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 凸显主题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短衣帮”与“穿长衫的”的对比
  
  小说一开始就勾画了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社会风情。“短衣帮”和“穿长衫的”服饰不同,喝酒的方式不同,喝酒的具体处所也不同。一“短”一“长”、一“站”一“坐”、一“外”一“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短衣帮”的辛苦贫穷和“穿长衫的”的养尊处优、有钱有势。鲁镇酒店概况的描写,勾画了孔乙己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画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异与阶级状况,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铺垫了浓厚的社会色彩。
  
  二、矛盾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一出场,鲁迅先生就用了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概括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经济拮据、生活贫穷、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说明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说明孔乙己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使得他成为介于“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之间的“多余的人”。作者以此为总纲,接着从衣着、语言、行为等方面刻画了他的这一矛盾的思想性格。“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的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读书人自居的清高,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既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既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这一对比,构成了他富有喜剧色彩的思想性格。
  
  三、前后形象的对比
  
  孔乙己第一次来到酒店与中秋节后来到酒店判若两人。第一次到酒店,“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中秋节后到酒店,“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黑而且瘦”不仅表现生活贫困,更是被打断腿后生活无法自理所致。用“青白”与“黑瘦”作对比,刻画了一个穷困不得志、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以及断腿后的悲惨遭遇。第一次到酒店“穿着长衫”,中秋节后到酒店“穿一件破夹袄”。从穿代表读书人标志的“长衫”到穿“破夹袄”的乞丐形象,表明封建统治者在精神及肉体上对孔乙己进行无情的摧残,使其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处于死亡的边缘。第一次到酒店拿钱用“排”,中秋节后到酒店拿钱用“摸”。“排”不仅表现了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对来之不易的酒钱的珍惜和自身分文不少的尊严,也是对“短衣帮”的嘲笑,表现出自己的“阔绰”;“摸”有寻找、摸索之意,表现他倾其所有及断腿后的穷困潦倒,不再比“短衣帮”“富有”了。第一次到酒店对于“短衣帮”的嘲笑,他极力“争辩”,中秋节后到酒店,面对掌柜的取笑,只能低声断断续续地回答“跌断,跌,跌……”表明断腿后的孔乙己仍麻木可笑,死要面子。
  
  四、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
  
  从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出身来看,二者都有过读书的经历,但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须发花白”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丁举人却沿着科举制度的阶梯爬了上去。这两种不同的命运致使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孔乙己热衷于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年华,最后却落到形同乞丐的境地,而丁举人则作威作福,孔乙己写了“服辩”后仍遭毒打,以致“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一横行摧残,一方面揭露了丁举人之流的阴险毒辣、冷酷凶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科举制度造成的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或作威作福、甚至作恶;或跌下来,任人欺压、凌辱和嘲笑。孔乙己精神的扭曲和肉体的摧残,充分说明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要社会根源。
  
  五、乐境中的悲剧
  
  小说多次描写群众爆发出的阵阵哄笑,把孔乙己所受的封建教育毒害放在喜剧的笑声中进行辛辣的讽刺,从酒客、掌柜、伙计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深刻地渲染了封建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短衣帮”和孔乙己一样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然而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肆意嘲弄,在劳苦无聊的生活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寻求一时的欢乐;唯利是图的掌柜,眼见孔乙己的悲惨落魄,仍每每以取笑他为乐;未成年的伙计,在无聊的日子里,也敏感地注意到孔乙己的“笑料”地位,未能给予他一丝一毫的人间温暖。小说借这种麻木的哄笑,给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情,表明了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小说以喜剧的哄笑与凉薄的社会构成强烈对照,加深了作品的反封建意义。
  小说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世人精神的麻木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其他文献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心态。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咏竹诗或抒写自己的情志、或阐明创作理念,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
期刊
一提到花儿,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美丽、芳香、温馨等词语,的确如此,花儿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愉悦了我们的心情。富丽堂皇的牡丹,绚丽多姿的玫瑰,笑靥如月的迎春,清香缕缕的蔷薇,千姿百态、晶莹璀璨的花儿,一朵朵、一枝枝、一丛丛、一簇簇,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妙。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妙笔生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花儿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细致的观察    要抓住花儿的特点进行观
期刊
经典文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尤其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文,更是充盈着个性的语言,饱含着理性的思考,洋溢着作家的才情……令人百读不厌。诸如老舍的《草原》、《泉城》,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刘燕敏的《山谷中的谜底》,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每每读罢,总觉得像是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面对着一篇篇如此经典的美文,我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因为它们可供教学的内容太多,即使是同一句话,既可以感悟情感,又可以
期刊
从教好几年了,我一直都是一板一眼地上古文课:翻译字词,疏通文义,归纳特殊的文言现象……可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古文枯燥无味,沉闷难懂”。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反映。听得多了,不免静下心来反思:古文的课堂能不能有些变化?重心能不能有所转移呢?我想起了作文教学。对啊,能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几乎都是美文,写作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我为何不能把作文教学引进古文课堂来呢?于是,我尝试着对古文教学作了些改变,
期刊
我是中央电视台开设的“鉴宝”节目的粉丝。节目里既有赏宝人,又有鉴宝人。而我更欣赏那些赏宝人,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颗爱心,以欣赏的眼光来评判这些宝物。他们关注的是宝物的主流和潜在的价值,并不刻意追求事物的尽善尽美,即便有些瑕疵也不会过于挑剔,而是给予宽容和理解。而鉴宝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生活中的古董商们,他们的眼光总是很挑剔。为了利,或者为了显示他们的“专业”,他们总是强调事物的缺陷和不完美,在他们眼
期刊
摘 要:要想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本文结合写作的现实,探讨了新形势下写作教学的一些新做法:以情动人——我的博客我的天;以少胜多——短信也精彩;QQ——聊出智慧显匠心。期盼一扫写作教学的沉闷,写活力文,抒真情谊,改变挖空心思弄虚作假的现状,给写作教学增添一丝活力,注入一点新意。  关键词:写作教学 学生 创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随着形势的改变、
期刊
摘 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思想的结晶,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成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人。  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质量 学习激情     我们发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时候语文课堂提问过于细碎,“师问生答”的模式没有让课堂真正生动起来,从学生的活跃中我们看不到思维的碰撞,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出现。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并不是“师问生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语文的教学实践和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率,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引进课外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契机 生命奠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
期刊
在《边城》中沈从文用轻盈的笔法、牧歌的形式描写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心中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文中的翠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湛蓝的天空下刚刚长出青枝翠叶的嫩竹,美丽、纯洁、天真无邪而又稚态可掬。她在和风、丽日、关爱中长大,与青山、绿水、渡船为伴,心灵上没有沾染一丝尘埃。然而就像汪曾祺所说:“这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却包含着深深的孤寂。”这种孤寂色彩不管是从文中的情节还是从文中的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