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见真意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边城》中沈从文用轻盈的笔法、牧歌的形式描写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心中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文中的翠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湛蓝的天空下刚刚长出青枝翠叶的嫩竹,美丽、纯洁、天真无邪而又稚态可掬。她在和风、丽日、关爱中长大,与青山、绿水、渡船为伴,心灵上没有沾染一丝尘埃。然而就像汪曾祺所说:“这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却包含着深深的孤寂。”这种孤寂色彩不管是从文中的情节还是从文中的人物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翠翠身上的这种孤寂色彩单单看她的“坐”就可以略见一斑。
  从次数而言翠翠的“坐”选文中共出现了13次。
  从时间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时不坐:黄昏来时、黄昏中、暮色笼罩一切时、晚饭后……
  从地点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处不坐:“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坐船”“坐在溪边”“坐在岸边”“坐在黑黝黝的灶边”“坐在悬崖上”“坐在灶边矮条凳上”“坐在月光下”“坐在屋里”“坐在小板凳上”“坐在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
  从事件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事不坐:“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等爷爷回来”“把火烧燃”“听祖父说话讲故事”……
  翠翠时时处处事事都在“坐”着向我们演绎着她那无法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孤寂。我们可以从沈从文的低吟浅唱联想到翠翠一幅幅的“坐”姿:
  黄昏时,灰色的天空、桃红的薄云、快落的太阳、青青的草地、淙淙的流水、白色的高塔之下,一个小姑娘在痴痴地望着天空,做着她的梦:梦想着自己坐在一只古船之上,沿着两岸的青山顺水而下,不知走多远也不知到哪里去,只为了要惩罚爷爷。那个姑娘呆呆地想着,还会被自己的梦吓一跳。这是一种朦胧的愁。
  暮色四合时,那个姑娘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着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萦绕在自己身旁,孤独地等待着爷爷归来。听着杜鹃的鸣唱还会莫名其妙地哭。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愁。
  月光下,这个姑娘依偎在爷爷身边,或坐一块岩石、或坐一条矮凳、或看星月、或听爷爷讲故事抑或是带着一种盼望的心情听对岸的歌声。而爷爷的芦管声会把这个姑娘的心吹柔软,歌声会带着她的思绪走得很远很远……这是一种无处排遣的愁。
  一个个流动的画面就这样从翠翠的一个个“坐”姿中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还有翠翠那层层叠叠、烦乱如麻的愁绪和那种恍惚缥缈、形影不离的孤寂。
  《边城》无疑是美的,它就像是一支山村生活的牧歌,它就像是用小说的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可就在这美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物太多的惆怅与无奈。这种愁就像是一层薄薄的纱轻轻地笼在湘西那片土地上,笼在翠翠身上、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而这一切在一个“坐”字中传递,足见沈先生用笔之轻灵。■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神话有所谓“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人神技。“顺风耳”即听力之最。教师要一双“顺风耳”做什么?去“倾听”学生的课堂反应啊。要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做出教学上的相应调整),教师就得放下身段,细心“倾听”,虚心整改,让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一、“倾听”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    有的教师会因为课堂嘈杂、吵闹而放弃“倾听”;有的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发言随意、无聊而放弃“倾听”。有
期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心态。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咏竹诗或抒写自己的情志、或阐明创作理念,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
期刊
一提到花儿,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美丽、芳香、温馨等词语,的确如此,花儿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愉悦了我们的心情。富丽堂皇的牡丹,绚丽多姿的玫瑰,笑靥如月的迎春,清香缕缕的蔷薇,千姿百态、晶莹璀璨的花儿,一朵朵、一枝枝、一丛丛、一簇簇,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妙。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妙笔生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花儿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细致的观察    要抓住花儿的特点进行观
期刊
经典文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尤其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文,更是充盈着个性的语言,饱含着理性的思考,洋溢着作家的才情……令人百读不厌。诸如老舍的《草原》、《泉城》,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刘燕敏的《山谷中的谜底》,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每每读罢,总觉得像是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面对着一篇篇如此经典的美文,我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因为它们可供教学的内容太多,即使是同一句话,既可以感悟情感,又可以
期刊
从教好几年了,我一直都是一板一眼地上古文课:翻译字词,疏通文义,归纳特殊的文言现象……可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古文枯燥无味,沉闷难懂”。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反映。听得多了,不免静下心来反思:古文的课堂能不能有些变化?重心能不能有所转移呢?我想起了作文教学。对啊,能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几乎都是美文,写作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我为何不能把作文教学引进古文课堂来呢?于是,我尝试着对古文教学作了些改变,
期刊
我是中央电视台开设的“鉴宝”节目的粉丝。节目里既有赏宝人,又有鉴宝人。而我更欣赏那些赏宝人,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颗爱心,以欣赏的眼光来评判这些宝物。他们关注的是宝物的主流和潜在的价值,并不刻意追求事物的尽善尽美,即便有些瑕疵也不会过于挑剔,而是给予宽容和理解。而鉴宝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生活中的古董商们,他们的眼光总是很挑剔。为了利,或者为了显示他们的“专业”,他们总是强调事物的缺陷和不完美,在他们眼
期刊
摘 要:要想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本文结合写作的现实,探讨了新形势下写作教学的一些新做法:以情动人——我的博客我的天;以少胜多——短信也精彩;QQ——聊出智慧显匠心。期盼一扫写作教学的沉闷,写活力文,抒真情谊,改变挖空心思弄虚作假的现状,给写作教学增添一丝活力,注入一点新意。  关键词:写作教学 学生 创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随着形势的改变、
期刊
摘 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思想的结晶,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成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人。  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质量 学习激情     我们发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时候语文课堂提问过于细碎,“师问生答”的模式没有让课堂真正生动起来,从学生的活跃中我们看不到思维的碰撞,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出现。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并不是“师问生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语文的教学实践和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率,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引进课外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契机 生命奠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