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浪潮的儿女”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张爱玲出生在外省?
   必须申明,这个提问绝不是在暗示,本期专辑的青年作家叶杨莉(曾用笔名栗弗)可以和青年张爱玲相提并论,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对于人性精准而深刻的把握,我们的青年作家和刚刚出道的张爱玲相比,其差距是一望可知的巨大。张爱玲这样的文学天才百年罕有,而本专辑推荐的叶杨莉,和这个时代无数的外省文学青年一样,在大都会平凡地生活,认真地写作。
   但历史草蛇灰线,并非全然无关。在叶杨莉出生的1994年,“张爱玲热”正像飓风般兴起,席卷两岸三地。台湾皇冠在当年出版张爱玲全集十六卷;香港导演关锦鹏在当年开拍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著名学者在当年重排大师座次,张爱玲列名二十世纪女作家第一,号为“冷月情魔”……这些喧嚣热闹,当年夏天出生在福建永安的叶杨莉自是不会懂。永安的周围群山重叠,童年的叶杨莉临窗望去,山的后面恐怕还是山,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在此地纵横交错。
   后来叶杨莉习得的大抵是“幽微”,长大后提笔为文,叶杨莉反思自己,“日常生活里的幽微是大多女作家所熟稔的题材,因为生活深处的异质因子、琐碎荒芜成为了英雄们休憩的场所,女作家敏锐的视角发现这些细微的能量,收集在一起,竟也成了如张爱玲所说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最初也是这份幽微吸引我进入文学的殿堂。”[1] 这种“张腔张调”的幽微,不仅仅感染到叶杨莉,而且感染到一代文学青年。日常生活,隐秘内心,这种精描细写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路流行至今。
   但是,同样是日常生活中青年男女各怀算计的“倾城之恋”,张爱玲的反讽与苍凉背后,人物并不是窘迫到角落里,白流苏式的贵族落魄还是有一份矜持。但是对于叶杨莉这一辈青年作家而言,小说人物爱情的输赢进退,关系到在大都会落脚还是出局,一出局就是十万八千里的关山遥遥。所以同样的轻描淡写背后,叶杨莉笔下的人物在暗暗咬牙切齿,拼尽全身力气。在《连枝苑》的结尾,齐小娇为了抢回来房价嗖嗖上涨中涨成黄金苑的连枝苑,可以撕破脸皮,“我瞎了狗眼看错你了”,可以哆哆嗦嗦地在和男友谈价钱的时候偷偷打开录音笔。这种种背后,人物终究是寒微的。上海百万计男男女女的齐小娇们,首先要留下来、活得好,她们这代人被这个城市化时代祝福着,也诅咒着。
   假如张爱玲出生在外省?张爱玲终究不是外省作家,一出生就出生在城市化时代多少人的终点。张爱玲一生经历不知凡几,但无论百世千劫,对于阶级之战总是比较陌生,那始终是她不耐细听的“大合唱”。但婉转低回的个人,只能在社会结构给定的位置上茕茕孑立。叶杨莉这样的外省青年重写张氏故事,在文学上可能寒微地破了相,但自有一份鲜活的气息。快点呵,再慢就来不及了,齐小娇这样的女孩更年轻也更慌张,在房价的驱赶下饥不择食地一路向前。
   几年来,作为叶杨莉的老师之一,我看着叶杨莉一寸寸褪去文艺腔。三四年前叶杨莉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过来时,对于上海可能別有一番梧桐叶落的憧憬;她当时已经显示出对于文学的敏感与热爱,但她的“文学”更多是被浓得化不开的“文艺”所限定。这大抵是上个世纪末以来文学青年普遍的写作前史,但真理颠扑不破,生活永远是文学最好的导师:
  
   我所处的时代,一切正在被新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式所重新结构,这是我丰富的空间经验所带给我的,最为笃定的判断。这里面的激变是磅礴的。他们在迁徙,而我也在一路迁徙。城市化浪潮的儿女,已经把故乡丢进了清晨七点钟拥挤的地铁里。我也在一座脚手架上攀登,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我目睹了许多困境,自己也身处困境,而直面困境,或许能给我执笔思考的勇气;而执笔思考,也让我更有勇气直面困境。或许这个视角让我成为了低配版的城市漫游者,我尝试书写我眼中的上海。[2]
  
   旅沪的岁月慢慢让叶杨莉明白,这座大都会深处的逻辑是:每一寸空间都是有价格的。2017年的初冬,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关于“低端人口”的争议,触目地将城市内部的分层剖开,展示给叶杨莉和她的同代人。此时再讲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普遍的人性、孤独的个人,她们也心神难安。那个初冬成名的作家们内心也泛起波澜,文珍一首《乌鸦》的诗激起无数赞叹:一万双羽翼正磅礴形成今夜。叶杨莉素来很喜欢文珍的作品,她念兹在兹于“磅礴”,写了一篇随笔《“我们”》:
  
   “他们”就是“我们”。在这个冬天里,我看到了“我们”交织在一起,承载着同样的历史,分享着相连的命运,每一个当下都与历史上的时刻发生着碰撞,能量涌动在此时此刻,也积蓄在每时每刻。
  
   叶杨莉的写作由此开始成熟,在2018年不断地在《萌芽》、《西湖》这类文学大刊上发表作品,渐渐为人所熟知。她的写作,自觉地践行着“幽微”与“磅礴”的诗学辩证。读《丰河煤》这样带着南国泥土气的小说后会感到,叶杨莉的小说有“现代感”,这个现代感不是时尚的现代,而是现代文学的现代。据说受过完整文学史教育在今天已经是负面标签,流行的是追随全球化的文学市场,盯着芥川奖布克奖。幸好丽娃河畔的一代代作家永远不会这般游学无根地浅薄,而是接着“现代”的故事继续往下讲,讲述“城市化浪潮的儿女”的故事。
   对此我一直有一个感兴趣也困惑的问题:今天的青年作家普遍是城市化一代,今天的城市文学普遍是高度自我化的。这种高度自我化的城市文学,能否容纳城市化一代青年作家的生存体验,容纳城市化过程中阶级、资本、身份、趣味等等集体性的冲突?如果不能,城市化一代的青年作家,将创造出一种怎样新的城市文学?叶杨莉这样的“90后”一代作家,也许将给出不同的答案。流俗的见解以为“90后”一代将步“青春文学”的后尘,殊不知盛极而衰,那套“残酷青春”的文艺腔,在大时代的激变前,是时候退场了。
   当然,叶杨莉笔下人物们的挣扎,还只是想象中的挣扎,就像她在创作谈里谈到的,她是隔着教学楼的玻璃,打量着毛片垫子上的建筑工人。在大学围墙内写作,终究是隔了一层,她值得期待的作品,只能出现在2019年6月30日之后,那一刻她将从丽娃河畔毕业,告别教室、食堂、宿舍,真正游进茫茫的上海。
  
   注释:
   [1] 叶杨莉:《我看到磅礴与幽微(创作谈)》,《西湖》,2018年第12期。
   [2] 同上。
  (责任编辑:钱益清)
其他文献
一、辉夜姬漫游  《辉夜姬物语》在我的女性电影名单上,排前三位之内。  当然,它也在最佳动画长片的榜单上,吉卜力工作室为它找来的投资是50亿日元,超过了更加知名的一些作品,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笔投资实现在这部经精美无双的电影里,就像眼泪消失在雨里,无痕而浑成。其实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赞美它,如果一定要从正面总结的话,那么亚洲的艺术与思想界一直在讨论的一些二元对立问题,比如民族的/世界的,古典的/
期刊
房间里,没有手臂的夏加尔漂浮在空中,以一种诡诘的方式扭转脖子,亲吻妻子贝拉。手捧鲜花的贝拉瞪大了眼睛,身着黑色礼服,露出一段洁白的颈部、一只洁白的手、一双洁白的小腿,倾斜着身体像正要跃出海面的虎鲸。我的视线被右边墙面上的挂毯所吸引,画面里只露出半邊,另外对称的半边不需要任何想像,我不清楚它究竟是波斯风格还是俄罗斯风格。画面左侧,白色窗帘底部波浪状边缘把窗外的高楼分割成几栋并排矮房,窗边的桌面上零散
期刊
一  诗人让·佩尔兰写道:“门嗅出了我,它犹豫着。”一扇犹豫的门半隐半现,但并不意味着门开了一半,或者关了一半,它只是一种临界状态:同时敞开着,又同时封闭,就像箱子里那只“薛定谔的猫”,生死同在。然而,“门嗅出了我”,诗人被发现了!但他却不知道门在哪里,开向何方?他被世界挡在门外。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时,也许会遇到一扇“犹豫”的门。没有发现或者意识到门的“犹豫”,或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未能深入,好
期刊
吃过午饭,不到两点,化妆师如约到来。鲜艳的红唇先于她的人夺目而至。灰扑扑的屋子似乎也被她的艳光眷顾,跟着亮堂起来。女人行走处,香风阵阵。  虽然不是第一次会面,帛锦心内还是将女人唤作妖精。脸上却笑嘻嘻地,忙着张罗来客换鞋。身为客家人的帛锦,于待客之道,不会有丝毫怠慢。  化妆师红唇,黑衣,大红色浅口尖头高跟鞋踩在帛锦家门厅玄关处,手上拖着行李箱。帛锦对今天的箱子尤为期待。化妆师脱下来的高跟鞋,尺寸
期刊
原以为和墩子相识时间不长,但一细数,竟也有三两年的光景了。现实生活中,我不是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交朋友,见朋友,聊天,或者寒暄,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精神负担,尤其是两个人的单独碰面,往往会让我无所适从,不知所言。所以,和朋友相会时,必须得三四个人才行,这样,我就可以听他们讲,静静躲在一边,能不插话就不插话。如果遇到两人相会的情况,那一定得覃皓珺在,他就跟个说话机器人一样,不充电都能说个不停,和谁都能说,
期刊
哑巴  上海青年朱玉媚来到连队的第一天,她觉得被一个目光盯着,于是,她在欢迎的职工里,看见了他。他立刻做了一个动作,将粗糙的两个指头戳在脸颊的两边,然后,又用并起手指的两手放在下巴颏的两边,托着脸,自己憨憨地笑了。仿佛花开。  朱玉媚的脸顿时发热。她还从来没有被陌生的男人久久地死死地盯视过。安顿下来,她对同乡说:发痴。  同乡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叫你长得这么好看?  当晚的欢迎联欢会上,朱玉媚
期刊
1 我  我决定去复活节岛,去看看那些神秘的巨石像,顺便在圣地亚哥卖一辈子的鸡蛋饼。  这一天我计划早上九点起床,但是六点半就被楼上的电钻声吵醒,所以我注定不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我下楼去买包子,老阿姨说,五块两个,我说能不能十块五个。老阿姨说,你这是多久没有吃早饭了。我说,五年了。老阿姨说,就这一次,算便宜你了。掀开蒸笼,我发现一只包子有三个拳头大,我说,还是买两个吧。老阿姨说,下次别让我看到你
期刊
很多时候,我总会在废纸上画出一个人的脸部轮廓,它没有表情,也没有鼻子、嘴巴和眼睛,只是由一些简单的线条构成。它的背后,似乎充满着未知,隐藏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至少在我画出它之前,那些故事便一直暗藏在某个幽深的地方。我这样画,完全出自本能的驱使,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着真实的人性和小说人物,而我坚定地认为,这种真实性,其实就存在于模糊的脸部线条的背后。清晰的轮廓不具备这种真实。  两
期刊
奥古斯托·卡瑞(Augusto Corrieri):  奥古斯托·卡瑞,魔術师、艺术家、作家、学者。研究方向为后戏剧剧场、行为表演、舞蹈和生态学。青少年时期,他迷恋近距离的纯手法魔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纸牌表演获得国际魔法竞赛的奖项。此后,他放弃魔术,转向当代艺术和行为表演,创作了一系列讲座表演和舞蹈剧场的作品。2013年,受到一次意外的邀请,他以“文森特”的舞台名重新开始魔术表演,将当代艺术、单人
期刊
二○一七年十月初的一个上午,穆茵拉着行李箱进入高铁广州南站,稍为等候,上了G66次高铁的7号车厢,找到自己的座位:7F。这是一个两人座的靠窗位置。她喜欢看风景。靠窗还有一个好处,好像有了屏障或开辟了一个小天地,让人心安。她不喜欢坐在三人座位中间,如果又被两个臭男人夹住,那更讨厌了。好在高铁车厢的环境都不错,干净整洁,空间宽敞,很舒适。这十年来,她记不清在京广线上往返了多少次,至少也有一百次了吧,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