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就是爱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病人》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而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嘉芙莲和艾马殊的爱情(婚外恋)是否道德;二是艾马殊被公认的“投敌叛国”行为,是为救受伤被困的嘉芙莲。但在影片中,这两种行为都得到了同情和谅解,尤其是二者的爱情,被渲染得如诗如画、荡气回肠,引发人们对时代、战争、民族、个人命运、爱情、人性、道德等的思索。艺术一般来说不需要成为道德课本,但也不宜诲淫诲盗,那么,爱情与道德的双人舞,究竟怎样跳才算美好?本文通过《英国病人》阐述爱情和道德的关系。
  关键词:《英国病人》 爱情 道德 战争与人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有声艺术,用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的感情分为友情、亲情和爱情,如果一部影片能把这三种感情拿捏得当,那么这就是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英国病人》就做到了。《英国病人》拍摄于1996年,是一部充满史诗色彩的爱情片,同时也是充满爱情魅力的史诗片。这部辉煌灿烂、感人至深、绚丽的历史画卷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第69届奥斯卡的大赢家,影片获得了12项提名和9项大奖。故事由多条线索穿插交替进行,女护士与英国病人的精神依恋之情,女护士与印度工兵基普短暂的特殊爱情以及匈牙利绅士艾马殊与美丽端庄的嘉芙莲之间轰轰烈烈的婚外爱情,导演把这些爱情放在特殊又残酷的战争中,如此背景让一切爱情都显得弥足珍贵,通过战争让历史的强悍力量切入私人生活,在战火中呈现绚烂的畸形爱情。这些恋情展示着什么样的人性呢?
  一 是爱情,或者与爱情无关
  每个故事都有主角和配角,每个爱情故事都有男人、女人和第三者。莎士比亚说过,最伟大的爱情都是悲剧,这似乎成为文艺电影的潜规则,很巧,《英国病人》中嘉芙莲和艾马殊一样。安东尼·明格拉是一位残酷冷峻的导演,是能把文艺和商业处理和谐的导演之一,1996年,明格拉在沙漠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或者与爱情无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两段爱情,一段是婚外情,一段是无疾而终。地理测绘师艾马殊是匈牙利绅士,他在第一眼看到那个美丽大方的嘉芙莲时就爱上了她,即使她是有夫之妇,他恭敬的唤她为“夫人”,但是在她关上门后却暴力地抱住她,掀起她白色的裙子,他们在黑暗的房间中做爱,他粗鲁的撕破她的衣服。其实,嘉芙莲和艾马殊都知道这是一场偷情,这一切似乎注定在劫难逃,在所有人都在享受“圣诞快乐”的时候,他们在偏僻的地方享受彼此的身体。第三者只有先曝光,才能光明正大,电影也如此,偷情被发现,他们受到惩罚。当艾马殊把地图交给德军的时候,他只是单纯的想救嘉芙莲,结果,嘉芙莲却永远的离开了,德国人侵入民不聊生,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样的爱情是伟大的,也会有人为这种投敌行为不齿,如果没有战争,那么这只是个恶俗的婚外情故事,因为有了战争,爱情显得如此奢侈,明格拉是高明的,他把故事背景设置在战争中,用这种手法阐述了道德、爱情、责任的矛盾关系。如果说嘉芙莲和艾马殊之间是不伦之恋,那么汉娜和基普之间则是由寂寞和同病相怜堆积起来的爱情,他们更像是孤独中的相互安慰,没有正常情侣间的交流,汉娜极度缺乏安全感,当基普去前线的时候汉娜紧张的要命,她害怕失去,害怕承受失去带来的绝望,最后当基普离开的时候,汉娜只是静静的看着他离开,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要白头偕老,或许,离开是最好的结局。影片结尾艾马殊用颤抖的双手把吗啡递给汉娜,他的眼中充满了坚定和欣慰,此时战争的阴影和家仇国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个将死之人追随爱情的释然。
  除了爱情,影片中也表现出人性阴暗的一面。马铎像极了一个孤行者,他不与任何人来往,一心沉迷于探险和研究,但是当他得知他所绘制的地图让德军得以快速占领,马铎深感愧疚饮弹自杀,导演是残忍的,他先制造出嘉芙莲和艾马殊的温情,然后通过马铎这个人物的死告诉观众,马铎是这段不伦之恋的牺牲品,英国病人的爆发只是让这段爱情蒙上了道德的谴责,而马铎的死则是将这段爱情推向国家责任和小我利益的高度,导演将艾马殊第三者插足、投敌等行为赤裸裸地表现在观众面前,这样不顾国家不顾正义的爱情,真的无法用正确或者错误这样绝对的词语来形容。
  二 挣扎在道德人性边缘的爱情
  《英国病人》中的三段爱情交错上映,三条主线,条理分明,错落有致,衔接自然。艾马殊和嘉芙莲这种不伦不类的恋情受到了道德的约束,他们纠结、挣扎着,难奈的欲望和挚热的爱情使他们的灵与肉纠缠在一起,因为爱情,嘉芙莲一次次投入艾马殊的胸膛,因为道德,她也曾在温存后愤然离开,这段超越道德与世俗的婚外恋情最终被战争的爆发而摧毁。为救重伤的嘉芙莲,艾马殊铤而走险徒步穿越沙漠,以英国的沙漠地图换取德国人缴获的一架英国飞机。她已死,万念俱灭的他驾着飞机,载着尸体横跨沙漠,裹尸体的白纱迎风飘扬,壮美、空旷、忧伤、凄惨、无奈,又无比的抒情和温柔。那一刻,爱情已升华,不再觉得世俗与不齿。飞机被击落,他大面积烧伤,面部严重变形,成了一名“英国病人”。当他虚弱地躺在病床上饱含深情地回忆他的爱情时,我们读到了爱情的深沉、凄美、凝重和爱情带给生命的希望与活下去的勇气。一对爱人的命运紧紧相关,打破一切所谓的世俗和道德,只因他们相爱,这样的爱是感性和激情的,在那片死亡与生机并存的非洲热土上,人类社会的约束与牵绊变得无济于事,他们只是在做人类最原始的行为,异性相吸,这是最单纯的选择,也是最纯粹的爱情,即使这种爱不道德,即使这种爱伤害很多人,只因这是爱情。当道德的枷锁打醒沉浸在爱情的情侣,国家已被侵占,朋友已经自杀,爱人也即将逝去,但庄雅婷曾经说过:爱人可以走,爱情不会走。
  而汉娜和基普则是幸运的。特殊的时代,他们的爱很浪漫、小资、平静、含蓄、克制、理性。作为军人,基普的眼里充满了生死离别。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交锋,他已然明白生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当他们的内心深处再次感受到爱的温情时,其付出与接受都变得那么小心翼翼。在血腥的战争中,一切都像玻璃一样脆弱,他不害怕死亡,但却害怕失去,更加害怕自己的爱人死在自己面前。所以,他们选择了面带微笑的分离,虽然他们甜蜜浪漫的彼此短暂拥有。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互拥有,才能永恒。胜利后的世界一片光明,当人们对未来变得有所期待时,面对感情和欲望却显得如此懦弱和胆怯。特殊的战争时代,汉娜与基普只在乎短暂而美好的曾经拥有,不敢奢望天长地久,这也是对人类情感世界最深刻、最真挚的描绘,这样的爱情往往会被道德所祝福。当道德遭遇爱情,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大家站的立场不同罢了,如果非要整个所以然来,那么就要看每個人的价值观了,很显眼,男主角选择了爱情,这样的爱情需要莫大的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而影片中的第三种感情,则是汉娜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影片中汉娜在照顾烧得不成人形的英国病人艾马殊时产生了独特的感情,似爱情,又似相依为命的亲情,温暖、恬静,这时彼此的精神支撑,在特殊的战争时代被摧残的心灵是相通的,这种感情不是爱情,却比爱情珍贵。   三 从道德主义与唯美主义看《英国病人》
  “文以载道”、“寓教于乐”,文艺曾长期担负着宣扬和维护道德的责任,文艺应当直接与道德律令相关,“美”必须服从“善”。直到19世纪中期,“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被唯美主义艺术家推崇起来,他们主张文艺应以表现“美”为己任,不必对读者的道德水平负责。于是,两种极端态度——道德主义与唯美主义出现了。唯美主义的观点有点主观,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但这正是艺术的特殊性,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追求人物更加生动和饱满,在塑造时避免会触碰到道德的边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从道德方面偏颇的看待《英国病人》的爱情。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恋情。战争摧毁一切,却摧毁不了爱情之美,摧毁不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任何时候,爱情都是人性中最美的感情之一,每一个经历过爱情的人都会变得勇敢。战前,人心惶惶,未来一片茫然,一切不可捉摸,当人们对未来变得毫无期望的时候,就只剩下心底深处的感情和欲望了。影片中汉娜与基普也在战中自然而然地相爱了,但却因为战争的胜利戛然而止。战争是可怕的,它破坏一切、埋葬一切。因为战争,爱情成了奢侈品。但是当爱情摆在面前时,却又成了背叛——背叛丈夫、背叛朋友、背叛国家。由此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沉重的词:“道德”。作为战争的受害者,他们都有超越现实的渴望和对真情的自然本能的流露,但却被无情的战争摧毁得体无完肤。这是一部会让人联想到微笑的电影,影片中表现出对生命的悲悯,绝对不是两个故事所能说清楚的,导演希望通过影片告诉观众,在一个满目疮痍的年代,一个让人绝望的地点,哪怕是心灵被无数次荼毒,也在相互扶持的走下去,两个同样渴望生存的人,是可以相互治疗的。最后飞机飞过一片没有尽头的沙漠,画面依旧如开头那样美丽的令人窒息,满目血腥的红色。战争摧毁一切,却永远摧毁不了爱情;但是战争却扭曲了一切,扭曲了爱情,使爱情游走挣扎在道德的边缘线上。所以,真诚、忠实、背叛、压抑、激扬、挣扎,这些似乎矛盾的字眼在影片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里如此和谐地并存着。
  尼采说过:“就道德的保守性而言,道德很不道德。”从古至今没有人能给“道德”一个准确的定义,更加讽刺的是曾经被一个时代视为法令的教条,在当今社会看来是无比荒唐,如“殉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社会在进步,人类文明在发展,符合中国古代道德观的一夫多妻制早已被现代文明所淘汰。所以艺术有时不能与道德贴得太近。艺术不可避免地要表现伦理生活,并或隐或显地表明褒贬立场。然而艺术又不等同于伦理道德,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行标准去褒扬或批判一个艺术作品,正如《英国病人》的诸多争议。一般来说,通俗类艺术作品立场多趋于保守,大都不会触犯既定的道德习俗。而优秀作品往往挑战现有规范,超越一时地的道德规章,呈现出某种复杂含混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复杂含混中,暗示出某种超前的伦理境界,昭示最崇高而丰富的理想人性。如果从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方面来看,不管是表现爱情还是面对残酷的战争,《英国病人》都秉持同一立场——立足于个体的生命,展现最符合人类个性发展与个人幸福的伦理境界,此部影片是一种挑战道德底线的艺术,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没有对与错,它在挑战“道德”表面之下隐藏着的另一种美好的“善”,呼唤着人性中最美好、最高贵的事物。
  四 结语
  如果单从影片对原著的改编、重点表现爱情故事的角度来看,《英国病人》的确不能算是“伟大”的作品,但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在“爱情与道德”、“战争与道德”方面,给观众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并借助这个元素暗示观众一种超前、理想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题材争议且独立创作的一个颠峰,《英国病人》是对人类精神救赎的无限隐喻。作为电影艺术领域宝贵的财富,它给世界影坛画上了简约而凝重的一笔;作为记录历史的真实记忆,影片更让观众缅怀着那些轰轰烈烈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战争与爱情,前者带来刻骨毁灭的痛,后者带来胜于一切的幸福。而战争中的爱情,正如生长在痛苦悬崖上的小小幸福,总能为人深情吟唱。所以我们在分析和欣赏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时,要全面客观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探究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彭澎:《电影艺术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陈犀禾、吴小美:《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英]舍勒肯斯:《美学与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 一点友爱:《不仅仅是爱情电影》,豆瓣网,2008年5月1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67835/
  [5] 图宾根木匠:《英国病人》关于爱,時光网,2007年11月12日。http://i.mtime.com/t193244/blog/629195/
  作者简介:张静,女,1980—,河南舞钢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工作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 《包身工》的主要态度是对包身工“正常性”和“能力”的负面评估以及对打杂的和带工老板的负面“恰当性”评估。体现“正常性”和“能力”的语法成分具有静态和被动的特征,体现“恰当性”的语法成分具有动态和警示、命令的特征。这些特征增强了语篇的态度意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态度意义 语法特征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夏衍
期刊
摘要 针对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译界相继出现了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本文在探讨可译与不可译、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的基础上,从罗国青教授的《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辩》一文出发,分析对比了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发现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零翻译以原语语言文化为标准,其强调翻译标准;而语用等效翻译则强调翻译的语用效果。因此只有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宜的翻译方法,尽量保留原文所传递的所
期刊
摘要 本质而言,翻译是语言间的信息交际,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的,译者实际上处理的是两种文化。本文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超/欠额现象。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 超额和欠额 《茶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文化和翻譯  翻译作为人类行为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Catford(1965:20
期刊
摘要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精确性思维和模糊性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系统复杂程度越高,模糊性越强,对其进行精确认知和描述的能力相对减弱。人的大脑除精确思维外,还有模糊化思维机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活性特征。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美的特征,而翻译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系统,根据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达到“忠实”这一目标,不是一个从确定到确定的线性运
期刊
摘要 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再现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希望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翻译美学 意境 审美联想 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
期刊
摘要 晋代成公绥《啸赋》并无沿袭汉代以来乐舞赋的结构程式,而是凭着自己出色的艺术才华、超强的音乐感悟和文学描摹功力,将难以捕捉的无形啸声、晋代人的行为、爱好及思想感情出色地描绘和表现出来。  关键词:晋代 成公绥 《啸赋》 爱好 思想感情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赋乃汉代的文学品牌,两汉乐舞赋有笛、 、笙、琴、洞箫、簧、舞、筝八个种类
期刊
摘要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文学嬗变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亦有很多偶然因素,促成或加速了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不断的变化,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即是这些偶然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就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对其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嬗变 文学 批评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
期刊
摘要 在文学发展史上一直都草灰蛇线般贯穿着“咏唱现象”,歌词文学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广泛的流行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则始终昭示着歌词的文学主流地位。当代歌词文学广泛而深入地阐释了人类的情感,始终没有离开民生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及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关键词:歌词 文学 主流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文学艺术的终
期刊
摘要 本文就秦皇岛四处主要旅游景区:秦皇求仙入海处、老龙头、角山及祖山的牌式英文导游词的不当之处,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外国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规范发展,更好地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关键词:秦皇岛 牌示英文导游词 文化 勘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
期刊
摘要 影片《源代码》在讲述虚拟现实的情节之中,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超越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意识。当人类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达成愿望,就会在头脑中产生幻想的机制,从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这种方式来针对世界的存在进行对话,而一旦科技能力可以到达,或是自身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便会开启设计机制的运作形式,从而使自由的获得更加现实化,最终达到幻想与设计的机制平衡,并更加超越了人类自身的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