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时代”的到来,让微信成为一场不可阻挡的潮流力量,在高校学生中更是出现了微信控,微信也逐渐在高效德育中发挥出它的优势,与此同时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种背景下,加强微信监控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学生及德育工作者媒体素养、创新利用微信进行德育的方法能够扬长避短,从而更好的完善高校德育。
关键词:微信 高校德育 对策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我国网民截至2016年6月规模达7.10亿,且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其中2016年上半年腾讯的业绩报告也显示微信的活跃用户超过8.06亿,26岁以下的微信用户接近50%。由此可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逐渐普遍,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机应用,渐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微信的使用更是广泛又深入,所以我们的高校德育就要因这一背景和微信的发展这一趋势而改进和创新。
一、微信的概述
1.微信的内涵及功能。微信是由张小龙带领腾讯广州研发中心打造,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
在微信的功能方面,截止目前,微信共有以下19 项基本功能。首先有沟通共享类的聊天、添加好友、实时对讲机、朋友圈、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私信助手、微信摇一摇、群发助手,其中的朋友圈即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自己近期的文字和图片状态,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好友可以利用“评论”或“赞”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沟通,深受使用者追捧。其次在系统服务方面则有账号保护、流量查询、通讯录安全助手、QQ 邮箱提醒、语音记事本、语音提醒,微信公众平台。其中目前已有200万公众账号,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的微信的公众号,通过群发文字、图片、语音等内容更是成为了微信使用的热点;再次,还有游戏中心、微博阅读此种的休闲娱乐功能;最后,微信支付这一功能更是给人们的消费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2.微信的特点。
第一,聚合海量信息,延展丰富功能。微信提供了大量丰富鲜活的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在内的信息,另外还有表情信息、图片信息、语音信息、小视频信息等。这些模式立体呈现,双方的沟通环境就是鲜活、有声有色的。既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的兴趣,导致微信热的现象;又因此带来良莠不齐网络资源给高校学生带来诱惑。上文中提到了微信各项广泛使用而又强大功能,随着微信后台的不断换代,用户的逐渐增加及相应需求的广泛多样,腾讯公司又集合众多拓展性强的插件,研发出相应具有现实需要的功能。例如利用QQ离线助手、QQ邮箱提醒等插件,实现与QQ软件和微博等相互联结,省去了同时并用各类手机应用的内存和精力,甚至基本可达到手机上只安装微信就可广泛达成不同应用功能的需要。
第二,平台跨越广、通信成本低。微信软件自身是不收取费用的,不受一定运营商的限制,可以适应于现存的各类手机平台,包括安卓、苹果、windows各类手机系统平台安装。这样一来广大各异手机系统的使用者都可以安装并顺畅的使用微信,与此同时也就扩大了微信的使用范围。在通讯成本方面,无论信息传播距离的广度,只要有网络的支持,微信均可发送信息,并且即时发送到达。对于暂时依赖家庭没有独立收入的大学生来说,低价的流量包费用甚至完全免费无线网络的覆盖就能实现随时联系与沟通,这样微信就成为通讯首选也是不可质疑的。
第三,信息时效性强,交流私密性高。利用微信互动最显著的就是它的时效性强,高校学生可以用文字或语音两种形式,与他人进行即时的联系甚至可以当下就利用视频面对面交流,并且在朋友圈功能中发布的视频、图片、文字当即可显示在朋友圈,好友们就可以评论、点赞来表示自己的关注、关心,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增进感情,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公众账号和消息链接等接触到各类资讯。在使用微信的全过程中都体现出其的私密性,第一步就是在登录时,有唯一的个人密码和账号进行保障,而在增加好友时一般都是从通訊录或者之前已有的QQ好友中添加,并在增加时要双方都接受才能够成功完成这一步骤,很好的保证了好友的亲密隐私性,最后甚至是在朋友圈中也可以设置禁止相应的人看其朋友圈,发状态时也有分组可见来让人们可以在自己的舒适隐秘环境中进行情感交流。
二、微信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1.微信在高校德育中展现的优势。
1.1符合当代高校学生需求,有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高校学生大多追求自我独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期望自主参与活动,自由表达观点。然而在传统的高校德育环境中学生总是被动参与,话语权也不够平等,学生的需求就自然而然难以满足。微信这一种新载体的出现多方位的适应了学生的要求,首先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微信这一具有即时性的软件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其次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特色功能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在便利生活方面,微信也可以提供支付、滴滴打车、购买电影票等功能,满足学生生活娱乐的需要;最后是朋友圈的功能,更是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互动性强和谐的人际氛围。过去传统的德育往往是教育者把握并主导,学生被动听取接受,微信让两者通过文字、视频、朋友圈等平等方式交流。高校的学生但凡遇到自身不能理解的问题便可通过快捷的微信随即与教师或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视频语音提出,只有对方可接受到消息便可轻松及时得到答案与思想的碰撞。
1.2拓展多元自由的交互平台,有利于强化高校德育的效果。以往的德育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一对一”灌输,而微信的出现,让教师可以随时答疑解惑,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各类有益的公众号,进一步通过关注并转发的话题到朋友圈,又达到了向同辈传达的效果。在这一平台学生的交互性体现在其在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的同时也可以传递信息。同时其中的群聊功能更是能够让各位学生老师自由的畅所欲言。学生相比较起单调的授课德育方式更乐于运用这一便利且新鲜的方式,教育者也相对的通过这一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道德现状及要求,便于强化德育效果,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1.3促進了高校德育的生活化,有利于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微信所投放的内容已经像一只无形的手一般触碰到(下转封三)(上接第248页)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就像生活中一个随时可以触及到的知心好朋友一样,学生的思想本来就来自于他们日常琐碎的生活,而这种走回他们生活方式的平台无疑能够更好的对其思想进行引导。而同时微信的便捷性,消息传达的无阻碍以及朋友圈公众号的丰富以及互动性更是让德育工作能够快速高效的进行。教师如果能够将微信运用与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前给学生沟通好课前准备,课后及时布置好作业,而且作为辅导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朋友圈、通过聊天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最近的思想生活动向,及时对其进行辅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微信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
2.1微信传达信息混杂,降低高校德育的可信程度,冲击学生主流价值观。一方面由于微信的准入门槛不高,造成不少不良信息在各个公众号上流传,当高校学生们在相关微信平台上浏览信息时,就不免突然看到弹出的色情或暴力图片或视频,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不仅如此,另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党分子也可以借由微信任意散播不良言论,而身处于思想观念还不够坚定地高校学生来说,很容易被其他思想影响,冲击德育培育的主流价值观。并且由于微信的言论自由,不同的人可以发表不同的言论及观点,传达出来的看法也是良莠不齐,这样就使得德育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2.2学习生活网络化,造成自我封闭,冲击高校德育倡导的知行合一。微信确实有以上所述的种种优点,却在促进生活化的同时不免有让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的威胁,造成学生只爱闭门在网络中沟通交流,这也是宅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甚至于即使坐在教室内也仍然是低头一族。这样久而久之便将自我封闭起来,离开网络便与人交往困难。而网络具有虚拟性,并且内容繁杂,学生很容易在自己进行思考之前就已经被先入观念占据思想,例如微信平台推送的有关德育的文章在学生在阅读完后往往是暂时有所收获,并没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流于表面,这对于强调实践和知行合一的德育来说也是达不到实效的。
2.3信息传播不可控,引发失范问题,挑战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媒介素养。微信平台的隐私保护性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消极之处,由于微信的交流大多是是双方的、私下的沟通,其中内容的传播很难进行监管和控制,而朋友圈和公众号更是呈现出“去中心化”特点,消息的传播呈几何倍数增长,且与互联网连接更是使得鱼龙混杂的信息涌入学生的思想之中,甚者,微信独特的“摇一摇”、“漂流瓶”和“查找附近的人”功能,让学生在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接触到陌生人,这就让用心不良的不法人员有机可趁,可见微信的广泛使用也给失范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渠道。同时德育工作者在“微时代”中同时要兼具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网络媒介素质,很多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质,但是对运用微信促进德育还是较陌生。而对于客体学生来说,多是将微信定位为交友工具,而对于公众号等推送的有关德育的消息多是置之不理。这样一来对主客体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运用微信开展高校德育的对策
1.加强微信监控管理,提供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为了更好地保证微信传播有正确引导性的信息,学校应专门引进培养一批负责微信平台维护、审核信息、监控工作的专业人员,并且学校领导要重视相关工作的实施及学生自主管理组织也要积极进行配合,齐抓共管。利用微信进行德育时虽要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但也要制定一系列完整的贴近实际不空泛制度来规范微信使用行为,防止行为的失范。“微时代”的到来,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存在不足,立法部门应根据微信的发展现状,对相关软件进行监督、管理和规范,把构建绿色安全网络环境上升到法律层面,运营商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改进来进行监管。
2.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营造良好微信氛围。学生作为持有智能手机的庞大群体,越来越习惯碎片式接收信息,和“快餐式”的学习,对于微信平台上推送的德育消息多是一掠而过,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如此一来达不到德育的实效。高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例如有关公众号德育文章征文,或是文章评论的比赛,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思考。更是可以选拔一批学生来进行德育相关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让最了解学生群体的人把德育公众号的形式和内容丰富起来,更为吸引学生。还可以挖掘先进群体,利用榜样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同辈共鸣,营造一个活泼,众人参与的高校微信氛围。此外,学校和社会网络监管机构共同建立微媒介重大事件处理机制,合力共管,为学生打造一个安全、纯洁的道德氛围。
3.提高德育工作者媒体素养,提升高校学生“微”能力。高校的德育在当今也要因时而进,“微时代”的到来就要求德育的工作者仅有高理论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充分了解微信的相关功能,并重视其在学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视频、图片、音乐等丰富形式对症下药,相关课程的老师及相关部门可以建立自己的公众号通过这种贴近学生且鲜活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微信在大多学生心目中就是一种娱乐工具,要让学生对于微信的教育功能有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限制时间,防止过度沉溺于其中,文明、理性使用微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在学校社会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能达到自律,浏览健康有益的信息。
4.创新利用微信进行德育的方法,形成合力因势而新。微信本就是新兴的软件,高校学生也是使用其的中坚力量,所以更是要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运用微信创新德育方法。首先可以充分发掘微信的功能为高校德育所用,例如可以利用班级建群,时常传达相关消息以及热点推荐功能,让学生了解社会、校园热点,并进行相关讨论。其次,还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办学特色,有针对性的推送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信息;最后,各个高校可以进行联合,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取长补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在“微时代”下高校的德育就要因时而进,深入了解日益融入高校学生生活的微信带来的影响,权衡利弊,取长补短,使得高校德育能更贴近学生,更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08:
162-166.
[3]张兆吉,杨旭.浅析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2015,(03).
[4]郭蓉.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今传媒,2014,(06).
[5]张烨,仰宗尧. 试论微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 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6.
[6]张慧芳.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43.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8]百科名片: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10]百科名片: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关键词:微信 高校德育 对策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我国网民截至2016年6月规模达7.10亿,且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其中2016年上半年腾讯的业绩报告也显示微信的活跃用户超过8.06亿,26岁以下的微信用户接近50%。由此可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逐渐普遍,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机应用,渐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微信的使用更是广泛又深入,所以我们的高校德育就要因这一背景和微信的发展这一趋势而改进和创新。
一、微信的概述
1.微信的内涵及功能。微信是由张小龙带领腾讯广州研发中心打造,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
在微信的功能方面,截止目前,微信共有以下19 项基本功能。首先有沟通共享类的聊天、添加好友、实时对讲机、朋友圈、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私信助手、微信摇一摇、群发助手,其中的朋友圈即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自己近期的文字和图片状态,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好友可以利用“评论”或“赞”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沟通,深受使用者追捧。其次在系统服务方面则有账号保护、流量查询、通讯录安全助手、QQ 邮箱提醒、语音记事本、语音提醒,微信公众平台。其中目前已有200万公众账号,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的微信的公众号,通过群发文字、图片、语音等内容更是成为了微信使用的热点;再次,还有游戏中心、微博阅读此种的休闲娱乐功能;最后,微信支付这一功能更是给人们的消费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2.微信的特点。
第一,聚合海量信息,延展丰富功能。微信提供了大量丰富鲜活的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在内的信息,另外还有表情信息、图片信息、语音信息、小视频信息等。这些模式立体呈现,双方的沟通环境就是鲜活、有声有色的。既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的兴趣,导致微信热的现象;又因此带来良莠不齐网络资源给高校学生带来诱惑。上文中提到了微信各项广泛使用而又强大功能,随着微信后台的不断换代,用户的逐渐增加及相应需求的广泛多样,腾讯公司又集合众多拓展性强的插件,研发出相应具有现实需要的功能。例如利用QQ离线助手、QQ邮箱提醒等插件,实现与QQ软件和微博等相互联结,省去了同时并用各类手机应用的内存和精力,甚至基本可达到手机上只安装微信就可广泛达成不同应用功能的需要。
第二,平台跨越广、通信成本低。微信软件自身是不收取费用的,不受一定运营商的限制,可以适应于现存的各类手机平台,包括安卓、苹果、windows各类手机系统平台安装。这样一来广大各异手机系统的使用者都可以安装并顺畅的使用微信,与此同时也就扩大了微信的使用范围。在通讯成本方面,无论信息传播距离的广度,只要有网络的支持,微信均可发送信息,并且即时发送到达。对于暂时依赖家庭没有独立收入的大学生来说,低价的流量包费用甚至完全免费无线网络的覆盖就能实现随时联系与沟通,这样微信就成为通讯首选也是不可质疑的。
第三,信息时效性强,交流私密性高。利用微信互动最显著的就是它的时效性强,高校学生可以用文字或语音两种形式,与他人进行即时的联系甚至可以当下就利用视频面对面交流,并且在朋友圈功能中发布的视频、图片、文字当即可显示在朋友圈,好友们就可以评论、点赞来表示自己的关注、关心,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增进感情,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公众账号和消息链接等接触到各类资讯。在使用微信的全过程中都体现出其的私密性,第一步就是在登录时,有唯一的个人密码和账号进行保障,而在增加好友时一般都是从通訊录或者之前已有的QQ好友中添加,并在增加时要双方都接受才能够成功完成这一步骤,很好的保证了好友的亲密隐私性,最后甚至是在朋友圈中也可以设置禁止相应的人看其朋友圈,发状态时也有分组可见来让人们可以在自己的舒适隐秘环境中进行情感交流。
二、微信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1.微信在高校德育中展现的优势。
1.1符合当代高校学生需求,有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高校学生大多追求自我独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期望自主参与活动,自由表达观点。然而在传统的高校德育环境中学生总是被动参与,话语权也不够平等,学生的需求就自然而然难以满足。微信这一种新载体的出现多方位的适应了学生的要求,首先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微信这一具有即时性的软件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其次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特色功能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在便利生活方面,微信也可以提供支付、滴滴打车、购买电影票等功能,满足学生生活娱乐的需要;最后是朋友圈的功能,更是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互动性强和谐的人际氛围。过去传统的德育往往是教育者把握并主导,学生被动听取接受,微信让两者通过文字、视频、朋友圈等平等方式交流。高校的学生但凡遇到自身不能理解的问题便可通过快捷的微信随即与教师或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视频语音提出,只有对方可接受到消息便可轻松及时得到答案与思想的碰撞。
1.2拓展多元自由的交互平台,有利于强化高校德育的效果。以往的德育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一对一”灌输,而微信的出现,让教师可以随时答疑解惑,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各类有益的公众号,进一步通过关注并转发的话题到朋友圈,又达到了向同辈传达的效果。在这一平台学生的交互性体现在其在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的同时也可以传递信息。同时其中的群聊功能更是能够让各位学生老师自由的畅所欲言。学生相比较起单调的授课德育方式更乐于运用这一便利且新鲜的方式,教育者也相对的通过这一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道德现状及要求,便于强化德育效果,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1.3促進了高校德育的生活化,有利于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微信所投放的内容已经像一只无形的手一般触碰到(下转封三)(上接第248页)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就像生活中一个随时可以触及到的知心好朋友一样,学生的思想本来就来自于他们日常琐碎的生活,而这种走回他们生活方式的平台无疑能够更好的对其思想进行引导。而同时微信的便捷性,消息传达的无阻碍以及朋友圈公众号的丰富以及互动性更是让德育工作能够快速高效的进行。教师如果能够将微信运用与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前给学生沟通好课前准备,课后及时布置好作业,而且作为辅导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朋友圈、通过聊天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最近的思想生活动向,及时对其进行辅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微信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
2.1微信传达信息混杂,降低高校德育的可信程度,冲击学生主流价值观。一方面由于微信的准入门槛不高,造成不少不良信息在各个公众号上流传,当高校学生们在相关微信平台上浏览信息时,就不免突然看到弹出的色情或暴力图片或视频,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不仅如此,另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党分子也可以借由微信任意散播不良言论,而身处于思想观念还不够坚定地高校学生来说,很容易被其他思想影响,冲击德育培育的主流价值观。并且由于微信的言论自由,不同的人可以发表不同的言论及观点,传达出来的看法也是良莠不齐,这样就使得德育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2.2学习生活网络化,造成自我封闭,冲击高校德育倡导的知行合一。微信确实有以上所述的种种优点,却在促进生活化的同时不免有让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的威胁,造成学生只爱闭门在网络中沟通交流,这也是宅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甚至于即使坐在教室内也仍然是低头一族。这样久而久之便将自我封闭起来,离开网络便与人交往困难。而网络具有虚拟性,并且内容繁杂,学生很容易在自己进行思考之前就已经被先入观念占据思想,例如微信平台推送的有关德育的文章在学生在阅读完后往往是暂时有所收获,并没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流于表面,这对于强调实践和知行合一的德育来说也是达不到实效的。
2.3信息传播不可控,引发失范问题,挑战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媒介素养。微信平台的隐私保护性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消极之处,由于微信的交流大多是是双方的、私下的沟通,其中内容的传播很难进行监管和控制,而朋友圈和公众号更是呈现出“去中心化”特点,消息的传播呈几何倍数增长,且与互联网连接更是使得鱼龙混杂的信息涌入学生的思想之中,甚者,微信独特的“摇一摇”、“漂流瓶”和“查找附近的人”功能,让学生在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接触到陌生人,这就让用心不良的不法人员有机可趁,可见微信的广泛使用也给失范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渠道。同时德育工作者在“微时代”中同时要兼具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网络媒介素质,很多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质,但是对运用微信促进德育还是较陌生。而对于客体学生来说,多是将微信定位为交友工具,而对于公众号等推送的有关德育的消息多是置之不理。这样一来对主客体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运用微信开展高校德育的对策
1.加强微信监控管理,提供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为了更好地保证微信传播有正确引导性的信息,学校应专门引进培养一批负责微信平台维护、审核信息、监控工作的专业人员,并且学校领导要重视相关工作的实施及学生自主管理组织也要积极进行配合,齐抓共管。利用微信进行德育时虽要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但也要制定一系列完整的贴近实际不空泛制度来规范微信使用行为,防止行为的失范。“微时代”的到来,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存在不足,立法部门应根据微信的发展现状,对相关软件进行监督、管理和规范,把构建绿色安全网络环境上升到法律层面,运营商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改进来进行监管。
2.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营造良好微信氛围。学生作为持有智能手机的庞大群体,越来越习惯碎片式接收信息,和“快餐式”的学习,对于微信平台上推送的德育消息多是一掠而过,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如此一来达不到德育的实效。高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例如有关公众号德育文章征文,或是文章评论的比赛,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思考。更是可以选拔一批学生来进行德育相关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让最了解学生群体的人把德育公众号的形式和内容丰富起来,更为吸引学生。还可以挖掘先进群体,利用榜样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同辈共鸣,营造一个活泼,众人参与的高校微信氛围。此外,学校和社会网络监管机构共同建立微媒介重大事件处理机制,合力共管,为学生打造一个安全、纯洁的道德氛围。
3.提高德育工作者媒体素养,提升高校学生“微”能力。高校的德育在当今也要因时而进,“微时代”的到来就要求德育的工作者仅有高理论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充分了解微信的相关功能,并重视其在学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视频、图片、音乐等丰富形式对症下药,相关课程的老师及相关部门可以建立自己的公众号通过这种贴近学生且鲜活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微信在大多学生心目中就是一种娱乐工具,要让学生对于微信的教育功能有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限制时间,防止过度沉溺于其中,文明、理性使用微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在学校社会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能达到自律,浏览健康有益的信息。
4.创新利用微信进行德育的方法,形成合力因势而新。微信本就是新兴的软件,高校学生也是使用其的中坚力量,所以更是要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运用微信创新德育方法。首先可以充分发掘微信的功能为高校德育所用,例如可以利用班级建群,时常传达相关消息以及热点推荐功能,让学生了解社会、校园热点,并进行相关讨论。其次,还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办学特色,有针对性的推送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信息;最后,各个高校可以进行联合,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取长补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在“微时代”下高校的德育就要因时而进,深入了解日益融入高校学生生活的微信带来的影响,权衡利弊,取长补短,使得高校德育能更贴近学生,更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08:
162-166.
[3]张兆吉,杨旭.浅析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2015,(03).
[4]郭蓉.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今传媒,2014,(06).
[5]张烨,仰宗尧. 试论微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 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6.
[6]张慧芳.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43.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8]百科名片: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10]百科名片: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