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我总会在废纸上画出一个人的脸部轮廓,它没有表情,也没有鼻子、嘴巴和眼睛,只是由一些简单的线条构成。它的背后,似乎充满着未知,隐藏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至少在我画出它之前,那些故事便一直暗藏在某个幽深的地方。我这样画,完全出自本能的驱使,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着真实的人性和小说人物,而我坚定地认为,这种真实性,其实就存在于模糊的脸部线条的背后。清晰的轮廓不具备这种真实。
两年前,我和陈小手在北师大校园内相见时,就更坚信了上面的判断。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在微信上互动,有时会聊一些和小说有关的话题,有时却也扯得很远。后来他回陕西时,专门来杨凌找过我。在北京参加青创会期间,我们又见了一次。我们一共见过三次,根本不可能深入了解对方,但如我上面所言,我们的见面,实际是在同那个虚构的人相见。虚构出来的陈小手,是否更接近那个被我所期待的陈小手?见面不过是在验证我的虚构。
我们聊的话题,大多集中在个人的小说偏好与写作计划上,有时也会冒出一些尴尬的话题。比如为什么会写小说?在当代,写小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小说能够影响这个世界吗?在这些话题上,我们总会沉默,无言以对。甚至可以说,很多话题的出现,实际上是源于我们对现实强烈的失望。生活中,我们都感到心灵在四处流浪,找不见归属,而他更是多次提到他的现实处境。他先后在湖南和北京念书,现在又留在北京工作,但他依然希望能够在小说中勾勒出故乡的坐标,还原那些遥远而又鬼魅的童时记忆。这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的小说哪有什么京味和湘味,在流逝的光阴中,他试图打捞起那些昏黄的过往。他人在北京,却时时刻刻在面对着故乡陕西,那个神秘的仙女镇。他的小说和他的性格一样冷静沉稳,当他讲述起记忆中的故事时,你就能感受到他那颗炽热的心,以及他对那块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土地的深情。虚构是他的利器。他一边用虚构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故乡,一边又在虚构中描摹出自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他作为陈小手的形象,并非真名为陈帅的那个他,这是两个概念。
那陈小手是谁?谁又是陈小手?真实的陈小手应该隐藏在他的小说背面。当初陈帅在取这个笔名的时候,显然就已经表明了他的小说审美观。他去年在《西湖》上发表的《醉陶十谭》,令我吃了一惊,读过后,我曾给身边好几个朋友推荐。看重这篇小说,不是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而是陈小手的语言和叙述语调,重新回归到了古典当中。但面对当下的现实,他的古典叙述,显然又不是沈从文、阿城的那种传统古典,而是带着强烈先锋气息的古典叙述。
紧接着,陈小手又发表了《暖之三季》、《儿童团》、《光明团》等小说。与《陶醉十谭》相同的是,这些小说都有不真实的一面,虚幻,鬼魅,荒诞,互相交叉,具有鲜明的古典叙述质感。不同的是,新发表的这几篇,以虚进入,却直接处理文学中的现实问题。《光明团》里,经常想着天上的事的王平,被庸常的生活缠绕,他还能够去天文台工作吗?而《儿童团》中,儿时玩伴大鹏弄丢了我给病重父亲准备的治病的白鸽,长大之后,他找我救急借钱,我无钱可借,他却还要执意还我人情,送了我两只对我来说已然成为负担的白鸽,不再欠我什么。
陈小手似乎很喜欢为小说制造出迷离的一面,他仅仅是在寻找那种影影绰绰的古典美吗?我看未必。过去我们见面时,都表示过对当代文学的失望,原因有很多。对陈小手而言,当下的流行文学失却了那种繁杂而又轻盈的美感,也抛却了小说原有的荒诞性,很多作家都被困在日常里,难以摆脱出来。仅从这几篇小说来看,就能看出陈小手的野心,他似乎想以一己之力,重新回归到我们的传统叙述当中,重新以古典的眼光去审视、剖析当下的现实。可以说,在小说表达上,陈小手另辟蹊径,发现了自己写作的富矿。
仙女镇成为他小说里的标志性地点。这个镇上,有奇异的怪梦,有童年所有的玩伴,有梦里的父亲,有古老的传说,有那群朝着夕阳飞去的白鸽,也有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像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和苏童的香椿树街一样,陈小手将所有的现实置放于这个小镇上。当小说中的人物跟随着陈小手在仙女镇起飞的时候,现实便会在记忆中发酵,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时候,无论是人的孤独与痛苦,还是时间深处的爱意,都会汩汩流淌而出。
小说家的想象力,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至少从陈小手目前发表的部分小说来看,他有很大的野心构建自己的文学坐标。据我观察,现在很少有青年作家愿意这样做,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写法已经过时,当下,城市发展愈发凶猛,乡村已在逐渐消亡,他们不再愿意去寻找所谓的文学故乡,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以往的地理文化差异已经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这是他们合理的解释,但我和陈小手都坚信,乡村永远也不会消亡,也不会沦为人们心头的幻影。
从传统的角度考量,陈小手小说中的仙女镇,已经不是贾平凹所构建的商州,也不是沈从文描摹的湘西。以往的地理坐标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坐标,在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它已变为一个流动的坐标。这种坐标的建立,在乡村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有利于重新拾起曾被我们丢弃的精神,以及那些泛着银光的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我們已经丢弃过了一回,难道我们要再次丢弃这些东西吗?
以流动的坐标来审视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衍生出的矛盾,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多数前辈都这样做过,如果不能挖掘出文学现实中的现代性,不能回应当代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文学地理坐标的建立,又将回归到以往的传统当中。而陈小手坚持要在传统的土壤里挖掘出现代性,更能说明他对虚构的自信,以及对过往生活的熟悉程度。在阅读陈小手的小说时,我甚至想到了红柯,他们有非常相似的一面,他们的故乡都在陕西关中,精神却一直在他乡流浪,他们像孤独的鸽子,常年飞来飞去,所以他们才急着寻找小说里的坐标。
我生在陕西,工作也在陕西,但我从来都不认为我文学中的故乡就在陕西,我可能同时拥有着好多个故乡。我和陈小手一样,心灵一直在流浪。但至少故乡愿意接纳我们,还没有到纳博科夫、布罗茨基那般可怜的境地。故乡抛却了他们。但记忆永生。在我写作的时候,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安宁,仿佛这些年的光阴并未曾改变过什么,以往的故事依旧被大雪封存在那个神秘的午后,以往的人们依旧站在那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上,叹息着,挣扎着。
多年以后,现实的面庞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很多人早已沦为小镇里的孤魂野鬼,他们反反复复地游荡在夏日的街道里,他们的灵魂则重新投胎在荒野中间,有的长成花,有的长成树,有的变为狐狸。这意味着记忆尽管会随着肉身一同死亡,但永远不会消逝,这更意味着小镇里的任何事物的背面,都暗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陈小手现在就游荡在他的仙女镇上,发现并重新拾取那些或明或暗的故事,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他说他希望他的小说有影影绰绰的真实美。“影影绰绰”,表达了他对古典的信任,“真实”,却是一个极具现代性的词汇。“真实”意味着真相,现实的内核。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却最能遮蔽现实的真相。当代作家最为缺乏还原真相、解构“真实”的勇气,直面“真实”,也即听从自己的内心,在小说中不断寻求永恒的真理。而仙女镇上的陈小手,就像那个从梦境中穿越而来的燕子三,正在耐心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总有一天,那些故事会长成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丁小宁)
两年前,我和陈小手在北师大校园内相见时,就更坚信了上面的判断。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在微信上互动,有时会聊一些和小说有关的话题,有时却也扯得很远。后来他回陕西时,专门来杨凌找过我。在北京参加青创会期间,我们又见了一次。我们一共见过三次,根本不可能深入了解对方,但如我上面所言,我们的见面,实际是在同那个虚构的人相见。虚构出来的陈小手,是否更接近那个被我所期待的陈小手?见面不过是在验证我的虚构。
我们聊的话题,大多集中在个人的小说偏好与写作计划上,有时也会冒出一些尴尬的话题。比如为什么会写小说?在当代,写小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小说能够影响这个世界吗?在这些话题上,我们总会沉默,无言以对。甚至可以说,很多话题的出现,实际上是源于我们对现实强烈的失望。生活中,我们都感到心灵在四处流浪,找不见归属,而他更是多次提到他的现实处境。他先后在湖南和北京念书,现在又留在北京工作,但他依然希望能够在小说中勾勒出故乡的坐标,还原那些遥远而又鬼魅的童时记忆。这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的小说哪有什么京味和湘味,在流逝的光阴中,他试图打捞起那些昏黄的过往。他人在北京,却时时刻刻在面对着故乡陕西,那个神秘的仙女镇。他的小说和他的性格一样冷静沉稳,当他讲述起记忆中的故事时,你就能感受到他那颗炽热的心,以及他对那块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土地的深情。虚构是他的利器。他一边用虚构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故乡,一边又在虚构中描摹出自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他作为陈小手的形象,并非真名为陈帅的那个他,这是两个概念。
那陈小手是谁?谁又是陈小手?真实的陈小手应该隐藏在他的小说背面。当初陈帅在取这个笔名的时候,显然就已经表明了他的小说审美观。他去年在《西湖》上发表的《醉陶十谭》,令我吃了一惊,读过后,我曾给身边好几个朋友推荐。看重这篇小说,不是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而是陈小手的语言和叙述语调,重新回归到了古典当中。但面对当下的现实,他的古典叙述,显然又不是沈从文、阿城的那种传统古典,而是带着强烈先锋气息的古典叙述。
紧接着,陈小手又发表了《暖之三季》、《儿童团》、《光明团》等小说。与《陶醉十谭》相同的是,这些小说都有不真实的一面,虚幻,鬼魅,荒诞,互相交叉,具有鲜明的古典叙述质感。不同的是,新发表的这几篇,以虚进入,却直接处理文学中的现实问题。《光明团》里,经常想着天上的事的王平,被庸常的生活缠绕,他还能够去天文台工作吗?而《儿童团》中,儿时玩伴大鹏弄丢了我给病重父亲准备的治病的白鸽,长大之后,他找我救急借钱,我无钱可借,他却还要执意还我人情,送了我两只对我来说已然成为负担的白鸽,不再欠我什么。
陈小手似乎很喜欢为小说制造出迷离的一面,他仅仅是在寻找那种影影绰绰的古典美吗?我看未必。过去我们见面时,都表示过对当代文学的失望,原因有很多。对陈小手而言,当下的流行文学失却了那种繁杂而又轻盈的美感,也抛却了小说原有的荒诞性,很多作家都被困在日常里,难以摆脱出来。仅从这几篇小说来看,就能看出陈小手的野心,他似乎想以一己之力,重新回归到我们的传统叙述当中,重新以古典的眼光去审视、剖析当下的现实。可以说,在小说表达上,陈小手另辟蹊径,发现了自己写作的富矿。
仙女镇成为他小说里的标志性地点。这个镇上,有奇异的怪梦,有童年所有的玩伴,有梦里的父亲,有古老的传说,有那群朝着夕阳飞去的白鸽,也有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像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和苏童的香椿树街一样,陈小手将所有的现实置放于这个小镇上。当小说中的人物跟随着陈小手在仙女镇起飞的时候,现实便会在记忆中发酵,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时候,无论是人的孤独与痛苦,还是时间深处的爱意,都会汩汩流淌而出。
小说家的想象力,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至少从陈小手目前发表的部分小说来看,他有很大的野心构建自己的文学坐标。据我观察,现在很少有青年作家愿意这样做,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写法已经过时,当下,城市发展愈发凶猛,乡村已在逐渐消亡,他们不再愿意去寻找所谓的文学故乡,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以往的地理文化差异已经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这是他们合理的解释,但我和陈小手都坚信,乡村永远也不会消亡,也不会沦为人们心头的幻影。
从传统的角度考量,陈小手小说中的仙女镇,已经不是贾平凹所构建的商州,也不是沈从文描摹的湘西。以往的地理坐标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坐标,在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它已变为一个流动的坐标。这种坐标的建立,在乡村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有利于重新拾起曾被我们丢弃的精神,以及那些泛着银光的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我們已经丢弃过了一回,难道我们要再次丢弃这些东西吗?
以流动的坐标来审视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衍生出的矛盾,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多数前辈都这样做过,如果不能挖掘出文学现实中的现代性,不能回应当代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文学地理坐标的建立,又将回归到以往的传统当中。而陈小手坚持要在传统的土壤里挖掘出现代性,更能说明他对虚构的自信,以及对过往生活的熟悉程度。在阅读陈小手的小说时,我甚至想到了红柯,他们有非常相似的一面,他们的故乡都在陕西关中,精神却一直在他乡流浪,他们像孤独的鸽子,常年飞来飞去,所以他们才急着寻找小说里的坐标。
我生在陕西,工作也在陕西,但我从来都不认为我文学中的故乡就在陕西,我可能同时拥有着好多个故乡。我和陈小手一样,心灵一直在流浪。但至少故乡愿意接纳我们,还没有到纳博科夫、布罗茨基那般可怜的境地。故乡抛却了他们。但记忆永生。在我写作的时候,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安宁,仿佛这些年的光阴并未曾改变过什么,以往的故事依旧被大雪封存在那个神秘的午后,以往的人们依旧站在那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上,叹息着,挣扎着。
多年以后,现实的面庞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很多人早已沦为小镇里的孤魂野鬼,他们反反复复地游荡在夏日的街道里,他们的灵魂则重新投胎在荒野中间,有的长成花,有的长成树,有的变为狐狸。这意味着记忆尽管会随着肉身一同死亡,但永远不会消逝,这更意味着小镇里的任何事物的背面,都暗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陈小手现在就游荡在他的仙女镇上,发现并重新拾取那些或明或暗的故事,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他说他希望他的小说有影影绰绰的真实美。“影影绰绰”,表达了他对古典的信任,“真实”,却是一个极具现代性的词汇。“真实”意味着真相,现实的内核。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却最能遮蔽现实的真相。当代作家最为缺乏还原真相、解构“真实”的勇气,直面“真实”,也即听从自己的内心,在小说中不断寻求永恒的真理。而仙女镇上的陈小手,就像那个从梦境中穿越而来的燕子三,正在耐心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总有一天,那些故事会长成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丁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