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为此,文章结合教科版5、6年级科学教学内容,具体分析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应用
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的重要途径,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小学科学学习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下,探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为此,文章结合教科版五年级、六年级科学教学实际情况,就如何在五年级、六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进行策略分析。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实验
兴趣是学生探究学习的第一动力,在兴趣的引领下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的时候,基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剧烈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出相应的能够进一步引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思考两种物质是怎样的?为学生之后的物质混合学习奠定良好的准备。在学生仔细观察的时候教师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悬念:“如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你们觉得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方法包含哪些?”在学生激烈讨论之后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的感性認识
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在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意识才会不断提升。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来为其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强化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运动与力》内容的时候,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探究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借助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多个镜头组成的画面:①一个人先后拉动两个书包,第一个书包没有装任何东西,第二个书包装满了东西。镜头二:一个人穿着一双鞋底磨光的鞋在走路的时候摔倒了。镜头三:一个人第一次用滑动的方式拉动饮水桶,第二次应用滚动的方式来搬动饮水桶,第二次操作消耗的力量比较轻,这是为什么?在播放完课件之后让学生思考摩擦力一般和哪些因素存在关联?在媒体资源的作用下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
三、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但是演示实验一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为此,在探究教学指引下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转变为由教师指导的探究实验。比如在开展教科版五年级科学《阳光下的影子》内容的时候,本节课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太阳位置与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关系”。教师可以将实验的内容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并将自己操作学习经验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找一根大约在10厘米左右的铅笔或者筷子、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在准备好一切物品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将准备好的白纸粘贴在木板上,之后应用橡皮泥来将选择好的铅笔或者筷子进行固定处理,打造出一个简装版的日影观测仪。然后把它放在校园里始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进行观察,测量并记录铅笔或者筷子影子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在白纸上用笔描下铅笔或者筷子的影子。具体观察时间为:每隔一个小时观察一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铅笔影子的长度都记录下来,再把数据画成柱形图或折线图。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充分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通过提出适合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比如在开展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力》内容学习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汤圆或者饺子刚刚放入水中的时候很快会沉入锅底,但是在汤圆或者饺子煮熟的时候则是会浮出水面,这是为什么呢?”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一小塊铁块放入到装满水的脸盆中,提问学生:“小铁块为什么会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块比较重所以下沉。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提问学“大轮船也是钢铁制作形成的,要比小铁块重,那么为什么他会漂浮在水面上?””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陷入到思考中,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学习状态中。
五、教师学生开展角色扮演,以形象化的方式掌握知识点
受认知和年龄的限制,学生在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时候很多知识难以有效理解。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容易理解的情境,开展演示活动,从而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表演活动情境:开着的手电灯(拿掉灯罩)视作为太阳,让一名学生用手举着一个球当做月亮,另外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他的头当地球,让这两名学生举着自己手中的物品进行以太阳为中心绕圈旋转,在灯光、球和学生头形成一个直线的时候另一个学生说看不见“太阳”但是另外一个学生透过阴影能够看到。通过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月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印象,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科学学习成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创设表演情境等方面思考怎样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教学,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挽祎.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6).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应用
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的重要途径,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小学科学学习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下,探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为此,文章结合教科版五年级、六年级科学教学实际情况,就如何在五年级、六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进行策略分析。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实验
兴趣是学生探究学习的第一动力,在兴趣的引领下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的时候,基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剧烈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出相应的能够进一步引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思考两种物质是怎样的?为学生之后的物质混合学习奠定良好的准备。在学生仔细观察的时候教师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悬念:“如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你们觉得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方法包含哪些?”在学生激烈讨论之后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的感性認识
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在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意识才会不断提升。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来为其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强化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运动与力》内容的时候,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探究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借助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多个镜头组成的画面:①一个人先后拉动两个书包,第一个书包没有装任何东西,第二个书包装满了东西。镜头二:一个人穿着一双鞋底磨光的鞋在走路的时候摔倒了。镜头三:一个人第一次用滑动的方式拉动饮水桶,第二次应用滚动的方式来搬动饮水桶,第二次操作消耗的力量比较轻,这是为什么?在播放完课件之后让学生思考摩擦力一般和哪些因素存在关联?在媒体资源的作用下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
三、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但是演示实验一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为此,在探究教学指引下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转变为由教师指导的探究实验。比如在开展教科版五年级科学《阳光下的影子》内容的时候,本节课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太阳位置与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关系”。教师可以将实验的内容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并将自己操作学习经验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找一根大约在10厘米左右的铅笔或者筷子、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在准备好一切物品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将准备好的白纸粘贴在木板上,之后应用橡皮泥来将选择好的铅笔或者筷子进行固定处理,打造出一个简装版的日影观测仪。然后把它放在校园里始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进行观察,测量并记录铅笔或者筷子影子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在白纸上用笔描下铅笔或者筷子的影子。具体观察时间为:每隔一个小时观察一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铅笔影子的长度都记录下来,再把数据画成柱形图或折线图。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充分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通过提出适合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比如在开展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力》内容学习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汤圆或者饺子刚刚放入水中的时候很快会沉入锅底,但是在汤圆或者饺子煮熟的时候则是会浮出水面,这是为什么呢?”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一小塊铁块放入到装满水的脸盆中,提问学生:“小铁块为什么会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块比较重所以下沉。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提问学“大轮船也是钢铁制作形成的,要比小铁块重,那么为什么他会漂浮在水面上?””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陷入到思考中,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学习状态中。
五、教师学生开展角色扮演,以形象化的方式掌握知识点
受认知和年龄的限制,学生在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时候很多知识难以有效理解。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容易理解的情境,开展演示活动,从而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表演活动情境:开着的手电灯(拿掉灯罩)视作为太阳,让一名学生用手举着一个球当做月亮,另外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他的头当地球,让这两名学生举着自己手中的物品进行以太阳为中心绕圈旋转,在灯光、球和学生头形成一个直线的时候另一个学生说看不见“太阳”但是另外一个学生透过阴影能够看到。通过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月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印象,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科学学习成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创设表演情境等方面思考怎样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教学,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挽祎.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