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新秀亮相】
王晓红,山东人,1984年生,北京大学研究生,陈平主编的《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女版小说典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温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和《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出版有《夏天以后的以后》(中国长安出版社)和长篇小说《柠静夏恋》《天蓝色转身》《海豚海之瞳》等,另著有长篇小说《蔷薇妖精》。2006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女榜)第九,第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王晓虹的小说文笔细致,叙事的风格冷静而又多彩,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收放自如,通过文字作为载体表达了她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展现了一个作者的探索和思考。读她的文章,你时常会遇到一些独特的元素,譬如意象或者奇异的画面,让人感到文字的张力和叙事的快感。
【作家自述】
我想,作为一个年轻的作者,他应当做的远不仅仅是创作那样简单,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宽泛的思索中,以自己所乐道的独特方式介入生活,勇于探索,标新立异,然后才能谈及我们的创作,这才是我崇尚的艺术过程。
一、我觉得写作是很有意思的工作
(1)我觉得我写作就是一种爱好。
陈平:你是怎么喜欢上文学和写作的?
王晓虹:一方面是生活上,周围的事情和压力给自己倾诉的欲望,所以就选择写东西发泄。另一方面是看很多书写得很好,自己也想尝试。
陈平:那你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写东西发泄的?什么时候开始写小说的?
王晓虹:高二吧,那时候学业上压力挺大的,郁闷的时候就写写东西,不过成型的很少。小说大概是在上了大学才开始写的。
陈平:你是怎么看自己的写作的,写作在你心目中的只是一个爱好吗?
王晓虹:我写作主要是业余爱好,一方面觉得写作是很有意思的工作,小说可以体验别样的人生,散文可以陶冶性情,写作可以丰富自己。至于地位,应该是比较重的,仅次于学业吧。
陈平:你可以分享一下关于写作的经验吗?
王晓虹:散文主要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多读名家散文培养感觉。小说主要是多写,写得越多写起来就觉得越顺手。
(2)我是个比较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人。
陈平:你什么时候开始发表处女作的?当时是什么感受?
王晓虹:高考完那个夏天发表的,就是“第五届新概念”出的作品集。我不像其他很多作者很小就开始发表文章,我很晚熟。因为“新概念作品集”出的速度是有名的慢,所以从拿奖到这本集子出来时间有半年了,所有激动的感觉在这半年里用完了,看到书以后已经没感觉了……
陈平:能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对你以后的写作有没有很大的影响?
王晓虹:有刊物肯发表我的文章就是对能力的一种肯定,所以在之后写作的时候会觉得挺有动力的。另外也可以知道杂志需要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这样以后写东西就比较明朗了。
陈平:能在刊物上发表,是作品的唯一的价值体现吗?
王晓虹:当然不会。每一本刊物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需求文章的特定类型,并不是任何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都有需求这样价值的杂志来吸收。再者一般来说杂志的需求商业性大于文学性,所以很多好文章可能没有地方发表,这很正常。
二、阅读的过程就像一个快速充电的过程。
(1)学校里的教育不能阻止作家的出现。
陈平:你的写作和学校里的作文成绩关系大吗?你的作文成绩一般都很高吗?
王晓虹:我的作文在高中时争议比较大,有的老师给的分数很低,有的老师给的很高。这个看运气,老师的胃口不一样。不过毕竟创作和写作文肯定是有差别的,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以前写作文的时候常常搞不清,高考的时候把写作文当成创作了,分数很低。
陈平:你的写作和学校里的语文成绩关系大吗?你平时的语文成绩很高吗?
王晓虹:也是时高时低的,高的时候能接近满分,低的时候也让人很郁闷。我觉得没什么联系,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一个是知识方面的,一个是思维方面的。
陈平:学校里的教育对你的文学之路有没有重要的影响?
王晓虹:我学的是理科,其实写文字只是一个爱好。不过理科的学习让我在写文字的时候多一点理性和逻辑,这也算是优势吧。
陈平:你认为学校里的教育能培养出作家吗?
王晓虹:学校里的教育不能阻止作家的出现。
陈平:很多人说大学中文系只能培养评论家,培养不出作家,因为作家主要靠自学、生活、才气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晓虹:也不一定吧。我觉得系统地学习可以培养人的很多好习惯,比如逻辑性和理性的思维,也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和思维。主要看个人,不能一概而论。
(2)技巧上的东西我觉得没什么用。
陈平:你一般喜欢看哪些书?
王晓虹:打发时间的时候喜欢看杂志,情节比较强的。晚上睡觉前就看比较偏一点的书,我喜欢的那些作家的书。
陈平:那你看过很多文学作品吧?
王晓虹:也不是特别多。跟其他作者比起来,我看得算少的。毕竟学业很重,看书的时间不能保证。
陈平:你一般是怎么看文学作品的,能介绍一下你看书的方法和经验吗?
王晓虹:现在懒了。以前喜欢坐在教室里带个本子,边看边把一些心得写下来,另外也摘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方便随时吸收大师们的养分。这个方法挺土的,不过我觉得坚持下来还挺有用。
陈平:你看过“写作技巧”或者“文学概论”之类的书吗?这类书对你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吗?
王晓虹:写作主要是靠自己的感觉,技巧上的东西我觉得没什么用。要说有很大影响,还是应该自己去读原著。
陈平: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原著?简单谈谈这本文学作品吧。
王晓虹:是一本博尔赫斯的散文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小说,他的小说有迷宫式的情节和纵横交错的时空感。不过我觉得他的散文更具有阅读价值。一是他的散文不是为了结集而特意写成的,所以没有其他文集的那种仓促感,每一篇都凸显了他的睿智。二是读博尔赫斯就像挖掘一座宝藏一样,他的思想就像是一个深厚的文化宝库,底蕴十足,阅读的过程就像一个快速充电的过程,可以说阅读他的作品使我受益匪浅。
陈平: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博尔赫斯吗?
王晓虹:我好像不记得哪个作家对我影响最大了,挺多都不错。
陈平:你喜欢的作家和作品还有哪些?
王晓虹:中国的是苏童吧。他的小说叙述很特别,有点血腥,有点华丽,看他的叙述有时候会有些小小的意外,感觉很别致。国外的喜欢川端康成的散文,他的视角很敏锐,善于捕捉美景,笔法也很细腻,有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3)每一步都是一个小小的跨越,都挺深刻的。
陈平 :在你的文学之路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
王晓虹:我觉得我的写作路程像阶梯一样,从喜欢文学到开始自己动笔,从涂鸦式的写作渐渐成型,一直到“新概念”得奖,到出书,每一步都是一个小小的跨越,都挺深刻的。
陈平:作者的经历对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往往可以在作品中看到作者的影子,特别是散文和自传中,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晓虹:可能自己的经历让作者有倾诉的欲望吧,而且写自己经历的东西比较熟悉,容易写得细致,贴近生活。所以很多作者的成名作往往是有点类似自传的作品。
陈平:你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对作品会产生巨大影响吗?
王晓虹:我觉得我的作品和我的生活基本是分开的。写作品的时候我会尽量利用我的想象力,但是生活中我会很规矩地生活。生活中的我和作品中的基本没有重叠。如果说影响,那也是我所读的书给我作品的影响。
王晓红,山东人,1984年生,北京大学研究生,陈平主编的《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女版小说典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温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和《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出版有《夏天以后的以后》(中国长安出版社)和长篇小说《柠静夏恋》《天蓝色转身》《海豚海之瞳》等,另著有长篇小说《蔷薇妖精》。2006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女榜)第九,第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王晓虹的小说文笔细致,叙事的风格冷静而又多彩,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收放自如,通过文字作为载体表达了她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展现了一个作者的探索和思考。读她的文章,你时常会遇到一些独特的元素,譬如意象或者奇异的画面,让人感到文字的张力和叙事的快感。
【作家自述】
我想,作为一个年轻的作者,他应当做的远不仅仅是创作那样简单,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宽泛的思索中,以自己所乐道的独特方式介入生活,勇于探索,标新立异,然后才能谈及我们的创作,这才是我崇尚的艺术过程。
一、我觉得写作是很有意思的工作
(1)我觉得我写作就是一种爱好。
陈平:你是怎么喜欢上文学和写作的?
王晓虹:一方面是生活上,周围的事情和压力给自己倾诉的欲望,所以就选择写东西发泄。另一方面是看很多书写得很好,自己也想尝试。
陈平:那你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写东西发泄的?什么时候开始写小说的?
王晓虹:高二吧,那时候学业上压力挺大的,郁闷的时候就写写东西,不过成型的很少。小说大概是在上了大学才开始写的。
陈平:你是怎么看自己的写作的,写作在你心目中的只是一个爱好吗?
王晓虹:我写作主要是业余爱好,一方面觉得写作是很有意思的工作,小说可以体验别样的人生,散文可以陶冶性情,写作可以丰富自己。至于地位,应该是比较重的,仅次于学业吧。
陈平:你可以分享一下关于写作的经验吗?
王晓虹:散文主要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多读名家散文培养感觉。小说主要是多写,写得越多写起来就觉得越顺手。
(2)我是个比较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人。
陈平:你什么时候开始发表处女作的?当时是什么感受?
王晓虹:高考完那个夏天发表的,就是“第五届新概念”出的作品集。我不像其他很多作者很小就开始发表文章,我很晚熟。因为“新概念作品集”出的速度是有名的慢,所以从拿奖到这本集子出来时间有半年了,所有激动的感觉在这半年里用完了,看到书以后已经没感觉了……
陈平:能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对你以后的写作有没有很大的影响?
王晓虹:有刊物肯发表我的文章就是对能力的一种肯定,所以在之后写作的时候会觉得挺有动力的。另外也可以知道杂志需要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这样以后写东西就比较明朗了。
陈平:能在刊物上发表,是作品的唯一的价值体现吗?
王晓虹:当然不会。每一本刊物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需求文章的特定类型,并不是任何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都有需求这样价值的杂志来吸收。再者一般来说杂志的需求商业性大于文学性,所以很多好文章可能没有地方发表,这很正常。
二、阅读的过程就像一个快速充电的过程。
(1)学校里的教育不能阻止作家的出现。
陈平:你的写作和学校里的作文成绩关系大吗?你的作文成绩一般都很高吗?
王晓虹:我的作文在高中时争议比较大,有的老师给的分数很低,有的老师给的很高。这个看运气,老师的胃口不一样。不过毕竟创作和写作文肯定是有差别的,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以前写作文的时候常常搞不清,高考的时候把写作文当成创作了,分数很低。
陈平:你的写作和学校里的语文成绩关系大吗?你平时的语文成绩很高吗?
王晓虹:也是时高时低的,高的时候能接近满分,低的时候也让人很郁闷。我觉得没什么联系,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一个是知识方面的,一个是思维方面的。
陈平:学校里的教育对你的文学之路有没有重要的影响?
王晓虹:我学的是理科,其实写文字只是一个爱好。不过理科的学习让我在写文字的时候多一点理性和逻辑,这也算是优势吧。
陈平:你认为学校里的教育能培养出作家吗?
王晓虹:学校里的教育不能阻止作家的出现。
陈平:很多人说大学中文系只能培养评论家,培养不出作家,因为作家主要靠自学、生活、才气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晓虹:也不一定吧。我觉得系统地学习可以培养人的很多好习惯,比如逻辑性和理性的思维,也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和思维。主要看个人,不能一概而论。
(2)技巧上的东西我觉得没什么用。
陈平:你一般喜欢看哪些书?
王晓虹:打发时间的时候喜欢看杂志,情节比较强的。晚上睡觉前就看比较偏一点的书,我喜欢的那些作家的书。
陈平:那你看过很多文学作品吧?
王晓虹:也不是特别多。跟其他作者比起来,我看得算少的。毕竟学业很重,看书的时间不能保证。
陈平:你一般是怎么看文学作品的,能介绍一下你看书的方法和经验吗?
王晓虹:现在懒了。以前喜欢坐在教室里带个本子,边看边把一些心得写下来,另外也摘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方便随时吸收大师们的养分。这个方法挺土的,不过我觉得坚持下来还挺有用。
陈平:你看过“写作技巧”或者“文学概论”之类的书吗?这类书对你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吗?
王晓虹:写作主要是靠自己的感觉,技巧上的东西我觉得没什么用。要说有很大影响,还是应该自己去读原著。
陈平: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原著?简单谈谈这本文学作品吧。
王晓虹:是一本博尔赫斯的散文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小说,他的小说有迷宫式的情节和纵横交错的时空感。不过我觉得他的散文更具有阅读价值。一是他的散文不是为了结集而特意写成的,所以没有其他文集的那种仓促感,每一篇都凸显了他的睿智。二是读博尔赫斯就像挖掘一座宝藏一样,他的思想就像是一个深厚的文化宝库,底蕴十足,阅读的过程就像一个快速充电的过程,可以说阅读他的作品使我受益匪浅。
陈平: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博尔赫斯吗?
王晓虹:我好像不记得哪个作家对我影响最大了,挺多都不错。
陈平:你喜欢的作家和作品还有哪些?
王晓虹:中国的是苏童吧。他的小说叙述很特别,有点血腥,有点华丽,看他的叙述有时候会有些小小的意外,感觉很别致。国外的喜欢川端康成的散文,他的视角很敏锐,善于捕捉美景,笔法也很细腻,有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3)每一步都是一个小小的跨越,都挺深刻的。
陈平 :在你的文学之路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
王晓虹:我觉得我的写作路程像阶梯一样,从喜欢文学到开始自己动笔,从涂鸦式的写作渐渐成型,一直到“新概念”得奖,到出书,每一步都是一个小小的跨越,都挺深刻的。
陈平:作者的经历对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往往可以在作品中看到作者的影子,特别是散文和自传中,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晓虹:可能自己的经历让作者有倾诉的欲望吧,而且写自己经历的东西比较熟悉,容易写得细致,贴近生活。所以很多作者的成名作往往是有点类似自传的作品。
陈平:你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对作品会产生巨大影响吗?
王晓虹:我觉得我的作品和我的生活基本是分开的。写作品的时候我会尽量利用我的想象力,但是生活中我会很规矩地生活。生活中的我和作品中的基本没有重叠。如果说影响,那也是我所读的书给我作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