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7例小儿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在治疗前均行骨髓象分析,全部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血小板上升仍不理想患儿加用免疫抑制剂。结果:小儿ITP骨髓巨核细胞以增多为主,成熟的产板巨减少或缺如,颗粒巨占较大比例,大于100个/片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结论:ITP患儿颗粒巨核细胞相对较多,巨核细胞成熟受阻;采用骨髓象分析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分析;儿童
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81-01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型(aITP)和慢性型(cITP)两种类型。临床认为,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导致DNA倍体数目增加,我院依据文献,对37例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小儿ITP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分析特点及其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7例小儿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男孩21例,女孩16例;患儿年龄25d至13岁,平均年龄(5.3 3.8)岁;其中<6个月的7例,6个月至1岁15例,1~3岁9例,3~7岁3例,7~13岁3例。全部患儿发病前均有病毒感染病史;发病表现为皮肤出现26例,鼻出血5例,血便3例,牙龈出血3例。
1.2纳入及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关于ITP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全部患儿在治疗前均行骨髓穿刺,取胸骨柄,骨髓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计数,1.5cm×3.0cm髓膜面积上各阶段巨核细胞数量。
全部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d后血小板无上升趋势,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连用3~5d后;血小板上升仍不理想患儿加用免疫抑制剂。
1.4 纳入及判定标准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参考值为7~36个巨核细胞。
按形态巨核细胞可分为原巨核细胞(原巨)、幼稚巨核细胞(幼巨)、颗粒型巨核细胞(颗粒巨)、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产板巨)及裸核巨核细胞(裸巨)等5大类,根据巨核细胞的数量将患儿会为小于35个/片组、36~100个/片组,及大于100个/片组。
疗效判定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显效: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且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有效:血小板上升至50×109/L,或较治疗前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时间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时间2周以上;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有效率=(显效+有效+进步)/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对患儿巨核细胞数量进行检测,本组患儿巨核细胞数量为10~535个,其中在正常范围值内5例,占比13.5%;>36个/片32例,占比86.5%。增多的巨核细胞以颗粒巨为多,产板巨较少。提示小儿ITP骨髓巨核细胞以增多为主,成熟的产板巨减少或缺如,颗粒巨占较大比例,详见下表1。
对全部患儿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大于100个/片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详见下表2。
3 讨论
IT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血液病,发病多有前驱病诱因,多数儿童发病前3周均有急性感染病史,且常为病毒感染,本组研究中,选择的37例患儿发病前2周均有病毒感染史,骨髓象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本组研究中,对37例小儿ITP进行骨髓象分析发现,患儿颗粒巨核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但相对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较少,与文献介绍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小儿ITP患儿巨核细胞多表现为成熟受阻等病态表现。在治疗上,除常规治疗外,采用联合塞米松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对于大于100个/组患儿的疗效较为明显,在选择治疗上可参考应用。
总之,ITP患儿颗粒巨核细胞相对较多,巨核细胞成熟受阻;在治疗上,可采用塞米松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采用骨髓象分析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德娟,韩晓红,宋秋菊.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的探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10(47):130-131.
[2]陈莹.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2,9(9):153-154.
[3]何代英,舒琦,夏堪冀等. 9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1,10(40):3044-3045.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分析;儿童
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81-01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型(aITP)和慢性型(cITP)两种类型。临床认为,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导致DNA倍体数目增加,我院依据文献,对37例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小儿ITP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分析特点及其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7例小儿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男孩21例,女孩16例;患儿年龄25d至13岁,平均年龄(5.3 3.8)岁;其中<6个月的7例,6个月至1岁15例,1~3岁9例,3~7岁3例,7~13岁3例。全部患儿发病前均有病毒感染病史;发病表现为皮肤出现26例,鼻出血5例,血便3例,牙龈出血3例。
1.2纳入及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关于ITP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全部患儿在治疗前均行骨髓穿刺,取胸骨柄,骨髓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计数,1.5cm×3.0cm髓膜面积上各阶段巨核细胞数量。
全部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d后血小板无上升趋势,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连用3~5d后;血小板上升仍不理想患儿加用免疫抑制剂。
1.4 纳入及判定标准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参考值为7~36个巨核细胞。
按形态巨核细胞可分为原巨核细胞(原巨)、幼稚巨核细胞(幼巨)、颗粒型巨核细胞(颗粒巨)、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产板巨)及裸核巨核细胞(裸巨)等5大类,根据巨核细胞的数量将患儿会为小于35个/片组、36~100个/片组,及大于100个/片组。
疗效判定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显效: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且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有效:血小板上升至50×109/L,或较治疗前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时间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时间2周以上;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有效率=(显效+有效+进步)/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对患儿巨核细胞数量进行检测,本组患儿巨核细胞数量为10~535个,其中在正常范围值内5例,占比13.5%;>36个/片32例,占比86.5%。增多的巨核细胞以颗粒巨为多,产板巨较少。提示小儿ITP骨髓巨核细胞以增多为主,成熟的产板巨减少或缺如,颗粒巨占较大比例,详见下表1。
对全部患儿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大于100个/片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详见下表2。
3 讨论
IT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血液病,发病多有前驱病诱因,多数儿童发病前3周均有急性感染病史,且常为病毒感染,本组研究中,选择的37例患儿发病前2周均有病毒感染史,骨髓象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本组研究中,对37例小儿ITP进行骨髓象分析发现,患儿颗粒巨核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但相对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较少,与文献介绍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小儿ITP患儿巨核细胞多表现为成熟受阻等病态表现。在治疗上,除常规治疗外,采用联合塞米松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对于大于100个/组患儿的疗效较为明显,在选择治疗上可参考应用。
总之,ITP患儿颗粒巨核细胞相对较多,巨核细胞成熟受阻;在治疗上,可采用塞米松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采用骨髓象分析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德娟,韩晓红,宋秋菊.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的探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10(47):130-131.
[2]陈莹.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2,9(9):153-154.
[3]何代英,舒琦,夏堪冀等. 9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1,10(40):3044-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