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苏教版国际标本五(下)《大江保卫战》
师:请默读第二段,思考该段中主要记录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哪几个典型事迹?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事例?
生: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官兵闻讯赶来抢险。(经过短暂阅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个典型事迹。)
师:那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大堤抢险。
师:不错,请坐!还有别的词语吗?
生1:官兵保堤
生2:死保大堤
生3:奋勇保堤
生4:拼命保堤(教师满意地拿出事先打印好的精致小卡片——“拼命保堤”贴于黑板。)
师:那第二个事例又可以怎样概括呢?
生1:带伤抢险
生2:铮铮铁汉
生3:铁汉本色(学生果然不负众望,教师再次满意地贴出小卡片——“铁汉本色”)
师:谁来说说第三个事例呢?
生1:军旗飘飘
生2:军徽闪烁
生3:紧急救援
师:还有更贴切的词语吗?
生:营救群众
师:有道理!如果把“营救群众”换成“勇救群众”就更确切了。
[问题剖析]
整堂课下来,黑板上一共整整齐齐地排列了7张大小一致、色彩亮丽的卡片。我们暂且忽略不计课前打印材料所需的时间及成本,单看课堂上将一张张小卡片从讲桌移至黑板,且需贴得位置准确、美观牢固,已不是一件挥手即成的事情,若再出现卡片次序不对或遗漏一张,那就更是乱了方寸了。
用预设的卡片粘贴板书,最大的弊端在于容易使整个教学流程步入机械死板的歧途。因为需板书的内容是预先“写”好的,教学过程就得按预设的程序运行,一旦学生的想法和“写”好的内容出现偏差时,教师便会一个劲地把学生往自己的意愿上“拉”,甚至不惜牺牲时间“千万次的追问”、暗示,直至标准答案出现。那一条条看似工整美观的板书,实质上恰恰是框住学生思维的“枷锁”,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也会因此大煞风景!
[解决策略]
首先,让学生各自阅读概括: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该段中主要记录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哪几个典型事迹,并试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概括,并要求在书上进行批注。
其二,让学生进行交流比较:谁愿意把刚才自己阅读的收获和一起大家分享?有的学生可能会概括说出一件事,有的学生只能概括说出两件事,一定也有学生能概括说出三件事。他们所用的词语也不外乎以上片段中所提到,只要能表达正确的意思就应该得到肯定,不强求一致。有的学生用词不是很确切的,要让他们在比较中辨别,在辨别中达到准确把握。板书要做到灵活机动。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完成,也可以老师和学生合作来完成,绝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他们,把学生教死。
有人说优秀的板书是认识的“梯子”,它能体现鲜明的层次性与梯度性,就像在学生面前放下了一张“梯子”,顺着这张“梯子”,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一步一步跨向更高的知识平台;也有人说成功的板书是想像的“翅膀”,凭籍它,学生能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状态,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从而激发起更强的学习欲望;还有人说精彩的板书是记忆的“链子”,借助它,能把课本中相对纷杂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前后知识环环相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诚如斯言,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精华,是有关知识要点的“结晶”。它理应充分预约,但更应关注生成,它是师生智慧交流的产物,应该让它生动灵活起来!
苏教版国际标本五(下)《大江保卫战》
师:请默读第二段,思考该段中主要记录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哪几个典型事迹?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事例?
生: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官兵闻讯赶来抢险。(经过短暂阅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个典型事迹。)
师:那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大堤抢险。
师:不错,请坐!还有别的词语吗?
生1:官兵保堤
生2:死保大堤
生3:奋勇保堤
生4:拼命保堤(教师满意地拿出事先打印好的精致小卡片——“拼命保堤”贴于黑板。)
师:那第二个事例又可以怎样概括呢?
生1:带伤抢险
生2:铮铮铁汉
生3:铁汉本色(学生果然不负众望,教师再次满意地贴出小卡片——“铁汉本色”)
师:谁来说说第三个事例呢?
生1:军旗飘飘
生2:军徽闪烁
生3:紧急救援
师:还有更贴切的词语吗?
生:营救群众
师:有道理!如果把“营救群众”换成“勇救群众”就更确切了。
[问题剖析]
整堂课下来,黑板上一共整整齐齐地排列了7张大小一致、色彩亮丽的卡片。我们暂且忽略不计课前打印材料所需的时间及成本,单看课堂上将一张张小卡片从讲桌移至黑板,且需贴得位置准确、美观牢固,已不是一件挥手即成的事情,若再出现卡片次序不对或遗漏一张,那就更是乱了方寸了。
用预设的卡片粘贴板书,最大的弊端在于容易使整个教学流程步入机械死板的歧途。因为需板书的内容是预先“写”好的,教学过程就得按预设的程序运行,一旦学生的想法和“写”好的内容出现偏差时,教师便会一个劲地把学生往自己的意愿上“拉”,甚至不惜牺牲时间“千万次的追问”、暗示,直至标准答案出现。那一条条看似工整美观的板书,实质上恰恰是框住学生思维的“枷锁”,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也会因此大煞风景!
[解决策略]
首先,让学生各自阅读概括: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该段中主要记录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哪几个典型事迹,并试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概括,并要求在书上进行批注。
其二,让学生进行交流比较:谁愿意把刚才自己阅读的收获和一起大家分享?有的学生可能会概括说出一件事,有的学生只能概括说出两件事,一定也有学生能概括说出三件事。他们所用的词语也不外乎以上片段中所提到,只要能表达正确的意思就应该得到肯定,不强求一致。有的学生用词不是很确切的,要让他们在比较中辨别,在辨别中达到准确把握。板书要做到灵活机动。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完成,也可以老师和学生合作来完成,绝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他们,把学生教死。
有人说优秀的板书是认识的“梯子”,它能体现鲜明的层次性与梯度性,就像在学生面前放下了一张“梯子”,顺着这张“梯子”,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一步一步跨向更高的知识平台;也有人说成功的板书是想像的“翅膀”,凭籍它,学生能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状态,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从而激发起更强的学习欲望;还有人说精彩的板书是记忆的“链子”,借助它,能把课本中相对纷杂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前后知识环环相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诚如斯言,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精华,是有关知识要点的“结晶”。它理应充分预约,但更应关注生成,它是师生智慧交流的产物,应该让它生动灵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