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探索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m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化”这一词来源于生命化教育理论,所谓生命化教育概括说来就是关乎人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活出真正精彩的生命。关于“生命化”,生命教育的积极践行者张文质先生在他的文章《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中有这样的阐释,他说:“生命化按照黄克剑先生的表述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作为一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人所代替的人而存在,教育行为始终指向每一个人,无论‘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生命的成全。”我们在这里所提出的散文教学的生命化,即是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独特的人来看待,不仅要尊重文中作者的真实情感和真正意图,还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并且要创造平台,让这些不同的解读进行沟通、交流、碰撞,从而使不同的解读都能更加合理和完善,并最终将其所得融入自我生命,丰富自我心灵,指导自我实践,最终实现对自我生命的点化和润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文拟从散文的特点、初中学生的特点、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与阐释,从而探索出一些散文教学生命化的有效途径。
  一、散文的概念及特点
  由于散文内容驳杂,形式多样,历来难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对应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接近生活,抒写作家的真实感受和生活境遇。著名的散文家巴金曾在总结他的散文创作时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他无处不在。这不是说我如何了不起。绝不!这只是说明作者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自己要说的话。”山东青年散文家藏利敏说:“散文是我在现实之中心灵之旅的记录,真诚和自然是它的灵魂。散文是最伪装不得的文体,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与情感的品质,均在他的散文中一一呈现,想要欺骗和蒙蔽读者的眼睛,往往是徒然的”……由此可知,散文是最接近生命的文体,是作者心灵、情感最直接最自然的流淌。散文本身与生命的契合,为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提供了可能。
  二、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大都在12—15岁,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身心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心世界日趋丰富,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独立精神逐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开始逐渐形成。他们期望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如此看来,初中阶段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也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部影响的时期,更是一个急需教师正确引导,塑造健全人格,打好生命健康成长基础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生命化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最大的需求。
  三、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过程的模式化。
  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散文教学过程较过去来说有所变化,更加切合新课改的要求,可叹的是教师又将其变成了一个模式,第一步课件导入,激趣;第二步介绍作家、作品;第三步整体感知;第四步精读作品;第五步拓展延伸;第六步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步骤,可以说颇为合理,甚至可称为精妙,偶尔为之,又何尝不可,可是若课课如此,堂堂如此,学生怎能不觉得味同嚼蜡,无任何兴致可言。出现这一情况,从本质来说,是因为 教师对学生生命的漠视,授课时只关注自己讲授的是否完备,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提前将一切设定,上课时按部就班,其实正是一种“生命不在场”的表现。
  (二)提问的繁琐化。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教散文的时候,喜欢用连珠炮似的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教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好不容易将学生的回答诱导到教师想要的轨道上,于是乎自鸣得意,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了,而可怜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探究文章。这是我们老师惯用的一种方法,美其名曰“循循善诱”,其实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最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真正思考的结果,而是教师思考的结果。
  (三)殊途同归的一元化解读。
  新课改要求给学生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所以在散文,教学中,小组讨论便大行其道,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叹的是,在许多课堂上,讨论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点缀,教师在设计学生这一讨论活动时,并没有多少期待,教师真理在握,讨论的结果最终要和“标准”进入同一轨道。形式不同,结果却都是一样。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说都是老师的错,这和我们的考试制度有莫大的关系,“标准答案”禁锢了我们几代人的思想。其实从生命化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都应该给予肯定,即使不能肯定,也应该包容。
  四、散文教学生命化的方法探索
  (一)以“言”入“文”。
  这里的“言”指的是文章的语言,“文”则指的是文章本身。叶圣陶在他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段桥梁,读者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媒介。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行文线索、情感基调,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主旨,为后面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二)以“情”入“情”。
  第一个情指的是学生的情感,第二个情指的是文中作者的情感。教科书中所选之散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情感的抒发真挚自然,是大家们多年人生经历的积淀,内涵丰富深厚。初中生年龄小,人生经历和情感阅历都非常有限,要理解大师们的情感恐怕只能流于表面甚至字面。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笔者认为只能以“情”入“情”,以“情”体“情”。朱光潜说:“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于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学生可能没有与大师相同的经历,却可能有相似的经历,让学生以自己曾有的情感经验去体察文中作者的情感,这样相对于字面的感受,可能会深刻很多。即使学生没有相似的经历,我们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走进作品,与作者的生命相遇,课堂也才能真正的实现“生命在场”。
  (三)以“情”入“境”。
  许多经典的散文作品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含情之景就造成一个“境”,这个“境”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意境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出于笔端就化进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者若想进入,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还原”,这一“还原”不是指和作者所想的一模一样,而是通过读者个性化的创造与自己心中所理解之情相对应。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的“哈姆莱特也始终是哈姆莱特,不会变成其他什么人”,这就是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和它内在的共性。我们这里说要以“情”入“境”,是因为“情”就是内在的共性,“情”把握的准确,“境”才是真实的,才不会脱离文本,远离作者。
  (四)悟“理”入“心”。
  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之散文篇目中,论理类散文是所占比重最大的,这与《语文课程的标准》的要求是相适应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 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大多数的散文篇目中,都会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或人生哲理,这也是与学生初中阶段的身心特点相适应的,这时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教育所应承担的使命,也是散文教学所应承担的使命。悟理是不难的,重要的是如何使所悟之理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实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将所悟之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进行具体化,使学生学有所用,知行合一。至此,散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完成点化和润泽生命的使命。
  (五)出“境”审“美”。
  引导学生“入境”而不“出境”,就教学而言也不是成功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对文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出境”,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品其语言之美,结构之独具匠心,意境之美轮美奂,情操之阳春白雪,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样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才算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五、结语
  行文至此,也可做一个暂时的终结。在以上的文字中,我们以生命化的视角对散文特点、初中生特点以及当前散文教学弊端进行了观照,探索出了一些散文教学生命化的途径,但总的说来还是略显粗糙与单薄,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散文教学在生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张文质.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27.
  [2]薛艳丽.中学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青未了·写作·山东青年散文写作展[N].齐鲁晚报,2006-2-10.
  [4]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35.
  [6]叶宏.初中散文的个性化阅读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7):28.(编辑王影)
其他文献
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小学英语教师都在共同关注着有效教学这一话题,并围绕着这一亮点展开精彩丰富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单从字面上看,着重一个“效”字。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呢?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和和教学经验,笔者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以下是几点体会:  一、愉快教学法  在英语教学中,要使整个英语课堂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和饱满的情绪氛围,教师不仅要带着良好的情绪进入课堂
期刊
新世纪以来,当人们沉浸在入世成功,奥运会、世博会等各种国际活动的成功举办,神八天宫1号的成功对接,粮食八年连续丰收,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顺利完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等一个又一个的喜庆之中时,无不为中国所取得的极大成就所惊叹。我们都相信中国的物质文明已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我们在喜庆的氛围之中略微思考一下,中国精神文明之一的现代教育是否也依然令人惊叹,这就很难说了。很简单,难说的原因之
期刊
《巩乃斯的马》是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感悟自然”中的一篇散文,有一老师是这么教学的,先让学生在悬念中欣赏和马有关系的雕塑艺术奇葩导入,教学主体分四部分:欣赏马的形象进而提炼马的精神(自由奔放、进取上进、民族精神);探讨作者喜欢巩乃斯的马的原因(魅力四射、时代背景);品味文章语言(托物言志、场面描写、修辞手法)及情感(摆脱压抑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拓展延伸。  纵观整堂课,处处闪耀着教师纯属
期刊
很多学生在高考冲刺前的英语语法复习中,感到很迷茫,面对枯燥的语法,不知所措。并且复习语法占用了很多时间,效果并不好。因此在这给同学们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我们要明确考点,抓住重点,把握命题趋势。我们可以根据历年高考语法题来关注语法命题的特点,摸清命题特点,对知识点进行过滤,围绕核心内容来进行选择。具体来说,高考语法命题有三大特点: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我们以非谓语动词来纵观一下
期刊
当学生步入初中阶段之后,随着英语的词汇、句型、语法等待日益复杂化,再加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班级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英语学困生。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关系到整个班级成绩的提高。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帮助学困生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心愿。我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一般被安排
期刊
健美操是一项与音乐紧密相关并在音乐的带动下进行的运动,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  音乐可以激发情绪,具有很强号召力和感染力。给健美操配以合适的音乐,就如给健美操动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动作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为健美操动作的变化也提供发展空间,增强健美操的表现风格,提高健美操的训练效果和表演效果,将健美操的单一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艺术的完美统一体,既可烘托操的气氛, 又可凸现操的特色,能达到使一套健美操
期刊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在于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美术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学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   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能通过“绘画”这一特殊的语言,展现幼儿的内心世界,奏出创新的主旋律。  二、美术活动对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影
期刊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名臣和著名文献学家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文言志怪小说,共二十四卷。该作品题材上以鬼狐神怪为主,搜罗了纪昀生活的时期及前代的各种奇闻异事,其中有的是作者亲身经历,有的是亲友、同僚、属下讲过的奇闻轶事,还有的是从古籍中得到的验证和启示……内容五花八门,涉及诗词文章、名物典故、民间风俗、边地景色、各地特产等等。《阅微草堂笔记》虽然是志怪小说,但因为从很多侧面反映
期刊
《红楼梦》中的人名地名双关语比比皆是,它们暗喻小说的主题,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相关人物与场景的态度。例如大荒山,荒表意荒凉,亦有荒唐之喻;贾雨村(假语存);贾化(假话);贾赦(假色);贾政(假正);秦鲸卿(情尽倾)等。  本文仅选取《红楼梦》目前较为通行的两个译本来做比较,亦即我们所熟知的杨氏夫妇的译本(杨译)与霍克斯和其学生闵福特的译本(霍译)。双方都具有较高的英汉语造诣,译本也非常忠实源文。但是在
期刊
他是古希腊自称“智者”的第一人,他留给我们一个伟大而深远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从他开始把哲学的中心由自然转向人事和人本身。哲学的对象从无所不包的自然转向了社会人事这个对象;他就是我们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的观点充分的体现出了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他这里说的是人的感觉,人活着,人存在,能感觉到世间万物都存在,所以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