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123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学创新,是每一位紧跟时代发展的教师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轨道上,根据应试要求教师可以不顾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从教学目的、内容和评价上综合考虑自己的教学策略,造成教师长期被束缚于凯洛夫思想框架中的“教学环节”上,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被降低到最低限度。
  教师的教学应当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来组织教学活动。
  通常出现的教学组织过程基本上是: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有时是考试标准与考试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在这里,教学的出发点(逻辑起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教师大部分是立足于教材规定的要求,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在顺序上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学生只是在教师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学生总是被动地适应中获得某种发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与素质教育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出发点有一定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应当是: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显然,这一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这一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学是仅以书本作为第一出发点,而是把教学材料与学生背景分析作为制定学生发展的并列的第一出发点。其中教材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框架内容,规定了教学活动的主题与范围,学生背景是作为教育对象的现状(发展需要与条件),这两方面构成了教师提出这一试图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根据。这些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认知问题,还包括道德行为问题、能力训练问题、身心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只是教材规定的,而更主要的是由教师创造性地提出,是教师依据教材与学生背景综合考虑的结果。
  第二,由于这种课是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发展问题,因此,它把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点,从根本上把握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至于这个发展问题提得妥当与否、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是否相一致、能否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等问题,实际上只是教师的水平问题,也是从技术上可以不断完善的问题,这要求教师有必要不断提高与完善,但这毕竟把握了方向,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由于课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发展问题(在教材确定了的内容框架内),并由此提出了这种课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目的已经不同于传统由教材作为唯一依据的教学目的,它突出了对学生发展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从人的发展意义角度来看这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第四,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给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更强的主导性。教师从教学目的提出,直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成,比传统的教学过程更赋于主动的创造品质。因此,比以往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无论从视角上和评价的内容上更具有评价系统性。它比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存在更多的评价点:①从教材和学生背景分析上评价教师对学生发展问题把握的准确程度;②从学生发展问题出发所提出的教学目的上可以评价其有效性;③在教学过程和教案上可以评价其有效性;④可以依据提出发展问题和实现程度的情况作出评价;⑤从教育思想上更具有其可评价的内容,因此这种课包含着课堂教学系统评价的雏形。
  另外,在以此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技巧的领域,必须思考更广泛的问题。
  1.学生发展问题。首先是由教材作出具体规定,还是应当由教师依据教材这一内容范围由分析学生沉重背景提出?教师在这方面存在多大的可以自主的自由度与空间?这就联系到“让学生充分自主发展”有没有必要提出“给教师更多的主导机会”?
  2.教材地位问题。教材是作为教学素材,还是可作为可选择的教学材料,或是必须严格执行、按部就班的授课材料?教材能否满足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在使用教材中的作用怎样确定?
  3.教学目的问题。教学目的实质上是教育目标(学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如果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教学目的的针对性更是指向于学生发展问题。学生发展问题从需要角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求方面,即社会需要你发展的方面;二是个人需求方面,即学生成为社会人需要的主动发展的方向。教材难以包融第二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而教师主动主导性方面则能克服这方面的不足。
  总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活动,其内含是十分丰富的。任何一位有思想、立足于“培养人”的教师,他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主要的方式上去思考与创造,而实施素质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将得到充分体现。
其他文献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作文评语,则是这一环节中的点睛之笔。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用语生硬,缺少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商榷、沟通,这与新课程所追求的师生应在心理、情感层面上的和谐格格不入。而今,课标正在深入人心,怎样使作文评语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呢?我认为应该从情感性评语入手。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的确,离开了情感,一
期刊
【背景介绍】  我校与外校开展校际联合教研活动,我很想体验新课程理念教学,于是承担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为了上好课,我进行了试讲并邀请同组的几位老师来观课,以能得到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没想到几位同仁对我的试讲课产生重大的分歧,褒贬不一,之所以有分歧是因为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再则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并不透彻。我自己对这节课感觉也很不满意,总觉得有所欠缺。课后我仔细地揣摩,认真地推敲,
期刊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之一。自信心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与人交往、处事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作用。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自信心对幼儿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
期刊
课改实验工作使我感受很深,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变”了。    一、在活动中探索    以往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的嘴,学生的耳,封闭学生的嘴,禁锢学生的思维,课堂看起来安安静静,其实死气沉沉。现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来体现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找答案。每一项活动都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
期刊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分析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提出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建立起自主发展的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为课程实施者提供理论参考,为课程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课程实施 体育教师素质 建构    体育课程实施是将体育课程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
期刊
写文章为什么要夹叙夹议,简言之,只叙述不议论容易流于肤浅,只议论不叙述却又流于空洞。文章只要把握好夹叙夹议,就可能在深刻、充实的发展等级上得分。那么,夹叙夹议的文章究竟可以分为几类?按照叙议各自在文中的比重,我们知道,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的文章就是记叙文;以议为主,以叙为辅的文章就是议论文。从广义的角度讲,夹叙夹议的文章不是记叙文就是议论文。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握好夹叙夹议,而且也只需要从记叙文和议论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它的出现,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对于“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动手、亲自参与、亲自实践的机会,毫无疑问,综
期刊
[摘 要] 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一文中的“大事渲染”一词的用法不当,该用“大肆渲染”才对。“肆”字的意思与“事”字有区别。拿“事”的“从事”与课文里的解释“作”对照,可以看出:“事”的这个意思不能代替“肆”的“不顾一切,任意妄为”;“大事”更不能代替“大肆”的“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诸如大肆吹嘘、大肆挥霍、大肆活动、大肆攻击、大肆渲染等。  [关键词] 大事 大肆 肆意 渲染    
期刊
[摘 要]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导入得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我们要精研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 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出新、出奇,出巧,具有创造性。  [关键词] 导课 方法 兴趣 求知欲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
期刊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永恒而又质朴的主题。在新课改浪潮席卷的今天,我们常在公开课上看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得以落实,人文性倍受关注;课堂上既有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宁静,又有师生、生生互动时的热闹……但在这“合作”与“交流”的背后,在这“宁静”与“热闹”之中,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孩子们真的都学懂了?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并不是指教师有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