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论音乐美学议题运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论是西方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情感论影响深刻,但素有争议。本文立足情感论的音乐美学观点,选取情感论的代表人物肖邦与李斯特为对比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情感论的适用与否、运用效果等基本问题,最终实现对情感论的正确认知、有效把握。
  【关键词】:情感论;肖邦;李斯特
  一、情感论的议题逻辑简析
  学习研究西方钢琴史,必然涉及重要议题和关键人物,对议题的了解和对人物的考察是钢琴学习取得进步的必经途径。为了精准把握,我们需要从逻辑上逐步掌握。钢琴史中杰出人物众多,而众多人物之间在逻辑上也必然存在比较性学习的必要性。情感论即是这样一个关键的议题。音乐情感论的观点由哲学家黑格尔提炼总结为“他律”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音乐创作演奏上则早见于钢琴家舒曼。与舒曼同一时代的有肖邦与李斯特两位钢琴名家,二者曾有交集,且对情感论皆有一定认同,但所执看法不一,因而对肖邦和李斯特进行比较研究是准确把握情感论议题的上佳选择。
  现行学界研究普遍认为,肖邦倾向于“柔”,他的个性内向、敏感,音乐更多的继承了巴赫理性和莫扎特严谨的特点,作品偏向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精神,其作品情感细腻、委婉动人。而李斯特倾向于“刚”,他的个性外向、热情,音乐继承了贝多芬狂热的风格,他的作品更多的预示着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的到来,其作品情感夸张、豪迈直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肖邦是情感论的温和派,李斯特是情感论的开放派,这正是肖邦与李斯特情感论音乐取向的直接体现和最佳证明。所以,以舒曼情感论为引子,以肖邦与李斯特对情感论的不同看法及运用为主体,就可以得出情感论的比较研究结论。这样就能够精细把脉情感论,可谓精细而不宽泛,同时可行而有意义。
  二、肖邦与李斯特的情感论适用及效果比较
  具体地说,情感论是一个开放式概念,并非数学定理般的严格限定,而是指定一个模糊的大概范畴,但凡在此范畴之内都可视作情感论。肖邦对舒曼的情感论并无直接套用,但他的作品情感丰沛,已然自觉或不自觉驶入了情感论范畴,所以本文认定肖邦是认同并践行了温和派情感论,并据此形成了鲜明的细腻沉静的音乐风格。相比之下,李斯特对情感论的看法较为开放,他大开大合地将情感论引入钢琴创作演奏中,以一种热情激昂的态度区表达情感。但与此同时,李斯特并不排斥或一味反驳对情感论的多种不同处理方法,反而是对肖邦的情感论作品予以了赞许支持。所以综合起来,舒曼开一代先河,独创性地提出了情感论这一重要音乐表达方式,肖邦因其音乐情感的存在而可以归入情感论温和派的范畴,李斯特则视作情感论奔放派的代表。
  肖邦的钢琴作品情感充沛,这在学界已有定论。肖邦作品中的感情来自何处?从客观上看,大体上由三个来源:一是时代背景,波兰这个国家经历的种种波折对肖邦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爱国热情的愤懑驱使着肖邦内心情感的爆发。二是个人因素,肖邦细腻内敛,情感不是外在的爆发,而是内在的裂变,裂变在音乐创作之中。再从主观上看,肖邦是有意将情感融入音乐,并在音乐中充分表达的。这三大因素造就了肖邦情感的充盈,但又制约着肖邦以一种较为内敛的方式表达和呈现其音乐情感。
  相比之下,同时代的钢琴名家李斯特对情感论的态度较为激进,让感情酣畅淋漓地无拘束喷发,所以他的音乐情感更为直接舒展。他的钢琴作品展现是一种近乎狂野的音乐语言,整体而言更偏向于热烈奔放、情感分明。除了音乐风格之外,音乐组曲结构上,李斯特更愿意突破常规,对既有的钢琴作曲音乐形式展开大幅度突破。这就与肖邦的保守突破不同,肖邦是舍而后取,即舍弃部分的既定框架概念,争取部分的创新表达突破,比如Rubato节奏;李斯特是舍而不取,即不满足于作些微调与重组,而是大幅度地调整变动,通过变换形态来获得新的艺术魅力,如他的狂想曲选段。
  在肖邦所有的音乐创作中,共有 58 首玛祖卡舞曲,这 58 首玛祖卡可以算得上是肖邦最富有本土艺术情感的一种音乐体裁,也是肖邦所有作品中戏剧性、悲剧性成分最少的一种音乐体裁。玛祖卡舞曲(原文 Mazurka)是波兰最具乡土气息的舞曲,它的速度比圆舞曲要慢,为 3/4 拍,强拍通常不落在第一拍,节奏上以附点音符为主。玛祖卡舞曲有着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速度较快等特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声乐用,一种为舞蹈伴奏用。这样的设置就突出了情感的表现张力,呈现出融情于乐、以情带乐的情感风格。
  李斯特以大胆的革新者的形象流芳于钢琴音乐史。正如法国学者保罗·朗多尔米所言,“他的作品充满了火一般的情感和活力”,成为了影响深刻、别具一格的杰出钢琴代表人物。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钢琴音乐情怀的代表性作品。“狂想曲是一种以英雄事迹、民间传说或风土人情为题材,并用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创作的一种器乐曲”。李斯特所创作的 19 首《匈牙利狂想曲》不仅广泛地吸收了匈牙利民间歌、舞曲的音乐特点,而且吸取了当时城市歌曲的音乐素材,充分体现了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色。他的 19 首《匈牙利狂想曲》个性自由奔放、曲调热情洋溢,这是其最鲜明的音乐情感论表现。
  以肖邦与李斯特为主要对比研究对象,可以得出:肖邦运用情感论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在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念框架内臻于完善;李斯特运用用情感论,独辟蹊径,别具一格,情感丰沛,感染力强。二者的不同选择与风格恰似构成了情感论的一体两面,各有千秋,对比空间较大,有助于我们较好地理解、把握情感论这一重要议题论点。
  三、对情感论的综合把握
  肖邦与李斯特都可以说是情感论的认同者运用者。情感论是一项范围开放、自由灵活的目标选择,它指定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因此,不同的钢琴家对情感论有不同的理解,并因理解的不同而在具体运用中体现出不同的鲜明风格来。情感论是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属于哲学的范畴。哲学议题一般而言都是侧重指导性的啟发而非界定性的限制。同理,音乐美学中的情感论也是描述指导性的一般概念而把理解和运用上的自由裁量权和自由决定权交给钢琴作曲者。所以,情感论是一个开放的目标选择,每个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可谓是和而不同、各擅胜场。
  最后,通过对情感论的理论逻辑考察,加之以对肖邦和李斯特的两种情感论适用方法及效果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情感论是灵活的而非刻板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伸缩性,钢琴作曲者和演奏者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认同情感论或者不认同,运用情感论或者不运用,皆非强制,可以视作一个在逻辑上较为理性的感性观点。肖邦和李斯特恰好是对此的绝佳证明。一者柔一者刚,矛盾却不冲突,对立却可共存,如同一体两面,这是情感论议题的内生逻辑。因此,以此为鉴,不难得出:情感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音乐美学思考,是在实现并表达音乐美上的一次尝试,它本身没有对错,取决权在于个人,运用方法和预期效果也在个人,运用得当则摇曳生姿,这是钢琴学习中对情感论应有的态度、认知和把握。
  参考文献:
  [1]李真. 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 贵州大学2008
  [2] 刘晓鸿. 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研究[D]. 厦门大学2008
  [3] 吴婕. 肖邦夜曲中的Rubato节奏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1
  [4] 黄芳. 论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D]. 首都师范大学2005
  [5] 汪文珺. 从中国文化视角探析肖邦的“诗性”[D]. 沈阳师范大学2013
其他文献
综合材料雕塑艺术的发展一直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具有传统的观念雕塑形式,但艺术是相通的,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综合材料雕塑的关键是艺术形式、材料选择、工艺技法、题材内容和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与国外综合材料雕塑的交流与借鉴,以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的视野去审视现代综合材料雕塑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为现代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整个大的趋势发展下,综合材料雕塑艺术如今已经相当深入地渗透到广大
期刊
【摘要】: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北宋党争的因素不得不考虑其中。长期处于党争状态下的朋党之争深深地影响到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创作。苏轼不仅具有喜同恶异的党派特征,而且具有独立的主体性格与个性主张,处于豪放派诗人的他推崇不为苟生,有益于世间的理论,在北宋党争中,也正是苏轼这种独特的主体性格使其文学作品得到不断发展,北宋党争造就了苏轼的主体性格,也造就了他优秀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但他对于“意味”与“形式”的解读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受到各方质疑。李泽厚以其人类学本体论为基础以物质实践解读形式,以“生活积淀”解读“意味”,并将其异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其“积淀说”的固有概念。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意味  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于1914年出版的《艺术》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理论,贝尔认为:“线条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马兰布莱顿所作的一首爱情诗Free Union为例,来解释诗性隐喻中的心理意象,通过分析100名本科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对这首诗每行的简单理解,来探究他们对不同意象隐喻的解释,具体说就是探究从表达从源域到不熟悉的目标域的具体可感知的意象的映射的心理意象的过程。研究表明普遍读者是通过映射域间具体心理意象来解释意象隐喻的,展示了具体心理意象在解释诗性隐喻的重要性。  一、引言  法
期刊
三维软件技术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广告等领域,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播也起到推动作用。三维水墨动画是将三维软件技术与传统水墨动画进行有机结合,各自取长补短,实现全新的艺术效果。  一、研究背景  当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三维空间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这无疑对举步维艰的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又是一次重大冲击。中国传统水墨动画要想在这个时代有所发展,必须引入新技术
期刊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是美国20世纪伟大诗人之一,驰名中外。他常常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人们熟悉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以及反讽和象征的写作手法,描写大自然中平淡无奇的事物。然而,他的诗歌并不仅仅记录了被人忽略的自然界事物或乡野村民的行为举止,而且常常蕴涵多重含义。本文通过对“设计”一诗反讽和象征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得出诗人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设计”的双关,还揭
期刊
【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依托,结合达利的生平经历和相关绘画作品,旨在分析达利荒诞性格的成因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与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超现实主义;达利  20世纪初期,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登上了历史舞台。超现实主义的出现以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的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在《超现实主义的宣言》中布勒东指出“这还
期刊
【摘要】:虽然在文化和历史背景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漫长旅程》与《雷雨》两部话剧中都体现了悲剧色彩。例如,分裂的自我、孤独的个人、神秘的命运、徒劳的人声感叹等。然而两种悲剧均表现出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民族色彩,却又拥有共同的悲剧情调。  【关键词】:命运;悲剧;奥尼尔;曹禺  对于文艺作品而言,它既是特定历史文化产物,又是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产物,《雷雨》和《漫长旅程》两部剧作也是如此。文章主要是进行探究
期刊
【摘要】: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是目前在世的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也是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以圆点艺术闻名于世。本文将梳理草间弥生主要艺术作品,以作品为线索,希冀进行比较全面的解读,借此来揭开草间弥生梦幻、狂热、悲惨、勇敢的一生。希望通过对她有关时期艺术作品的解读,能够深入地走进这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理解她独特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草间弥生;圆点;增殖  一、圆点与增殖的艺术语
期刊
【摘要】:光线是摄影创作的基础,亦是构成一张照片的最基本因素。在户外风景摄影创作中,摄影者可人为操作的内容大大减少,光线运用成为了最主要的创作因素之一。因此,风景摄影师只有深谙光线的特点以及运用光线拍摄的基本技巧,才能拍摄出好的风景照片。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是摄影创作中的关键;选择适当的光线,包括适当的光线方向和角度,便是从事摄影创作不容忽视的第一步。  【关键词】:风景摄影;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