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吉林省6所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标准、师资培养状况、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时间以及设置现状频率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对学生体质产生的不良影响,讨论如何科学设置高校体育,进而充分发挥提高学生体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大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153-01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党和政府十分重视。2007年1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支持。同年4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
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因此,增强学生体质,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育责无旁贷。但是,近2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从生理机能看学生的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指标均大幅度下降,造成这一后果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缺乏运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体质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兴衰,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体育项目的开设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通过走访调查可知6所高校共开设了39个项目,其中不乏许多竞技类项目,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球类、健美、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轮滑、形体、速度滑冰等项目。而田径项目却只有2个学校开设,这说明从小学、初高中一直重复的田径课较为枯燥,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而代之的是各高校选项课中开设的身体素质练习。通过分析可知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围绕技能教学而构建,体育实践教学过于强调技能,冲淡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致使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不利于高校体质健康目标的实现和完成。
2.考核评价标准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分析
考核是课程建设的导向,考试的形式、方法及内容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目前我省各高校基本采用综合评定的形式,大部分由理论、技术达标与技评、身体素质和学习态度四方面组成,考试均采用统一命题,统一标准进行。在考核内容中技术达标与技评占到 50%~70% 比重是最高的,这说明吉林省各高校普遍都非常注重技术教学,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考核的形势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过分强调技术考核,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挫伤学习主动性,并且大多数高校并为将体育课成绩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制约和促进,因此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缺乏足够的激励作用。
3.师资培养状况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外出进修是提高专项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尽管被调查的6所高校都会派教师外出进修,但只有2所高校会经常派老师外出进修。另有4所高校会偶尔派老师进修,实际中只有部分少量的老师有机会可以进修学习,因此并不能保证所有老师都有机会通过进修得到提高,但却没有一所大学派老师外出进修体质相关内容的研究,因此目前各高校老师在体质科研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而多集中以专项技术技能研究为主,缺乏用体质研究理论来指导实践的依据,对于通过培养教师进修来提高大学生体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大教师在体质研究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
4.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分析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告显示,影响我国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严重的运动不足,而足够的场地设施是确保学生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客观条件。各高校由于受资金和土地限制等问题,仅有2所高校体育设施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有3所高校基本满足教学,另有1所高校不能够满足教学。尽管被调查的这6所高校有两所大学已经通过了全国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其场地设施也堪称楷模,但大多数学校的场地设施还很紧张只能基本满足教学或不能够满足教学。健身是一种习惯,由于学校自身的特点,会使大批学生在特定时间集中出现,由于场地设施紧张而致使大学生运动不足,由此而产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5.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分析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吉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这对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学生能够在缺乏考核监控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将增强体质作为主要动机,这说明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也说明了体育课的教学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动机选择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这虽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但它客观的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锻炼身体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对提高学生体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体育课的内容丰富,但过于强调技能教学,不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中均未能体现体质健康目标。
(2)课程评价过于偏重技术考核,对学习过程没有监控,考核的形式缺乏灵活性,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目前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进修培训和必要的体质相关研究及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用体质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不够深入和具体。
(4)吉林省大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紧张,导致大学生运动不足,身体素质下降。
(5)吉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积极明确,但课外体育运动时间不足、体育活动频率缺乏持续性,已成为制约大学生体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6.2 建议
(1)建议合理设计课堂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淡化专项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体质健康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2)建议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体现激励作用,将体育课考核成绩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综合测评。教师在进行体育课考核时应灵活的运用考核评价标准,照顾到个体差异,并且成绩评价需要考核学习过程。
(3)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培养教师的体质科研能力,使教師能够科学的指导学生健身强体。
(4)建议各高校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加大监管力度,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学校的重要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同时加大对体育教学管理的资金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形成制度定期整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5)建议在高校中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如建立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比赛,设立健身知识专栏等,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文成.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
[2] 柳克奇.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4 (2):93-95.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大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153-01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党和政府十分重视。2007年1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支持。同年4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
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因此,增强学生体质,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育责无旁贷。但是,近2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从生理机能看学生的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指标均大幅度下降,造成这一后果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缺乏运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体质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兴衰,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体育项目的开设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通过走访调查可知6所高校共开设了39个项目,其中不乏许多竞技类项目,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球类、健美、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轮滑、形体、速度滑冰等项目。而田径项目却只有2个学校开设,这说明从小学、初高中一直重复的田径课较为枯燥,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而代之的是各高校选项课中开设的身体素质练习。通过分析可知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围绕技能教学而构建,体育实践教学过于强调技能,冲淡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致使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不利于高校体质健康目标的实现和完成。
2.考核评价标准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分析
考核是课程建设的导向,考试的形式、方法及内容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目前我省各高校基本采用综合评定的形式,大部分由理论、技术达标与技评、身体素质和学习态度四方面组成,考试均采用统一命题,统一标准进行。在考核内容中技术达标与技评占到 50%~70% 比重是最高的,这说明吉林省各高校普遍都非常注重技术教学,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考核的形势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过分强调技术考核,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挫伤学习主动性,并且大多数高校并为将体育课成绩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制约和促进,因此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缺乏足够的激励作用。
3.师资培养状况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外出进修是提高专项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尽管被调查的6所高校都会派教师外出进修,但只有2所高校会经常派老师外出进修。另有4所高校会偶尔派老师进修,实际中只有部分少量的老师有机会可以进修学习,因此并不能保证所有老师都有机会通过进修得到提高,但却没有一所大学派老师外出进修体质相关内容的研究,因此目前各高校老师在体质科研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而多集中以专项技术技能研究为主,缺乏用体质研究理论来指导实践的依据,对于通过培养教师进修来提高大学生体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大教师在体质研究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
4.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分析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告显示,影响我国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严重的运动不足,而足够的场地设施是确保学生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客观条件。各高校由于受资金和土地限制等问题,仅有2所高校体育设施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有3所高校基本满足教学,另有1所高校不能够满足教学。尽管被调查的这6所高校有两所大学已经通过了全国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其场地设施也堪称楷模,但大多数学校的场地设施还很紧张只能基本满足教学或不能够满足教学。健身是一种习惯,由于学校自身的特点,会使大批学生在特定时间集中出现,由于场地设施紧张而致使大学生运动不足,由此而产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5.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及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分析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吉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这对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学生能够在缺乏考核监控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将增强体质作为主要动机,这说明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也说明了体育课的教学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动机选择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这虽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但它客观的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锻炼身体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对提高学生体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体育课的内容丰富,但过于强调技能教学,不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中均未能体现体质健康目标。
(2)课程评价过于偏重技术考核,对学习过程没有监控,考核的形式缺乏灵活性,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目前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进修培训和必要的体质相关研究及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用体质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不够深入和具体。
(4)吉林省大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紧张,导致大学生运动不足,身体素质下降。
(5)吉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积极明确,但课外体育运动时间不足、体育活动频率缺乏持续性,已成为制约大学生体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6.2 建议
(1)建议合理设计课堂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淡化专项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体质健康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2)建议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体现激励作用,将体育课考核成绩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综合测评。教师在进行体育课考核时应灵活的运用考核评价标准,照顾到个体差异,并且成绩评价需要考核学习过程。
(3)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培养教师的体质科研能力,使教師能够科学的指导学生健身强体。
(4)建议各高校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加大监管力度,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学校的重要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同时加大对体育教学管理的资金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形成制度定期整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5)建议在高校中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如建立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比赛,设立健身知识专栏等,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文成.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
[2] 柳克奇.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4 (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