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与奥尼尔悲剧观的比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在文化和历史背景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漫长旅程》与《雷雨》两部话剧中都体现了悲剧色彩。例如,分裂的自我、孤独的个人、神秘的命运、徒劳的人声感叹等。然而两种悲剧均表现出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民族色彩,却又拥有共同的悲剧情调。
  【关键词】:命运;悲剧;奥尼尔;曹禺
  对于文艺作品而言,它既是特定历史文化产物,又是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产物,《雷雨》和《漫长旅程》两部剧作也是如此。文章主要是进行探究两位剧作家在他们各自的剧中,对于表达人生悲剧的看法和产生悲剧人生观的根源。
  1对悲剧观看法
  1.1 悲剧观综述
  两位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人生就是一场悲剧”的见解,即每个人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都很悲剧。作为单独的个体,每个人心中都迫切的希望获得他人的沟通与理解,然而却注定了要在孤独中成长。每个人都曾拥有自己的梦想,但是结局是必须时常忍受分裂自我的磨难,进而发掘自己缺失了善良温暖的真实自我,被符合社会形态的一个异类的自我所替代,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和《漫长旅程》中的詹姆斯·蒂龙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
  1.2 著作主人公探究
  1.2.1 《漫长旅程》探究
  詹姆斯·蒂龙在27岁时就很被重视,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演员,随后几年他在主演《基督山伯爵》后闻名世界,并得到了很大的身价。自此变成了这部剧的“奴隶”,日复一日,他一直在周而复始地扮演这个角色,且丧失了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进而使他优秀的表演才华和无量的前途被毁。由于童年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过分的注重和依靠金钱。在最后一幕中,年迈的詹姆斯·蒂龙给他的小儿子埃德蒙阐述自己少年时狂热的艺术追求:“那时的我有非常大的野心,几乎读遍了所有的剧本,当我读莎士比亚时就如同读圣经那样虔诚……我异常喜爱莎士比亚,当表演他的剧本时,可以分文不取,因为在讲演他的美妙诗篇时,会感觉到自己非常的快乐,我表演他的剧本的效果极好,能够时刻感受到他所给予我的灵感,如果我当时能够不断努力下去,那么我绝对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莎士比亚演员。”但是他却最终变成了钱财的奴隶,最终一事无成且吝啬无比,虽然他的童年艰苦生活是造就人生悲剧的客观原因,但是在他的内心当中所具有的后悔与孤独却始终没有办法填补和清除。詹姆斯·蒂龙的人生悲剧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整体悲剧—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和金钱,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主导。这部剧的背景时间是1912年,而詹姆斯·蒂龙当时是65岁,这样可以推算出他应该生于1847年左右,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而言正处在面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极速转变的时代,到了20世纪初,美国已经确定了自己世界领先者的地位,且制造业的产量值超越了德、英、法的制造业产量总和,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经济方面也得以高速成长。在过去几千年人类的文明史上而言,只有出现寥寥几个人口超越五十万的大城市,然而在1990年美国当局却出现了如此6个大型城市,例如在费城、芝加哥和纽约的人口都超越了一百万。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美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一方面来说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说明了社会的进步,这有利于实现美好的美国梦,例如,生活水平能够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它也反应出极速的社会变革会带来不稳定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巨大贫富差距,使劳动力的权利受到剥夺,说明了钱财就是权利是一切的主宰,正是这个时代美国独特的价值观,使整个社会都逐步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詹姆斯·蒂龙只不过是如此大的社会环境当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牺牲品而已,他的个人悲剧突显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悲剧。
  1.2.1《雷雨》探究
  《雷雨》中的周朴园也一样面临着分裂自我和孤独的磨难,在剧中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老年人”,“发髻斑白,脸色沉重而郁闷……苍白的胡须,脸上布满皱纹……手微微颤抖。”在《雷雨》第四幕初始阶段,周朴园孤独的坐在沙发上,心中感到无比寂寞。“这屋子咋一个人都没有?”“看来家里只有我一个人醒着。”他迫切的想要找个没睡的人说会话,但是随后他与周冲的谈话不但没有使他的心情放松,反而使他更加孤独。从该剧的创始背景来看,大致生活在1920至1930年间(《雷雨》于1933年完稿,当中提到了工人与矿主之间的争论,由此能够判断出大致的时间),在那个时代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皇权色彩、儒家文化阶级层次、大家庭观念等,包括其它已经存在的优秀传统也不断的被质疑,受到极大挑战,到最后被迫离开历史的舞台。曹禺的《雷雨》就和其它当时的文学著作一样,深刻体现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他本人曾这样说:“中国歌剧的目的应该是……体现那个动荡时代,对有关文化进行再评价的时代里,中国人的思想模式和生活模式发生改变。”
  《雷雨》體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周朴园只是“上层社会”的代表人物而已。在他身上既有新兴的工业基本家的色彩,又有古老儒学经典信仰之情。他从小接受的是儒学思想的教育,之后又在外国留学,他心中急切希望能够走兴办实业的方式谋求富裕(周朴园是煤矿主),不择手段的谋求财富,为富不仁。根据鲁大海对他的控告可以看出他故意造成了很多旷工无辜死亡,目的仅仅是把更多的昧心钱填补在自己的口袋。在他年轻时曾经诱导了一个天真的女孩,之后又无情的抛弃了她,但是由于从小儒家思想传统教育,又导致他迫切的希望能够减轻心中的罪恶感。为了纪念侍萍,他将房间里的所有家具全部保持当面的模样,而当侍萍真得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却感到恐慌不已,害怕被敲诈勒索。在当时他们没能以婚姻的方式维持关系,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的影响(门不当户不对)。他为了巴结一门更加般配的婚姻,他抛弃心中真正喜欢的侍萍。在15年前的一天,当他喝醉酒之后给他人表露他与侍萍之间的往事,侍萍是一生真正爱他并真正懂得他的人,长期以来一直将她的照片陈列在旧柜子上。当他抛弃侍萍时,也就表示他抛弃了真正的、有人性的、自然的自我。他逐步将具有人性的自然的自我改变成为一个完全遵照社会标准的“自我”。另外一个具有分类自我的体现是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幸福。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每一个接受了优良教育的中国人,都必须接受这一经典思想的影响,当然周朴园也不可能例外。儒家思想具有三个层面,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前提,进而培养传统美德和自身素质,逐步实现自制,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齐家”是指使个人的完善的品质充分的映射到整个家庭里面,使整个家庭能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德和秩序;“治国平天下”是指将整个国家治理的如同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一样。在这个家庭里,父亲应该是一家之长,孩子与妻子必须服从他的要求。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必须相互爱护、秩序井然并且和平的生活在一起。周朴园从小就学会了信仰这个古老的思想。他将这个古老的思想中的父权完全发挥到了专制的层面,包括自己的儿子在内都很害怕他,他的妻子因为恨他所以反叛。在剧情的结局,不管是儿子还是妻子都没有对他的反应做出一点回应。导致了他精神分裂,终身生活在孤独之中。   1.3悲剧观见解
  不管是詹姆斯·蒂龙还是周朴园,他们都深深被分裂的自我折磨,这正是在20世纪最为典型的一场悲剧。在现实的生活里,往往会有很多人发觉自己进退维谷,深处困境当中。他们一味的寻求成功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可,但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合乎人性自然的自我,很容易与社会标准或者传统文化引起冲突。当他们抛弃自然的自我,却取得社会认可时就会发现为了这样的成功付出如此的代价很不值得。在他们的内心当中他们仍然期盼人性的温暖与善良,这就是现代人所拥有的悲剧所在。如同奥尼尔指出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现今让我们比从前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在这个‘它物主导的’社会形态里面,很多人都绝望的经历一生。很多目标都是以外在的形式强行的赋予个体。现在人的悲剧处境主要在于真正独立的自我,没有能够从权威或者做出决定的位置上退出来,却被与社会标准所期待的自我形象相一致的要求所替代。”虽然詹姆斯·蒂龙和周朴园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成长,但是在具有悲剧色彩这一点上极为相似。两位剧作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却表达了相同的艺术色彩:人生是一场悲剧,终身生活在孤独当中,同时还必须承受分裂自我的折磨。
  2悲剧人生观的根源所在
  曹禺和奥尼尔两个人自小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但是他们却塑造了相似的悲剧人生观,究其原因是受到了各自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其独特的个人气质影响,这一部分可以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当中找出一些答案。
  曹禺于1910年出生,自幼母亲去世,父亲终日苦闷,这直接形成了家庭当中压抑的氛围,进而导致本就内心十分敏感的曹禺,心灵上更加孤独,逐步造就了曹禺敏感孤独的性格。这为他后来在个人审美倾向上的悲剧色彩方面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另外,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创作《雷雨》时期一样,中国都处在时局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一直耳闻目睹一部人间惨剧,使得本就十分敏感的曹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在文化和思想方面逐步多元化,许多先进的西方思想与理念被源源不断的引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带来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五四新文化运动便是一项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启蒙运动,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从事翻译与写作工作时,将西方著作带入到中国,同时他们自身的文学写作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曹禺创作《雷雨》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雷雨》发表的那一段时间内,正是塑造男女平等思想的时期。例如,《雷雨》中蘩漪便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她为了爱不惜一切,毁灭自己和所爱的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女性形象有很大不同,虽然中国传统的妇女形象中也有“烈女”一说,但是她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给封建传统文化做殉葬,就算是具有了反抗的意识的窦娥,也只能含冤而死,最终以6月飞雪奇异景象,验证她的喊冤之声,使得很多人深深同情,但是对于那些一心想害死她的人却无能为力。蘩漪的举动在在中国戏剧的舞台上让人耳目一新,这可以说明曹禺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悲剧观。
  奥尼尔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对于那时的美国社会来说,极度追求物质生活和金钱至上的理念,这样的思想几乎主导了生活的每个方面,使得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激化。此时的美国人精神空洞,逐步沦落为“无家可归”者,很多的美国学者逐步批评物质为上的理念。整体而言,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学著作反反映了一代美国人悲观困惑的精神色彩。奥尼尔出生在一个演员世家,他的父亲因为主演基督山伯爵而闻名世界,并且由于经济原因周而复始地扮演同一个角色,却浪费了自身的天赋与才华。他的父母均来自于信奉天主教的家族,虽然他们之间彼此相爱,但是他们的性格与人生观却截然不同,彼此作为伴侣并不合适。他的母亲婚前天真无邪,接受过良好的教宗、音乐以及文化教育。父亲从来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出生极为贫寒,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坚持不懈而实现梦想。他的母亲在婚后意识到自己因为少女的痴情嫁错了人,感到无比失望,导致醺酒、使用吗啡等逃避痛苦,这使得她内心极度恐惧和焦虑。这样的母亲给幼小的奥尼尔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他没有别的孩子所拥有的母亲的温情与保护,内心一直覺得很孤独、无所依存。郁郁寡欢,不愿与人沟通,只想着逃避等使他变得由于过度忧郁而十分敏感,逐步形成了奥尼尔的悲剧人生观,甚至于他的文学创作方面也深受其影响。
  在笔者看来两剧还存在一点不同之处,这与当时创作的年龄有些关系。曹禺写《雷雨》时非常年轻,文学创作才刚刚开始。据曹禺的夫人李玉茹所说,《雷雨》当中那些复杂的任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乱伦关系,并不是曹禺根据他家里所发生的实事所写。由此可知《雷雨》完全是年轻的曹禺根据想象所创造的情节,但是这并不排除以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事例为灵感,剧中剧情的跌宕起伏和跟多出乎意料的曲折,在心理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刺激感,使他们产生了同情与恐惧的心理。奥尼尔在晚年时期创作的《漫长旅程》,他经历了很多喜剧流派的探索与实践,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更加成熟,主要以写实为主。写作十分内敛,使人感觉到冲淡、平和的感觉。剧情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使人对蒂龙一家人深感同情,这使奥尼尔炉火纯青的写作境界----在平淡中现深刻。
  3结语
  《雷雨》和《漫长旅程》作为具有悲剧色彩的戏剧,即使作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但是都反映了作者的悲剧人生观。两部作品在戏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对著作分析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悲剧创作和悲剧思想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带有各自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 陈奇佳,宋晖.革命悲剧及其局限——论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念[J].江苏社会科学,2013,(1):191-196.
  [2] 肖琼.情感结构与悲剧经验:雷蒙·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8-114.
  [3] 王子.中西悲剧艺术结构特点差异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8):174-177.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是当今中国古代文论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实现这一转换的第一步便是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相遇。由此,笔者立足于中国古代“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观念,尝试以现代西方文论的视角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找寻中西方平等对话的可能性。  【关键词】:现代西方文论;“以意逆志”  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是当今中国古代文论面临的一大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十分
期刊
【摘要】:词至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开词中豪放一派,其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亦挣脱秾艳绮靡,香闺愁怨的束缚,使词在创作题材、风格手法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苏轼的人生遭际而一步步发展与深化的。从杭州到儋州,苏轼的思想随着政治生涯的跌落而逐渐迈向超然。  【关键词】:苏轼;人生际遇;思想流变  词发展至北宋初期,仍秉承“花间”余韵,风格不脱闺情离愁。及至东坡,始创别调,将词提升到了可与
期刊
【摘要】:声乐是一种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人的体力、脑力,表现真情实感的音乐形式。学习唱歌的技巧以及训练发音是演唱声乐的基本前提,而声乐演唱的灵魂所在即是演唱者倾注在歌曲里的感情。如果演唱者只是单纯地运用熟练的演唱技巧进行演唱,而没有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歌声是缺乏生命力的,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  【关键词】:声乐演唱;技术应用;情感表达  声乐演唱不仅要求演唱者熟悉并掌握各种相关的演唱技巧,还要
期刊
综合材料雕塑艺术的发展一直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具有传统的观念雕塑形式,但艺术是相通的,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综合材料雕塑的关键是艺术形式、材料选择、工艺技法、题材内容和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与国外综合材料雕塑的交流与借鉴,以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的视野去审视现代综合材料雕塑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为现代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整个大的趋势发展下,综合材料雕塑艺术如今已经相当深入地渗透到广大
期刊
【摘要】: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北宋党争的因素不得不考虑其中。长期处于党争状态下的朋党之争深深地影响到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创作。苏轼不仅具有喜同恶异的党派特征,而且具有独立的主体性格与个性主张,处于豪放派诗人的他推崇不为苟生,有益于世间的理论,在北宋党争中,也正是苏轼这种独特的主体性格使其文学作品得到不断发展,北宋党争造就了苏轼的主体性格,也造就了他优秀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但他对于“意味”与“形式”的解读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受到各方质疑。李泽厚以其人类学本体论为基础以物质实践解读形式,以“生活积淀”解读“意味”,并将其异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其“积淀说”的固有概念。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意味  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于1914年出版的《艺术》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理论,贝尔认为:“线条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马兰布莱顿所作的一首爱情诗Free Union为例,来解释诗性隐喻中的心理意象,通过分析100名本科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对这首诗每行的简单理解,来探究他们对不同意象隐喻的解释,具体说就是探究从表达从源域到不熟悉的目标域的具体可感知的意象的映射的心理意象的过程。研究表明普遍读者是通过映射域间具体心理意象来解释意象隐喻的,展示了具体心理意象在解释诗性隐喻的重要性。  一、引言  法
期刊
三维软件技术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广告等领域,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播也起到推动作用。三维水墨动画是将三维软件技术与传统水墨动画进行有机结合,各自取长补短,实现全新的艺术效果。  一、研究背景  当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三维空间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这无疑对举步维艰的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又是一次重大冲击。中国传统水墨动画要想在这个时代有所发展,必须引入新技术
期刊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是美国20世纪伟大诗人之一,驰名中外。他常常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人们熟悉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以及反讽和象征的写作手法,描写大自然中平淡无奇的事物。然而,他的诗歌并不仅仅记录了被人忽略的自然界事物或乡野村民的行为举止,而且常常蕴涵多重含义。本文通过对“设计”一诗反讽和象征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得出诗人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设计”的双关,还揭
期刊
【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依托,结合达利的生平经历和相关绘画作品,旨在分析达利荒诞性格的成因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与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超现实主义;达利  20世纪初期,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登上了历史舞台。超现实主义的出现以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的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在《超现实主义的宣言》中布勒东指出“这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