效,对于卵巢功能
期刊
摘 要: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阴式子宫切除术和经腹子宫切除术不同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便为子宫切除病患选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到12月在我院进行子宫切除治疗的病患38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病患19例,为治疗组中的病患提供阴式子宫切除术,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经腹子宫切除术,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时间,手术后产生的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为
期刊
摘 要: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硫酸沙丁胺醇在先兆流产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8月出现先兆流产在我院进行保胎治疗的孕妇78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孕妇49人,为治疗组中的病患提供硫酸沙丁胺醇并使用中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为对照组中的孕妇提供叶酸、维生素E进行对症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治疗组中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75-01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止痛使用镇痛泵,目前临床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术后硬膜外接镇痛泵持续镇痛,另一种是术后拔管而用传通的肌内或静脉置管,两者都在临床上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而在我院外科常用的是传通的持续皮下置管方法,本人根据自己在外科的临床实践,对30例胆囊摘除术术后置管的效果观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
期刊
摘要:目的 对急诊内科患者急性肠胃炎的临床诊治体会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1年8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内科确诊急性肠胃炎临床患者9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中西药结合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临床症状消失时
期刊
摘要:目的 对头颅CT在早期诊断小儿脑瘫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0年1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98例,对其头颅CT影像资料以及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98例患儿经CT检查发现异常者54例,CT诊断阳性率为55.10%。CT征象包括:脑积水、脑萎缩、脑发育不良、脑软化、脑穿通畸形等。结论 头颅CT在早期小儿脑瘫诊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6例婴儿脐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42.11%,治疗2个月后,治愈率为76.32%,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34.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