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坡芽歌书”的审美生态分析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j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坡芽歌书”孕育自壮族的歌圩文化,是壮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力的物化形式,所蕴含的审美生态美,源自壮族人民对自然神化后对神圣的“竜”的顶礼膜拜,其审美理想是天人合一、物我相和的生态和谐观,“和谐美”是“坡芽歌书”审美生态的核心。
  关键词:坡芽歌书、审美生态、和谐美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美”所特具的和谐性、亲和性等特性同现代生态学系统整体性的基本观点相吻合。生态美学将“和谐”看作最高的美学形态。这种和谐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说的精神上的和谐,而首先是现实的和谐。
  生态美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素相互联系与作用并形成统一的整体、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与通畅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美。和谐美是生态美存在的基础。生态美强调的是生态整体所具有的审美特征,生态美学倡导系统整体观。
  此论文为2014年百色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批准文号:百院字〔2014〕57号。项目编号:14GXKT02 )
  以系统整体观来分析壮族坡芽歌书的审美生态系统,坡芽歌书的生态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朴天成之美
  坡芽村村民农凤妹家中珍藏着一块宽约1尺,长2尺余的白色土布上面,用竹签蘸红色的仙人掌果实的汁液绘上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鸟笼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 1寸,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在壮语中,意思是“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是“歌书”。整幅图画色彩鲜艳,布局合理,整齐美观,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歌书内容亦涵盖了壮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民族风情、饮食服饰、宗教礼仪、道德规范、审美情感等系列文化层面, 集诗、书、画、歌为一体,是一部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承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是壮族最优美的篇章。图案之美与歌书本身在物质形态、精神层面以及思想情感方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1】
  二、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坡芽歌书山歌队演唱的曲目,分别为“吩打劳”(大河调)、“分标”、“吩呃哎”、“吩果麻”(八角林调)等几种山歌调,曲调优美动听,具有原生态的音乐美。
  三、文化意蕴丰富的人文之美
  以富宁独有的“陇端街”为核心的歌圩文化孕育出了坡芽歌书,呈现出人文之美。
  “陇端”为壮语音译,意思是“到宽阔的田坝聚会”,剥溢镇称为风流街,相邻的广南县称为赶花街,广西多地称为三月三歌会。相传陇端街是为了纪念本族英雄侬智高的英勇事迹而起的,现在已发展成为各族人民物资贸易交流、恋人相会、结识新交、探访旧人、共同欢庆的传统佳节。陇端节最早的时候其实就是壮族的情人节,正是这样的节日孕育了坡芽歌书中美妙的情歌。神奇的坡芽歌书,被壮族古籍专家黄桂秋称为“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坡芽歌书虽然只有 81 首,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勾勒出一幅幅壮家人的婚恋风俗画。壮族依歌择偶、对歌联情的程序,如见面歌、初问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深交歌、定情歌等,坡芽歌书基本都囊括了。
  四、天人合一、物我相和的自然和谐之美
  “竜”崇拜文化,使壮族人民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审美观。“竜”同“龙”,壮语读“luan”,是森林、树林、山林之意。壮族人民历来把山、树、龙都视为神圣的一体,祭竜神也就是祭树神、祭山神,每年都要为之祭祀,祭祀的日子也不尽相同。祭祀“竜”神之俗古已有之,据《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记载:“祭龙”(即祭“竜”),夷民视为祈福避鬼之要典,十室之邑皆奉行之,每逢春秋两季,择辰日就丛林密枝中认一大树为神,束松枝,其上虔设香醴并牛羊豕各一,夷众各新冠服,向树叩头朝夕即会食林中,大烹酒肉,尽欢而散,所祭的树名祭龙,树折叶不许折伐以触神怨,男女有恙,即向龙树祷祈,决不医药,谓树神我佑而自痊愈矣”【2】。富宁壮族至今仍保留祭“竜”习俗。
  祭“竜”文化,源自万物有灵论,物体形象的把握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壮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坡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生命、道德、情感等方面的认识,其文化内涵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
  “竜”崇拜其实就是对自然美的崇拜。在壮族人民心中,“竜”是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冒犯的。壮族对“竜”千百年来顶礼膜拜,其目的在于以下几个:其一,祈求“竜”保佑村民出入平安,一年四季吉样如意;其二,祈求“竜”保佑孩子快长快大,老人健康长寿;其三,期待“竜”带来风调雨顺的好气候,让庄稼喜丰收;其四,盼望“竜”庇佑壮族山寨家家鸡鸭成群、牛羊满圈。
  在云南省文山州,每个村子都有一片神秘的树林或一棵大树,称为“竜”,每个壮族村落的壮族先民,都将太阳神、布洛陀神、风神、社稷神等封在村落四周的古树林木上,逢开春,全族履行祭祀。此俗源于作为稻作民族的壮族先民的自然生态观: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能种水稻,有水稻才能维系人类繁衍,人类要保护森林。壮族先民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来保护古树林木,保护水资源,【3】坡芽村至今仍传承着祭祀古树和水源的宗教活动。先民们认为,是森林古树为人们带来赖以维持生产生活的水。因此,壮族先民把无形的风、雷、霜、雪、始祖布洛陀等神灵,都封在村落和稻田四周的古树山林上,一代接一代地对神山、神树履行祭祀仪式。不仅坡芽,云南省的壮族都会把某棵大树具象化为一个虚无的“竜”神,对其虔诚无比、顶礼膜拜。具体表现在:“竜”树是绝对不能砍、不能破坏的,甚至于“竜”树的树叶、树枝都不能捡回家。祭“竜”活动的宗教与巫术形式所映射的实质内容其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每年三月或秋收后,壮族都要举行祭竜活动。据董一道编绘的《古滇土人风俗图志》记载:“祭山为夷民普通的风俗,于中秋月,择辰寅日祭,多备酒食齐集山巅,认一大石为神,宰牛羊作祭品,夷众向石羅拜,吹牛角螺蛳鸣鼓放炮终日不间,祭毕,即剖碎牛羊,生熟各半,皆用葱蒜调和,相聚饱食,不醉无归,谓可以祈福避鬼消瘟除疫矣。该民族于每年秋收农事完毕,各家携带酒菜,共赴田间祭祀天地土谷神灵,共庆丰收,然后以长者席地而坐,少者跪进酒食,长幼有序,相敬如宾,名曰祭山。”【4】此处的祭山即祭竜,壮族人民历来把山、树、竜都视为神圣的一体,祭山神也就是祭树神、祭竜神,每年都要为之祭祀,祭祀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坡芽歌书第四十八首中《榕树根》:“几时到几时?几时榕根直?几时你爹许?几时你开口?答应嫁给哥,说声嫁给我。”歌中所唱的榕树和第十首、第十一首中涉及的枫树、第十七首中提到的木棉树以及第二十二首中的龙眼树都是壮族的祖先树。壮族对这些树有着特殊的敬畏之情,它们不仅具有树自身的灵性,还附有祖先的灵魂,二者汇集成一股深不可测的神秘力量,庇佑、监督着自己的子民。对于自觉维护山林、保护自然的子民予以保佑,让他们出入平安,无灾无难,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对“竜”的崇拜形成了对自然的审美观。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之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同样,坡芽歌书中呈现的自然美亦是涵盖了星月河流、动物植物之美,上自星星月亮、下至花草树木,紧密地联系着壮族日常生产劳动、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
  自然美在坡芽歌书中涵盖了自然景观和植物、动物三类。壮族人民对自然有着崇拜和敬畏的心理,坡芽歌书中,星星、月亮、太阳等自然天体出现的次数不少,如第一首就是月亮“今夜明月光,月明如镜亮……人前无脸面,做人愧不如”。在壮族地区,月亮代表女性形象。图中画的是下弦月,表示男子思恋心上的姑娘,到了下半夜尚未入睡。歌中赞美了心上的姑娘如明月般皎洁的容貌,写出了自己在姑娘面前自惭形愧的心情。第五十四首《星星》:“空有满天星,月出才光明。天下人无数,独爱你一人。”此处用了比的手法,出现了两对对比的关键词:“满天星”和“月亮”,“天下人”和“你”。将满天繁星比作天下女子,将“月亮”比作“你”——我的心上人。虽然从数量上看是星星多,但是月亮的唯一让我把它比作你,“我”唯一喜爱的人,表达了男方对女方真挚的情感和执着的程度。
  芭蕉、紫梅、甘蔗等植物,都是壮乡常见植物,而且和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一种植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壮族人民喜欢芭蕉树,因为芭蕉是一棵树一条心,且有生生不息的坚毅品质。在壮族地区,除了山林里有许多的野生芭蕉树外,壮族在自己的房前屋后也种上芭蕉树,坡芽歌书第五十一首中提及芭蕉,其象征男女双方坚贞不变的爱情。甘蔗也是壮乡常见之物,其重要特性就是甜。坡芽歌书七十一首中用了甘蔗的甜蜜属性来象征二人婚后的日子,形象生动。第三十三首、第三十四首、第三十五首中均提到了紫梅,指的是当地生长的一种灌木,春天开花,满山红遍,色如桃花,当地人称之为紫梅,是妻子或幸福婚姻的象征。此外还有第二十二首中的刚竹、慈竹、龙眼等这些自然物显然已经成为壮族人民的审美对象。
  坡芽歌书中所举动物如鹧鸪、蚂蚱、鸭子等,都和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如第五首中用鹧鸪来象征小伙,用鹧鸪叫比喻小伙的歌声,男女双方互相试探增进了解。蚂蚱和壮族少女的关系非常密切,常被用来给少女占婚。第十二首男方用油蚂蚱来象征少女,进行试探性的询问,急于想得到更多的姑娘信息。第三十七首女性用笼中鸭来比喻自己失去自由,不能随群嬉戏,独守闺房的苦闷忧愁。
  壮族崇拜自然,认为人的许多方面都由自然来掌握,故把自然当作神来膜拜,还认为万物有灵,任何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这是壮族人民最有民族特色的自然生态美学观。
  透过坡芽歌书,可看到壮族人民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将自然神化后顶礼膜拜,树立了崇高神圣的“竜”的自然生态观,千百年来竭力维护大自然的尊严。他们将自然人化后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善待自然万物,为维护自然生态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坡芽歌书中蕴含的自然生态美学观也传递了这样两个信息:第一,大自然养育保护了我们,请怀感激之心来敬畏它。如无畏惧之心,必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处。第二,大自然中,万物皆有生命和灵性,请善待自然,善待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五、托我抒情言志的意象之美
  意象是艺术表达中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是创作者将主观情感赋予作品中,将“意”与“象”结合起来,旨在丰满形象,达到受众对艺术形象的想象与理解。如歌书符号14首流泪的形象來表达男子见不到女子的伤心、难过,以及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以符号28首流血的手、29首晕死的人等,来概况因男女双方对彼此过度的思念而引发的症状等。壮民将歌词大意融合在直观符号中予以呈现,既实现了抽象情感的具象之表达,亦提供了受众识图时理解和想象的空间,为读者呈现了无限的意象之美。【5】
  六、内涵丰富的文学之美
  从文学上看,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当然更多的是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我们从壮族情歌的质朴中看到古诗的风貌、民歌的生机,还有赋比兴的娴熟运用,表现手法自然巧妙,以及唱腔曲调优美婉转。【6】
  坡芽歌书的句式以五言为主,五言的整体句型表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对称美的原则,它能在增强视觉美感的同时,增强情感上的表现力度,给读者简约凝练、整齐对称、赏心悦目的形式美感。
  坡芽歌书的81首情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且用法娴熟,有赋、比、兴、夸张、设问、比喻、拟人、反问、反衬、隐喻、排比、对比、假设、类比等。如第1首《月亮》,用“月明如镜亮,四下亮汪汪的”起兴,用兴的表现手法,通过感叹自己命苦来表示对女方的思念。第3首《靓哥》中女方回应道: “若有谁站那?桐树柃树吗?公子王孙吗? 像红日初升,像红荔披霞,成家未成家?”。歌曲通过赞美对方,表达想要和对方来对歌的愿望。用了“比”的表现手法,以树影比喻男子的挺拔洒脱,以荔枝比喻男子的面色红润鲜美,爱慕之情跃然纸上。将桐树、柃树和荔枝这些富宁县常见之物入唱词,与汉民族“以青松喻男子气节”的文学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为通俗易懂,更具生机和民俗韵味。
  第4首《鸳鸯》(《绿头鸭》),歌者用两只绿头鸭比喻和女方的恋人关系,向女方诉说衷肠,用了隐喻的表现手法。第5首《鹧鸪》用了比喻的手法,青年男女借鸟喻情,韵味无尽,以鸟喻情人饱含深情。语言美呈现出的是文学生态的美,是坡芽歌书艺术美呈现的方式之一。
  《坡芽歌书》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既是单篇独作,81 首歌诗却又能组合为一部完整的作品;既是短歌的组合,亦是长诗;既是长篇抒情诗,也是长篇叙事诗;既是诗歌,也是诗剧。【7】具有篇章结构的美。
  总之,坡芽歌书主要表现出的审美生态是理想化的坡芽壮族情爱生活和审美化的意象,它以壮族的稻作生活与审美情感表达互为关联,建构起了壮族的审美生活情境。它表明歌书的创作者和咏唱者是把创制这幅生活场景看作是审美理想的实现,以此作为一种审美精神的追求,成为世代相传的“歌书”,体现出对自由生命的崇尚。 【8】“坡芽歌书”正是壮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力的物化形式,其审美理想是天人合一、物我相和的生态和谐观,“和谐美”这是“坡芽歌书”审美生态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冯丽荣.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J],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2.梁公卿总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从书(第七辑第七卷“古滇土人风俗图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3.黄明富、赵俊,“那文化”:稻作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徐丽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M].第87册,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5.权迎.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J],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6.赵丽明. “坡芽歌书”的符号是文字吗[J],文史知识,2009,7
  7.黄凤显 . 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8.罗杰. “坡芽歌书”的审美心理特点[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
  9.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茅歌书符号意义解读[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作者简介:李志强,男,1965年1月,汉族,贺州市人,百色学院中文系工作,副教授。
其他文献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流,也是东方文明的主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包涵着开放、包容、和谐、仁爱、天人合一、与时俱进等特质,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薪火相传,又在世界文明史上不断融合多元文明而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课是必修3“思想史”的第一课,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穿的教学理念是思想文化为现实服务,我们的高中生应从孔子的思想中获得正能量,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
期刊
摘要:党为了实现权力划分和领导职能,所以,国家以其为基础构建了党领导体制为主体的组织机构系统和规范制度体系,其中,机构设置与制度安排是党政关系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党在长时间发展中,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历史必然条件下,改善党领导机制就要走“党政合力”改革路线,并积极探索。  关键词:党政合力;改革发展,路径  广义上的党政关系是指国家政权机关和执政党行使权力中形成政治权利关系,其权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背景下,燃气动力企业基本建设是煤炭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效率、加大产业供给的必经之路。但是,燃气工程不仅对资金要求较高,同时对项目安全等有较高要求。燃气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大多存在费用居高不下、预算监管与执行不挂钩等等问题。针对与此,文章对燃气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几点科学建议,希望以此提高企业燃气工程造价管理能力。  关键词:燃气工程
期刊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并被认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也极其重要且贯穿其一生。文章阐释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论证了一以贯之的普及教育的表现。  关键词:陶行知;普及教育;核心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既受到了西方普及教育思潮和普及教育运动的影响,又与当时中国国内的社会现状、时代背景和其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紧密相关。他的教育活动体现出其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为普及教
期刊
摘要: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浓缩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内容等等。在横向节日上宏观的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全貌,在纵向上节日在不同时代的流变中的发展变化又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概貌。对于节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社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七月十五的发展变化则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信仰变化。从自然信仰到宗教信仰再到人神信仰的变化是社会时代的影响,是人们不断选择的结果,是
期刊
文章摘要:党的十八大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有了新规划。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全球化新趋势。新的形势产生新的影响,有了新的要求。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能否以其特有的面貌自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将原生态舞蹈文化与现代精神相融合,走向世界,共同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传承是以“人”与“群”为载体的一种情与肢体动作相融合的精神文化,是青藏高原各民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期刊
摘要:由于新课标的实施与推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需要了,所以,为了使现今的教学效率更高,就需要对初中历史的教学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让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经过多次的尝试与研究,教师逐渐在历史课中引入历史故事,来优化初中历史的教学结构,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应用  历史,作为一门较为古老的科目,它在教育界中占有重要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逐年提高,我国越来越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多。小学教育作为孩子的基础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国家也越来越注重我国的小学教育。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学内容之一,为了适应教育的改革也做出了一些适应性的改变。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几种切入方式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方式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听说能力是一个人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至关重要。游戏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听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孩提时代是天真烂漫的游戏时代,学前教育要充分利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对利用游戏培养幼儿听说能力的主要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游戏;培养;听说能
期刊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化学教学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舒畅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创新教育,化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观和创新观。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教学 学生品质  一、背景  几十年以来,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