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精彩的语文课,导入要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兴趣,课中要环环紧扣,知情并重,结尾更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在设计语文课结尾的时候,摸索出了几种方式:1.探疑式。2.渲染式。3.拓展式。4.辐射式。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结尾,让我们的语文课更精彩,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结尾艺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导入,环环相连、张弛有度的过程,还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创造余音绕梁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带着快乐、带着探究的心情下课堂。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结束艺术形式的探索,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一、用疑利导,合理探究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丰富。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与问有机结合,课后质疑是化解囫囵吞枣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好奇的,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的思维又是具有非凡想象力和超前意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面对一种挑战,那就是你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如何,会直接影响质疑的和效果成败。如,我在讲授《土地的誓言》一课,搞课后质疑时,有个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
生:“老师您看过《非常二十四小时》吗?”幸亏我注意过,虽然不是很投入,但清楚地记得那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在中央台一套播出的。生:“老师,那里面的事是真的吗?”师:“不是,那是科幻片,是宣传当一种很大的灾难突然发生时,教育人们该怎么办的片子。”生:“那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问题虽然有些离奇,但你不得不承认问的有道理。师:“这个……我也说不上。但科学家、地质学家能回答,而且现在已经有了专门预测地震的先进仪器,另外政府部门也会有应急预案,灾难突然降临前他们会告诉人们该怎么办,希望你好好学习,长大当一名研究地震的专家,好吗?”这位同学一阵激动,脸都红了。
问题探疑法讲究控制时间性和联系性。有些问题可以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可以交流解决,还有的问题可以回家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特别是探究性问题不宜直接回答,而是布置课外去探寻更好。
二、用情渲染,荡涤心灵
每节语文课都像是一趟开心的旅行,一路有教师利用自身感情积累和知识积淀为学生渲染的美好氛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让每位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交融的意境中接受知识、感受快乐、培养情趣。在给学生讲授作文时,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这样的课堂收尾,既有图片,又有音乐,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情感的培养,化静为动,挖掘内涵,对课堂氛围和诗歌意境进行皴染,符合学生“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
三、用文拓展,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语文老师只会照本宣科,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段篇章的小天地里,学生收获很少,教师事倍功半,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语文老师能够合理利用文本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鲁迅的《故乡》一文,课文先后描写了聪明机灵、朴实肯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和老实木纳的中年农民形象。课堂结束时,我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谈谈对闰土变化的认识,分析一下悲剧产生的根源。学生们各抒己见,写的非常精彩。
四、用思点化,厚积薄发
上小学时候,一位语文老师每天让学生进行组词比赛,例如昨天学习了一个“好”字,他今天就让同学们组词,谁说的最多就会受到表扬。这种方式不仅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知识积累的辐射和在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在学生对文本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会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一个主动行为。我在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我看出了学生对于孔乙己又怜又恨的复杂心态,课堂争论非常厉害。课尾,我便诱导学生们用四字句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评价。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同学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光亮四射,列举了“穷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等。最后我说,作者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孔乙己、阿Q的形象,这是封建社会对社会底层群众的毒害。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认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胃一箭双雕。
课堂需要艺术,一个巧妙的结尾能激活一潭死水,一个巧妙的结尾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一个巧妙的结尾能激发学生再次研读课文的兴趣,一个巧妙的结尾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巧妙的结尾会使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变得更完美,所以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忽略语文课的结尾,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结尾,让我们的语文课更精彩,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巩义市涉村镇初中)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结尾艺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导入,环环相连、张弛有度的过程,还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创造余音绕梁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带着快乐、带着探究的心情下课堂。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结束艺术形式的探索,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一、用疑利导,合理探究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丰富。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与问有机结合,课后质疑是化解囫囵吞枣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好奇的,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的思维又是具有非凡想象力和超前意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面对一种挑战,那就是你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如何,会直接影响质疑的和效果成败。如,我在讲授《土地的誓言》一课,搞课后质疑时,有个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
生:“老师您看过《非常二十四小时》吗?”幸亏我注意过,虽然不是很投入,但清楚地记得那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在中央台一套播出的。生:“老师,那里面的事是真的吗?”师:“不是,那是科幻片,是宣传当一种很大的灾难突然发生时,教育人们该怎么办的片子。”生:“那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问题虽然有些离奇,但你不得不承认问的有道理。师:“这个……我也说不上。但科学家、地质学家能回答,而且现在已经有了专门预测地震的先进仪器,另外政府部门也会有应急预案,灾难突然降临前他们会告诉人们该怎么办,希望你好好学习,长大当一名研究地震的专家,好吗?”这位同学一阵激动,脸都红了。
问题探疑法讲究控制时间性和联系性。有些问题可以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可以交流解决,还有的问题可以回家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特别是探究性问题不宜直接回答,而是布置课外去探寻更好。
二、用情渲染,荡涤心灵
每节语文课都像是一趟开心的旅行,一路有教师利用自身感情积累和知识积淀为学生渲染的美好氛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让每位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交融的意境中接受知识、感受快乐、培养情趣。在给学生讲授作文时,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这样的课堂收尾,既有图片,又有音乐,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情感的培养,化静为动,挖掘内涵,对课堂氛围和诗歌意境进行皴染,符合学生“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
三、用文拓展,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语文老师只会照本宣科,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段篇章的小天地里,学生收获很少,教师事倍功半,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语文老师能够合理利用文本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鲁迅的《故乡》一文,课文先后描写了聪明机灵、朴实肯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和老实木纳的中年农民形象。课堂结束时,我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谈谈对闰土变化的认识,分析一下悲剧产生的根源。学生们各抒己见,写的非常精彩。
四、用思点化,厚积薄发
上小学时候,一位语文老师每天让学生进行组词比赛,例如昨天学习了一个“好”字,他今天就让同学们组词,谁说的最多就会受到表扬。这种方式不仅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知识积累的辐射和在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在学生对文本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会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一个主动行为。我在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我看出了学生对于孔乙己又怜又恨的复杂心态,课堂争论非常厉害。课尾,我便诱导学生们用四字句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评价。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同学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光亮四射,列举了“穷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等。最后我说,作者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孔乙己、阿Q的形象,这是封建社会对社会底层群众的毒害。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认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胃一箭双雕。
课堂需要艺术,一个巧妙的结尾能激活一潭死水,一个巧妙的结尾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一个巧妙的结尾能激发学生再次研读课文的兴趣,一个巧妙的结尾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巧妙的结尾会使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变得更完美,所以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忽略语文课的结尾,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结尾,让我们的语文课更精彩,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巩义市涉村镇初中)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