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审美观念上的体现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3do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游”体现着中国传统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与审美的最高境界,它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修养与人性完美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境界;中国画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超然自身,融入万物之中,并摆脱人世间的一切利害欲求,达到主客相融的境界,从而与“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
  关键词:审美观念;天人合一;中国画
  
  中国画家崇尚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追求一种“心物统一”的境界。中国画家从“游”中来体现中国画审美观念,体现中国画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美学思想改变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促进了艺术审美思想的转变,对社会各阶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游”体现着中国传统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与审美的最高境界,它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修养与人性完美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境界;体现着一种人的精神自由与诗性灵物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美学特别强调在内心世界浮想运思,通过寓意于物象的“内游”、“神遇”等体验方式获得对世界本原的洞见和内心世界的愉悦与至乐,主体不为物役,不为己滞,使心物相互攀缘。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对于“游”的阐释与发挥,成为中国艺术的内在灵魂与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庄子看来,“游”超越伦理,也超越了所有的功利目的、利害计较,是人生与审美的自由化境。庄子称只有达到了“游”的境界,才能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庄子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这个“游”具有非功利性、无目的性、自由性。这个“游”,同时也是心灵之游,就是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人游于虚无之中、自然之中。
  庄子在《秋水》篇中的“知鱼之乐”,正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之所以知鱼之乐,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游”的过程中,他物我两忘,其心境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进入到一种纯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说,这时候庄子的心境同鱼儿的心境一样,二者达到了统一。这是一种高度的审美感受,因为精神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和自由,在此游乐之中,人可以像水中的鱼一样逍遥自在,无挂无碍,闲放不拘,怡适自得,要体验至高至乐的大美,就要在“游”中获得现实中领略不到的美的享受。因为,首先“游”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正是在这种逍遥自在的徜徉中,观看着天地之万物。其次 “游”是无拘束的,“游”不受经验与范围的限制,即超越于空间又超越于时间。此时庄子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游于宇宙万物间,也就是“与天和者也”。
  庄子把精神自由的解放用了一个“游”字加以形象地概括。“游”在《说文解字》里的本意是旌旗所垂之旒,随风飘展固然无所羁绊。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一个“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是主客体的合一,人和鱼的共同点是都具有生生不息的本性,鱼之游与庄子之游在感觉上是一致的。鱼和庄子在生命的自然本性状态上达到了一致,所以说“鱼之乐”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感受。
  《逍遥游》里有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飞不过一棵树,但只要他们都做了自己能做的,自己爱做的,充分发挥了其自然的能力的时候,这幸福,就都是同等的。庄子用飞翔来比喻精神上自由的快感。精神超脱的快感,它必须超越伦理,超越喜怒,超越爱憎,超越生死,同时,舍弃其社会性,而完善地保持其自然性。只有彻底地脱离了社会环境或者是伦理道德的束缚、压抑、欲望、机巧、困惑、焦虑、虚荣和规范,保持住一颗虚静之心,才能超越于社会的界限之上,才能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成为一个自然的人,获得主体的真正的自由,从而获得与天同一,达到一种 “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境界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庄子的艺术观是“艺术的人生”,是希望通过逃避现实,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后世文人画家,退避山林,寄情山水,时而挥毫,其创作的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庄子的思想。
  中国画家以虚静的心态在大自然中徜徉时,其心中摆脱了喜怒、爱憎,生死,脱离了社会环境或者是伦理道德的束缚、压抑。这是一种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游的境界。是闻道、体道、游心于道,并对万物根源“道”的直观体悟的过程。但是,这种逍遥游,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和完全地存在着的,而只能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解放,一种心游。这样的一种精神的自由,画家只有通过画面才能表达其内心的自由之境,这种境界是人生理性与审美极境。例如在山水画中,画家就是以这种逍遥游心态来感受自然和表现自然的。
  例如图1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北宋时期山水画方面的旷世巨作,范宽在“游”的过程中,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在自然物象上,找到了自我精神的安顿之所,实现了物我精神的相通相融。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客观地描写了自然,但绝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是各种心灵感受复合杂糅后通过艺术加工所表现出的一种“人化”了的自然。《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很有典型意义的把创作者自身情感和自然相结合的历史巨作。它给我们的整体感受是丰满的、深厚的,山石的造型严谨、气势宏伟、铿锵有声。但是这幅画的内涵也是宽泛不定的,在近乎纯客观的自然描写中我们又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自然与人生牧歌式的亲切关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理想。在人与山水相和谐的整体自然中,人是弱小的、短暂的,而山水是雄浑的、永恒的,人生活在山水之中,山水背负着人类的理想、精神,从而达到“天与人合”的境界。这一切在《溪山行旅图》中自然地呈现出来,没有一丝的刻意和做作,完全是画家情感随心随性的流淌和满溢,充分体现了画家的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
  


  中国画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万物而立言,它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了一个带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自由灵境。这个时候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的本身,而是人化的自然。同样在人化的自然的过程中,人形象地从自然之处得到了自己某种品质的印证,在万物中得到从精神而转为物质化的表现,从而自然之美上升到与思想情操相融的境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绝对的、无所恃的自由,是审美创作主体进入一种和谐平静的心理状态,超然自身,融入万物之中,并摆脱人世间的一切利害欲求,达到主客相融的境界,从而与“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
  
  注:本文为2009 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画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7月版.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月第一版.
  [3]郑朝,蓝铁成.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4]王静.中国名画.万卷出版公司,2007,11月版.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月版.
   编辑/张铁辉
其他文献
摘要:黑龙江漆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再到今天的成规模,形成了独具面貌的创作群体,不过是短短的10余年。黑龙江漆画在艺术语言形成、群体构成、学科建设及理论探索等方面不断进步且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漆画艺术;发展;创作群体;现状  漆画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化而渐行渐远的,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漆棺”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算是代表;说它年轻,是因
期刊
键盘教学必须突出学科的艺术特征,即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缺乏艺术性的作品不能吸引、打动学生,同样缺乏艺术性的教学也是不能吸引、打动学生的。键盘教学的艺术性在于始终要以音乐表现为主导的运用“动之以情、感之以形”的形象化教学方法。这也是艺术学科形象思维方式、特征所决定的,从感知、体验进入联想、理解的认识过程。这里,感知体验为先,为导入,在感知体验中发展联想(想象)思维,通向理解,又在感知、联想、
期刊
摘要:英美概况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文化主干课。用传统方法讲授英美概况课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介绍了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最后指出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英美概况;教学模式    英美概况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文化主干课。该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大英语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包括地理、
期刊
摘要:本文以情景认知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以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情境认知;多媒体;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处亮点,学者也致力于研究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如何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教”的教学模式向“学”的教学模式转化,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要富
期刊
摘要:就文科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和制约文科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客原因进行分析,对文科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研究,通过具体实践探索,提出了加强对文科学生科技创新的思维培养、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力量,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梯队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创新基地建设等5点措施,为在文科专业中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科技创新
期刊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就其广义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精神面貌,也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还包含学校的组织制度文化;狭义上是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及其他各种工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制度和物质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
期刊
当前电脑音乐技术已经应用于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高等师范声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将电脑音乐技术与声乐技巧课的教学进行了科学、有机的结合。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在歌唱的基本技能、音乐基本理论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声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一、电脑音乐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课程,声乐教学也不像器乐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语言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对高校语言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语言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因而语言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语言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语言学科教学的状况一直效果
期刊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生力军,承担着延续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作为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其数量在各高校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本文以一个高校青年教师的视角,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特点,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问题     由于国家大力提倡人口素质教育,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校的不断扩招,目前学生数量至少是2000年学生数量的2倍。因此近些年很多高校
期刊
摘要:人际意义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情态意义。情态意义与权势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权势关系对情态意义有着强势的影响,在称呼和话语权上都有具体的体现。此外,语境化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权势,这种权势关系制约了情态意义的表达。我们认为,强势方的使动力明显大于弱势方,而后者则可以借助外力改变自身的弱势来达到目的。  关键词:情态意义;权势关系  一、引言  1.有关情态意义的研究。  对情态意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