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魏文贞公宅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蟪蛄宁与雪霜期①,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注释】
  ① 蟪蛄(huì ɡū):知了。
  品读
  武德九年(626)十月,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举行了一次讨论古代为政得失的会议。太宗说:“当今大乱之后,不能迅速实现教化(指儒家仁政)。”谏议大夫魏徵说:“不然。民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太平,思太平,则容易教化。所以大乱之后容易教化,好比饥饿的人容易吃饭。”太宗说:“好人治国百年,才能消除残暴。大乱之后,难道就可以迅速实现教化吗?”魏徵说:“这是常人治国,不是圣哲治国。若是圣哲治国,上下同心,人民响应,不求迅速,也会迅速,一个月就可以成功,三年成功,还算是晚的了。”太宗听了,深以为然。右仆射封德彝等人群起反对魏徵,说:“三代以后,人心逐渐变坏。所以秦朝专用法家高压统治,汉朝混用法家霸道与儒家王道,都是想教化而不能,哪里是能教化而不想?魏徵书生,不识时务,若信他的空话,恐败乱国家!”魏徵说:“五帝三王,不是换了人民而实行教化的。只要实行教化,就能实现太平。历史记载表明,黄帝、颛顼、商汤、周武王、周成王,也都是在平定乱世之后就实行教化、实现太平的。若言人心变坏,不返纯朴,至今应该全都变为鬼魅,怎么还可能实行教化呢?”封德彝等说不过魏徵,但全都认为不可实行教化。
  在决定唐朝政治方向的这场辩论中,两种主张针锋相对。魏徵主张实行儒家仁政,其依据是儒家的人性善论;封德彝等主张实行法家的高压统治,其依据则是法家的人性恶论。太宗最后的决策是采取魏徵的主张,实行仁政,并且“力行不倦”。到了贞观四年(630),海内康宁,农业丰收,全国范围内全年死刑案件只有29件,东到海滨,南到岭南,行旅不用再带粮食,沿途都有供应了。再加上这时唐朝击破夙敌东突厥,解除了北方的边患,唐朝声威远播,四夷君长来贺,尊太宗为“天可汗”。
  面对这天下太平的大好局面,太宗无限感慨地对侍臣说:“贞观之初,众臣都说人主应该实行威权统治,唯有魏徵劝我行仁义,几年间,就有了今天的局面,这全是魏徵的功劳啊!”又对魏徵说:“玉石不经良工琢磨,和石头没有区别,若经良工琢磨成美玉,便是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以仁义规范我,以道德开导我,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匠。唯惜不得使封德彝见之!”为什么说是可惜呢?因为早在贞观元年(627)六月,封德彝就去世了。这就是杜牧说的“天且不留封德彝”。
  那么,贞观之治是如何行仁义的呢?首先,是实行仁政,包括推行均田,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不夺农时,鼓励婚嫁,繁育人口,乃至释放宫女三千,从突厥赎回被掠的中原人口近二百万等。同时,实行法治,对贪污腐败者、侵害人民者,一律“必无赦免”,“置以重法”,这样一来,官员普遍廉洁奉公,王公贵族、民间豪强则“无敢侵欺细民”。所有这些措施的背后,都是一个理念:以民为本。
  白居易诗歌称赞贞观之治说:“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又说:“以心感人人心归。”点出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实行人道政治,所以能感动民心,获得百姓拥戴。
  (邓小军 鲍远航)
其他文献
近日读到杨庆存著《宋代散文研究(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我从该书获得的众多启益中,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厘定宋代散文的历史成就、解析其渊源的时候,揭示了宋仁宗的“文德之治”对宋代文风革新的“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  宋代营造了中国散文史的巅峰时期,散文创作卓有成就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占六位。然而,更令人讶异称绝的是,宋代的六位散文大家,均是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并脱颖于
期刊
晚凉秋风,转眼间明月就出来了,满地是溶溶的光,树梢上重重层层的枝叶也反射着银色,在这上下清澈的月的世界里,不觉想起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恍如在谛听一首美妙而悠远的歌曲和浏览一幅年深月久却美丽如故的工笔长卷——这是丙辰年(1076)中秋,苏东坡通宵喝酒直至大醉,忽然忆及已经分别七年如今近在咫尺却无由相会的弟弟苏辙,万端愁绪一时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写下的千古绝唱。就词而言,状写明月无有出
期刊
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得胜称帝,建立了汉朝,随后便开始大封功臣。在封赏了立有大功的二十多位臣子后,其余的功臣却因功劳大小日夜争吵,久久不能解决。  一天,刘邦在洛阳的南宫休息,他从阁道上向下眺望,看到将领们三五成群,坐在沙土地上窃窃私语。他召来谋臣张良问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张良回答:“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造反的事呢!”刘邦听后大惊,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何要造反?”张良说:“陛下
期刊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是中国文艺界乃至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第一次获得这个一直由西方文化价值统领的奖项,无疑使人振奋。媒体围绕着莫言及其文学作品,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莫言作品出版物一夜之间全告售罄。这确实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冷静下来反思时,却高兴不起来,先不说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不狭隘地去揣度西方人让莫言获得此殊荣的真正目的,就说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对
期刊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有首著名的诗曰《天真的预言》,开头四行是这样写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佛学大
期刊
形形色色的造假术  谁是造假的祖师爷?不好考证。有人说是赵武灵王,也有人说秦昭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说:“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就是说,赵武灵王让人搭架子在石头上刻上巨大的脚印,然后在旁边注释说:赵雍到此一游。后人若糊涂,往往就会被骗了——哇,原来赵武灵王是个巨人啊!同样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道:“秦昭王令工施钩梯
期刊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①,独坐亦含嚬②。  【注释】  ① 裛(yì):通“浥”,沾湿。  ② 嚬(pín):通“颦”,皱眉。  品读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词共三首,刘的和词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唐人的诗词看来,唐代洛城的春天是非常美丽的。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花多数洛阳
期刊
和与同异  《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③,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④,宰夫和之,齐之以味⑤,济其不及⑥,以泄其过⑦。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⑧,民无
期刊
本期封面图为《乾隆南巡图》卷六《驻跸姑苏》的局部,描绘的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队伍从胥门进入苏州城的场景。画中前导队伍骑马开道,乾隆皇帝在众多卫士的簇拥和保护下前行,而大臣和百姓则跪于道路两旁,以迎接圣驾,显示了皇家地位和排场。  其实,讲排场一直是官场的通病。中国古代官员出行,讲究黄土铺道,净水洒路,鸣锣开道,而沿途百姓,则要肃静、回避,以此体现官员的气场和架势。今天看来,这种官场陋习拉大了当官
期刊
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尝燕居深念①,陆贾往,直入坐,而陈丞相不见。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豫附②;天下虽有变,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③,绛侯与我戏,易吾言④。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陈平用其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