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把精彩留给学生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ra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它是一个洋溢着生命律动的过程。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位置退后一步,把学生推前一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把精彩留给学生,让他们永远是课堂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精彩留给学生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所以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于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其中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与感悟之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学生对泼水节并不熟悉,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单靠阅读也许并不能让他们体会到泼水节的快乐情感,我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从视频中,孩子们看到了人们奔跑追逐,相互泼水,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了哗哗的水声,人们的欢笑声和叫喊声。从画面中,泼水节向他们走近了一大步,仿佛自己也在泼水节上,尽情欢乐,那种快乐,那种幸福在孩子们的心底油然而生。孩子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让孩子们说说如果你就在泼水节上,你要把水泼到谁的身上,送出怎样的祝福。孩子们思维活跃,有的说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老人身体健康;有的说把水泼到孩子身上,祝孩子学习进步;有的孩子想把水泼到老师身上,祝老师工作顺利;还有的要把水泼到同学身上、朋友身上,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情感这么真挚细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感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增添了课堂情趣,增加了课堂的厚度,让课堂立体化起来。课堂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唤起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热情。
  二、深入阅读,培养参与能力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主要环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课堂上学生的确有很多灵性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如果教师给些时间,就可能生成许多精彩,但教师就是不敢给、不敢深究,只是视若无睹,继续按照即定的教案走下去。不是教师不知道顺应学情,而是怕迁就了课堂生成,就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完不成预设的内容。比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去荡起双桨,问:“小船儿这时走得快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孩子们通过读书发现了一个“推”字,小船儿跑得快。我们一起荡起双桨,体会小船破浪向前的快乐,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读好这句话。“划累了吧?休息休息,看看北海周围的景色,读一读第二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可高兴了,有的说看到了美丽的白塔,白塔的倒影,绿树红墙……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我们都忘了划船,引导学生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孩子们通过表演表达出船在海面上飘荡的感觉,接着通过再次的读书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那份舒畅,一步步走入情境。在这一段落中,通过学生自主的读书,去深入感受课文的意境。学生入情入境,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文本中的精彩,他们自主把握课堂也赋予了课堂以精彩。
  三、巧纠“脱轨”,撞击思维火花
  精彩生成最能彰显课堂教学的境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也是没有生机的。对于生成,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些生成是无法预知的,面对“脱轨”的生成我们应该如何处置,是视而不见还是巧做文章,显然后一种做法才是科学的,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的。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待错误,把错误当成一种资源去开发去利用,变废为宝,让其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往往“脱轨”的生成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唤醒“沉睡”的思维。在一堂语文课上,我请一名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在读到“渴”时他读成了“喝”,教室里顿时乱了,有的学生跟着读,但大部分同学都在喊“错了”。我表扬了没有麻木跟读的学生,接下来让孩子们帮忙分析分析小老师出错的原因。孩子们纷纷举手,他们总结出了:“喝是用嘴的,所以口字旁;渴是干了,需要水,所以三点水。”是这一次“脱轨”的生成让孩子们认真思考了这组形近字,并总结出区别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设想当这名学生读错字时,老师仅仅是纠正过后,再接着读下去,绝对不会出现这样好的课堂效果。可见,教师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个“脱轨”都要巧妙地从学生的角度处理,从为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的暂时“脱轨”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风景,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践表明,只有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自主学习真正进入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不断。精彩的课堂不是来源于教师,而是来源于学生,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把精彩的天空留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实现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的发展。
其他文献
林语堂先生讲:“读书不是美容术,但是与美容术有关。”  林先生几次在他的文章中引用诗人黄山谷的话:“三日不读书,便言语无味,面中憎。”
期刊
结构,艺术形式的因素。但它不是纯粹技巧性的东西,而是作家对于内容深刻认识的结果,是体现艺术构思的重要手段。没有周密的构思,就无从进行结构;没有完美的结构,作品的构思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画家讲究布局构图;小说家在纷杂如乱麻般的事件中,继续寻找出头绪来作为全书的纲领……无数艺术大师的经验证明:结构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它是整个作品的骨架、格局,不但关系到艺术上的完美,而且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达。 
期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是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期刊
4·23世界读书日。有人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也许你认为是耸人听闻,可要认真地想一想,真的是耸人听闻吗?  ——题记  近年来,虽然人们对阅读教学越来越予以重视,可是阅读教学的低效率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随着减负精神的贯彻,同学们渐渐脱离了书山题海的压迫,变得轻松活跃起来。特别是午自习时间,作业完成之余,闲扯侃大山的现象多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现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使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但大多数老师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可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笔者认为原因有二:1.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带有盲目性,缺乏有规律地组织学生加强记忆。为此,必须重视语言的“内化”,加强语言训练的系统性,及时复习巩固运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
期刊
中国古代丛书源自南宋,宋高宗嘉泰二年(1202)俞鼎孙、俞经曾编《儒学警悟》,度宗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刻《百川学海》,这两部书被视为丛书之始。此后,刊刻辑纂之风一直相沿,明清之代此风大盛。其中既有民间之力,又有官府之功。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丛书要数清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全书历时十年编纂而成,分藏七地。共分经、史、子、集四部,计收书3500余种,79300余卷,36000余册,逾10亿字,
期刊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一直以来,我们不难看到,所谓的“家常课”中,教师仍然着重教材内容、教学流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一厢情愿地训练讲解,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无奈地“被接受”、“被灌输。”很多时候,我们还在沿用着“纯知识教学”的教育模式,即使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也不能否认这仍是一种主流模式。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过
期刊
经过调查发现,作文教学中85%的学生不喜欢教师的评语,对教师的评语一翻而过、无动于衷。原因是教师评价作文时往往只考虑学生作文本身的优劣,不考虑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而导致评语太过空泛、笼统,毫无激励性。其实,小学生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只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免不了,这是最正常不过了。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审视他们的习作。学生每次完成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为此,面对学生
期刊
近来我校语文教研活动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活动,老师们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看看每个人在自己的教学中有什么收获。金秋十月,正值丹桂飘香的季节,四年级老师上了《桂花雨》这一课。教学时,老师们按照预设,在让学生熟读精思,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品桂花香,演摇花乐……课堂中飘逸着桂花的香气,学生朗读表演充满了情趣。在突破课文的难点“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时,让学生体会作者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