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转型:近忧与远虑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c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关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今后一段时期将要在中国进行的税收体制的全面改革,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目标,其中关于增值税的转型被视为今后税制改革的第一项重大任务。由此,“增值税转型”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税收专门术语,迅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在有关新闻媒体中出现得比较频繁的一个热点问题。
  
  举足轻重的增值税
  其实,关于增值税转型的有关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经济理论界,特别是在财税理论界和企业界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一个税种之所以会引起各界人士这样广泛的重视,原因在于增值税在中国现行的税收体系乃至整个政府财政收入体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税制结构的主要类型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为主体税种的类型;第二种是以增值税、消费税等为主体税种的类型;第三种是上述两类税种并重的类型。对各类税收而言,其保证政府收入的功能以及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功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所以,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转向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结构。但由于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在技术上要求比较复杂,同时又不利于政府及时、均衡地取得收入,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目前仍然采用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类税收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从目前中国的整体情况看,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税收征收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外部条件——如:现代公司制度比较完善、居民个人财富有较大的积累、社会中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比较发达、个人信用制度基本建立等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因此,作为一种比较务实的做法,建立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应是正确的抉择。
  与以往其他类型的流转税如工商税、产品税、营业税等相比较,增值税具有既保持在流通环节普遍征税,又从技术上解决了重复征税的优点,再加上在鼓励出口、保护本国经济方面有着其他税种无法相比的作用,所以成为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家的首选税种。
  
  增值税转型为何必要
  现代意义上的增值税,是1954年在法国首先实行的,在其后5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中国自1979年起,首先在三个工业部门试行增值税,其后逐步扩大范围。从1994年起,在工业、商贸、进口环节和加工、修理、修配等环节普遍实行了增值税。由于增值税的核心内容是减除税基中的旧价值转移部分,以避免重复课税现象,因此,确定增值税“法定增值额”的办法十分关键。旧价值转移部分按其内容,可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各国在流动资产的扣除问题上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固定资产扣除问题上的做法则不尽相同。根据是否允许扣除,以及怎样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增值税大致上分为三种类型:
  1.消费型增值税,即政府允许企业将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一次性全部扣除;
  2.收入型增值税,即政府允许企业扣除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但只能分次、逐步扣除;
  3.生产型增值税,即政府不允许企业扣除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有的税款。
  一般来说,消费型增值税较为有利于企业生产发展,而生产型增值税则对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为有利。就增值税的实施情况来看,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多数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少数国家实行的是收入型增值税,而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在1994年中国进行税改时,我们之所以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国有企业改革刚刚起步,政府与企业之间资金无偿拨付的关系尚未完全取消,而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会努力争资产、上项目,提高其行政级别,因而导致资产设备的投资效益下降。第二,当时中国的市场供应比较紧张,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如果不加以限制,可能助长企业盲目采购、囤积物资和设备的倾向,所以政府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其限制性目的是很明显的。
  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已经从过去的资源约束型经济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拉动投资与消费,克服通货紧缩,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因此,以往那种以克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的税收政策应加以调整。增值税转型的问题,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提出的。
  
  可能的问题
  中国增值税的转型,从理论上说有两种路径:第一,由生产型转为收入型,过若干年以后再由收入型转为消费型;第二,由生产型一步转为消费型。但经过多方论证,若经收入型过渡,最终再转为消费型,将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较大的人、财、物力以及时间的浪费,因此,从转型成本和效果来看,一步转型到位的做法明显优于两步分次转型的做法。
  但是,如果采用一次就位的做法,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其一,此举将会给财政造成较大的减收压力。目前我国增值税采用的是“扣税法”计算企业的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在销项税额确定的情况下,进项税额扣得越多,政府的税收就越少。根据估算,就目前全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言,如若一步就位,全部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则每年政府税收将减收600亿元左右,如无其他补救措施,将使我国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本如此之高,我们必须认真面对。
  ——其二,有可能出现局部投资过热现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客观上受到一定遏制,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生产及流通等格局已经形成,由现实中的机器设备等产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要素市场价格已为供求双方所接受,一旦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这个外生变量的出现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市场平衡的格局。
  从科技及加工工艺的总水平来看,我国目前的要素市场还不是一个高等级的市场。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时,受到抑制的是整个要素市场的供应,但若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受到鼓励而率先启动的很可能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初级要素产品,而科技含量较高的要素产品将相对供不应求。这将引起两个后果,一是因低科技含量的要素商品大量生产,将引发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二是这些低科技含量要素商品的供应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而无法畅销,从而可能引起局部的物资积压。这种“滞”与“涨”同时存在的现象将会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新的困难。
  
  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选择
  由于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的上述种种问题,所以,实行转型的成功取决于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否得当。在增值税实现转型的过程中,有以下三个建议值得研究和考虑:
  1.按照行业的技术等级将企业划分为上、中、下游产业,分步实施转型。由于因增值税转型使得财政减收对经济造成的压力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同时转型又需要一步就位,因此一个较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让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率先转型,中、下游产业依次逐步跟进。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第一,用空间换取了时间,缓解了财政减收的压力;第二,避免了一哄而起的无序局面,有利于提高我国要素商品的整体科技水平。
  2.对新老设备分别处理,实现有序交替。在转型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原有设备如何扣税。假如明天实行转型,那么企业在今天以前所购入的设备是否允许扣税?对此,比较稳妥的解决思路是采取老设备老办法,新设备新办法,即转型之后购入的设备当期全部允许扣税,转型之前购入的设备则一律不允许追溯扣税,以保持财务会计核算中的严谨和可操作性。
  3.从长远看,要适当调整税制结构,积极发现和培育税收新的增长点,改变过分依赖增值税的局面。从1994年税制全面改革以来,增值税始终是中国第一大税种,在多数年份,其收入额占到了全部税收的50%左右,这种“一税独大”的情况长期持续有可能会产生两个方面的负效应:
  ——一是将会给企业造成较大负担。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总体处于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纯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带动了增值税的较快增长,但目前总体经济状况已从供不应求转为相对过剩,企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了许多。在此情况下,如果再将税收增长的主要负担压在企业肩上,则长期效果将是不乐观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财富的分配已不再向企业倾斜,因此,我国的税源结构和税制结构也应相应地做出调整。
  ——二是增加了财政收入中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增值税出现大的问题,将会动摇政府财源的根本。近年来我国在增值税的实施过程中,屡屡受到假票、虚开、骗税等种种问题的困扰,为此我们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一旦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效益,我们将遇到不易解决的难题,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当牢记在心。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其他文献
在我看来,不管对经济适用房作何种界定,开发经济适用房的本来目的,无非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除中央政府应在宏观上有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作为具体的执行者,地方政府也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且责无旁贷。  首先,应当尽量摆脱想依靠经济适用房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靠房地产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很自然的想法。经济适用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收入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广东省在中国首次推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从那时起,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速度很快,而且,一般认为,这是一项最具成长性,而风险也很低的银行业务。  但是,在个人住房贷款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对银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我以为,这些问题包括:  一、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控制。虚假按揭是产生房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有关
期刊
与往年夏季的沉闷相比,今年8月的香港格外精彩。恒生指数在8月份上升了7%,随时可望突破11000点大关。而H股指数更大幅上升11%,目前位于五年来的新高。H股指数今年以来的累积升幅为68%,无疑是全球表现最为强劲的指数之一。  我们对于半年的整体市场走势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看法。根本原因不外乎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及资金供给的充沛:第一、香港股市总体盈利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第二、香港股市,包括今年已大幅
期刊
在英国,公用事业、交通和电信领域的私营公司是由独立监管者进行监控的,他们竭力监控公司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自然垄断因素,从而尽可能地鼓励竞争和创新。在此类公司中,处理公司与监管者关系的监管性职能已经出现。这些监管关系对于英国监管制度的运作与效率是十分重要的。英国对于监管问题的诉讼并不如美国那般普遍,在制度安排框架内形成的监管关系使得当事人都有独立行动的空间,特别是在决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  本文利
期刊
8月19日,联合国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总部遭汽车炸弹袭击,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塞尔吉奥·比埃拉·德梅洛(Sergio Vieira de Mello)不幸遇难。这次爆炸致使22人死亡,至少百人受伤。  据最早赶到现场参加抢救工作的美军中士威廉回忆说,当他竭尽全力希望能徒手将德梅洛从废墟中抢救出来时,只听这位身负重伤满身是土的资深外交家不停地追问:“其他人怎样了?有多少人受伤?你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了
期刊
凯恩斯在他的传世巨构《通论》最后一章最后一节有这段广泛被引用的话:“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正误,其影响均比一般人们了解的更广泛深远……实干型的人,自以为不受任何知识力量所左右,实际上可能是某名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奴隶!”  笔者再提这段“老话”,是有感于不少“已故经济学家”的说法的确历久常新。比如,谈起何以经济这么差高消费行业仍有可为,韦白龙(T.Veblen,1857年~1929年)的
期刊
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之好为近一个世纪所仅见,但同时也面临着宏观层面的巨大压力,包括金融体系,国有企业改革,政府债务和赤字,以及步履蹒跚的农村经济。  国有银行体系的问题比其他问题都要显著得多。银行改革的步伐严重滞后于其他领域的改革。如果说中国可能出现危机的话,肯定都始于银行危机。银行问题应该成为政策议程的主要内容,并在时间表上占最优先的位置。我们对目前状况和各种可能的解决方式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这一点现
期刊
世间多有喜欢“出头露面显示自己”之人,世人也多知此为“出风头”。不过,如果较起真来,追溯一下“出风头”之所自何由,却并非易事。《辞源》、《辞海》,对此均无片言,大概是因其没有什么说道。倒是一本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上海俗语图说》,将此词的发明权授予了清末民初时的上海人,而且言之凿凿:  “‘出锋头’三个字,的确是上海人发明的,流传至今,大概也有二三十年了。那时上海人的服装,正流行洋灰鼠的出锋,时髦
期刊
2003年8月26日,酷热尚未退去的南京紫金山下,有1000多间客房的钟山宾馆爆满。这里正在举行监管部门第一次组织召开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工作会议及第四届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分别代表了城市商业银行这一群体的各个层面,有监管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各地银监局筹备组负责人,也有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行长。    苦乐不均    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
期刊
对于中国银行系统的问题,比较容易取得的共识是,这个行业需要深刻的变革,央行对此也并不讳言。高企的不良贷款率孕育着金融风险,这个问题早就浮在水面。另一个为人所共知的问题是银行系统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低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  在现有体系下,经过数年商业化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在项目和管理风险方面的表现依然不如人意。这使得决策者始终担心,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信贷扩张到底是否健康,是否会导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