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闲读书,山青水白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5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然快哉读书事
  同所有修身养性之经典一样,《小窗幽记》也少不了劝人读书。但规劝之语甚少,性情之感颇多。作者把一个淡泊名利、畅享闲适生活的文人在读书时那种自得其乐的可爱之态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不禁心生艳羡之意,恨不得马上抄起书来,进入那个神圣而奇妙、宁谧却洒脱的世界。


  读一篇轩快之书,宛见山青水白;听几句透彻之语,如看岳立川行。
  对于注重修身的人来说,有幸得阅一本使人明智畅快的好书,就如同那层层青山与潺潺溪水瞬间在眼前铺排开来一般,在让人胸襟豁然的同时,亦将人的灵魂从头到脚洗礼了一番。快哉!快哉!同样,若能听得几句开悟之语,将自己心底盘结许久的疑窦统统解开,那情形就如同观山峰耸峙入云天,看百川直下向东海,何止是开阔?简直是重新开辟了一个天地!由此可见,古人读书时看重的是与作者一同思考,是要让心与文字一同跳动。读书,绝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或打发时间的途径,而是人的思想遨游天地的坦途,正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此言得之。因此,读书岂不是天地间最大之幸事吗?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古人常认为,“为善最乐,读书最佳”。读书是人生乐趣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此等至高乐趣,只有那些真正会读书、爱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有人以抽不出时间读书为由,有人以为生计操劳而没有足够的金钱买书为借口,于是望书兴叹了。有的人即使有时间读书、有金钱买书,可是被书中的文字束缚,进入书中不能跳出,纵然读书也是书呆子一个,结果将读书时的那点情趣都消磨殆尽了,又怎能体会到书中的乐趣?所有能有时间读书、有金钱买书,能不尽信书、博览群书却仍怀着一颗平常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们在读书时所享受到的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清福了。
  读到这里,古代文人那种将读书视为莫大的美事的自得之态就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也就难怪在他们的世界里“书能下酒云可赠”了。真正至情至性之人不需要李白诗中那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般奢华的筵席。读到一篇好文章,就着一口家醅,同样也能喝出个月朗风清风满袖。至于以云相赠,世间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吧,也只有深得阅读滋养的性情中人能想得到。
  心无挂碍读书时
  得闲读书不亦快哉,但有些人仍会抱怨时间尽被生活琐事挤走了。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看待读书的时间:
  夜者日之余,雨者月之余,冬者岁之余。当此三余,人事稍疏,正可一意问学。
  古书中有关惜时的记载很多,班固的《汉书·食货志》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一月怎么能有四十五日呢?颜师古为此注释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十五日,共四十五日。”原来古人除了计算白天一日外,还将每晚时间算作半日,这样就多了十五天,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时间的合理利用的。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夜晚终于有了休息的时间。下雨时人们无法外出工作,只能闲坐家中。冬天万物凋零,无法从事户外劳动,也正是人们感到无事可做之时。而这三个时间段正是读书人的黄金时间,由于很少有琐事打扰,正好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凡古之有成就者,皆以惜时为人生铁律。活一天,即尽一日之事,多做事、多问学,从不肯虚度年华,让光阴白白浪费掉。今人虽不能同古人一样在下雨和入冬时节闲坐家中,但也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片段式的阅读,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珍惜宝贵的一分一秒。
  有了时间来读书,有时却烦躁得一个字也读不进去,或者读完了却什么收获都没有,这怎么办呢?古人告诉我们:“读书随处净土。”只有心中无挂碍,方能自在书中游。从而领悟书中的人生至理,达到净化心灵、保持心底净土的目的。
  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读书贵在悟透书中所揭示的道理,如果只是一味钻研表面文字,因循守旧却不求领悟其中真谛,那无异于缘木求鱼,终将一无所获。只有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吸收并加以消化,才有可能求得真知。
  正如哲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书中记载的只是要本着分析的态度接受,决不能奉行“拿来主义”,产生厚古薄今的思想,更不可全盘否定,弃之不用。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进入书中,又可跳出书外。
  所以,读书和交友一样,也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否则:
  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橱。
  当今社会节奏飞快,越快人越容易迷失自己。当你得意之时也好,失意之时也罢,如果能想到这世间除了功名利禄还有读书这样一件美好的事,那么就快去与书本亲近吧,它必会赠你一片山青水白、岳立川行。
其他文献
酒,在东西方的藝术发展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方文化中的酒神精神破除人外观的幻觉,教人直面人生的痛苦而超脱人生,与艺术精神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酒的中国人喜欢豪饮,在饮酒之后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从而创造了华美瑰丽的中国艺术。  ◎诗中有酒,诗自张罗,诗自洒脱  酒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诗歌的影响,是深刻到骨子里的。  酒可娱情养性。魏晋南北朝的有些文人任心自适,嗜酒但不纵
期刊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旅行。既然要旅行,就会有背包。  怎样整理这个背包呢,这就需要禅的智慧。  有一位生活得非常沉重的年轻人,跋山涉水,找到了智者,向他求教。  年轻人问:“我怎样才能让生活变得轻松一些?”  智者给了他一个背包,让他跟自己一起登山,对他说:“你在爬山的时候,看到喜欢的石头,就把它捡起来,放到背包里,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年轻人照着智者的吩咐去做,没走出多远,石头就快装满了背包
期刊
我是不善酒的。  一沾上酒,脸就瞬间变红了,像枫叶遇着秋风一样。然而我又不是面容姣好的姑娘,添一分红晕,更增十分风致,惹无数爱怜。我虽是南方人,长得却粗犷,一张苦瓜似的疙瘩脸,遇着酒了,先是浅红,再喝一点,颜色随之加重,变成深红。要是继续喝下去,几乎成酱紫色的了。肚里那一点点酒精像是变成了血,要冲破脸皮爆发出来一般。眼睛也满是血丝,不似熬夜所致的颓靡,却像是急红了眼的野兽,怪吓人的。因此从不敢在人
期刊
叶落寒来,天气渐渐转冷,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当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时,也就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开始,而这一说法一直延续至今。立冬是农历十月中的大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汉魏时期,立冬这一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
期刊
古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人均寿命四十岁上下的南宋,诗人陆游却活了八十多岁,现存诗作9300余首,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陆游一生屡遭排挤,仕途坎坷,晚年隐居山林,生活拮据,为何还能如此长寿呢?品读他的诗词,或许能悟出他的长寿之道。  “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名利何足挂齿,逆境笑口常开,这不正是陆游胸怀袒荡、豁达乐观的写照吗?“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一个人在屋
期刊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此曲便如《詩经·关雎》中有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君子,养在深闺的幽闲女子只等着君子来好好地君子逑她。年年应景的节气时,闺阁女子盛装出行,踏春、赏月、看花灯,顾盼生姿。君子游于纵横阡陌,或等那惊鸿一瞥,自此倾心,失魂落魄,而后非卿不娶,或寻觅那曾经的一
期刊
提起李白,人们马上就会把他与“醉”字联系起来。李白饮酒,多开怀必醉,至死不  休,后世画家亦为他留下了不少醉态肖像。元代以前曾有人作《太白酒船图》,元代赵孟兆为此画题诗曰:“萧洒稽山道,风流贺季真。相思不相见,愁杀谪仙人。”季真就是贺知章,他曾称李白为“谪仙人”。此画此诗,相互映衬,画传醉者态,诗映酒人心,二者辉映和谐,浑然一体,表现了李白潇洒飘逸、豪放不羁的醉态和思念知己的心境。  清代年画《太
期刊
凡是中国人,不能不关注儒家。  说它是宗教也好,说它是文化也好,说它是学派也好,说它是教育也好,一言以蔽之,在中国要说清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绕不开儒家。在写作《大秦帝国》的十多年中,几乎日日都随着战国人物与儒家做方方面面的精神纠缠,浸润既久,对儒家也就有了许多思考。诸多问题与现象之中,以对儒家文化霸权与中国文明衰落之间的关联想得最多。  儒家原生态  春秋、战国、秦帝国,是儒家获得文化霸权之前的原
期刊
之前我讲到了有关意义缺失的话题,那么意义为什么缺失了呢?意义之所以缺失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生活中有高于我们个体存在之上的那样一种存在和意义,这是意义缺失的一个根源。那么,说的更简单一点,实际上意义缺失同时是跟一个现象伴随出现的,这个东西就是神圣感的缺失,或者是神圣性的缺失,我们对所有神圣的存在都开始怀疑了,甚至对神圣本身也开始怀疑。这是意义缺失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神圣感的缺失  也许你们会说杨
期刊
宋徽宗不仅是宋朝的皇帝,也是位书画大家,他的瘦金体和花鸟画都是书画中的精品,流传下来的任何一部作品,现在都价值连城。他的艺术修养很高,在古代皇帝中无人能望其项背。或许正是因为自身浓郁的文人气质,身为皇帝的他和文人的交往十分密切,留下了不少文坛趣话。  米芾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能诗文,擅书画,尤以行草堪称一绝,苏东坡称赞说“米书超逸入神”,宋徽宗格外器重他,诏他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可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