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乐”与“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22766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写作教学改革中的“牛鼻子”是什么呢?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体会到这“牛鼻子”就是确立学生“自主写作”的新理念。
  写作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回答:“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谁进行表达和交流?是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自然是学生,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语言文字。总之,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应酬之作、应试之作大抵平庸的居多,写得好的极少。
  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
  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却被人为地扭曲了。考试指挥棒好像一个巨大的幽灵,死死地缠住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就是瞄准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老师指导学生作文,就是讲怎么猜题,怎么审题,怎么才能得高分;就是让学生背《小学生优秀作文选》《考场优秀作文选》之类,以此作为模板,临场套作。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成应试的工具,作文的奴隶。写作不再是说自己的心里话,而是要投“考官”之所好,说假话、空话、漂亮话。这些年来,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甚多: 学生害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文风不正,胡编乱造,为了骗取高分,甚至可以无中生有地编造妈妈得了癌症之类的“故事”。种种弊端,其源盖出于此。
  《语文课程标准》廓清迷雾,正本清源,提出了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的新思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怎么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呢?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两个字: 一曰“乐”,一曰“放”。
  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感到快乐的活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记得十几年前,我到一个三年级班听课,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对作文特感兴趣。还没到期中考试,学生的作文已写了七八篇,一般每篇都有四五百字,多的到七八百字。其水准大大超出同年级的儿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了解了一下,原来教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在激发儿童写作兴趣上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如让儿童编童话故事,围绕有趣的活动安排写作,观察作文,补图作文,听音响作文,等等。每次作文,她都请一些写得好的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不少学生写作文入了迷,经常额外写了作文请老师批阅。
  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还得大胆放开,也就是说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真正的自主写作应当是“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一味命题作文,学生胸中有积蓄要写,没有积蓄也要写,为了交差,只得像挤牙膏似的编造几句,敷衍成篇,哪里还谈得上自主写作!
  这也使我忆起一件往事。一位同事让我给她的孩子辅导一下作文。她把孩子的作文和日记都捧来给我看。我先是翻阅了作文,感到内容平平。再看日记,则截然相反。所记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有写他跟小伙伴玩“抓特务”的,有写他跟小朋友斗蟋蟀的,有写他跟妈妈到乡下捉蚂蚱的,还有写他怎么解剖一只小鱼的……孩子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生动有趣,就连我这个成年人也被吸引住了。
  为什么作文、日记同出自一人之手,前者平淡无奇,而后者却丰富多彩呢?原因显而易见——前者是命题作文,老师要求写的学生胸中未必有这样的积蓄,而学生想写的老师又未必出这样的题目。日记就不同了,日记是自主写作,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要实现自主写作,应从何入手呢?我以为在写作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三多一少”。
  多一些趣味。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就得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作文,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写作,“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如让学生练习写人,可让他们先为同学、老师、家长或想象中的人物画一张像,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外貌,还可以写一写他的性格、爱好。这样把画画与习作结合起来,形式生动活泼,比较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在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实现他自己的冲动”。“例如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黑格尔《美学》第1卷 第39页)写作活动时时伴随着创造。如让学生摆动物玩具编童话故事,学生就得根据动物的性格特点——如狮子凶猛、狐狸狡猾、豺狼凶残、小鹿温顺、猴子机灵等,编排故事情节。显然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走进了童话世界,跟小动物们同喜共忧,会感到兴味盎然,其乐无穷。
  当然也不是一味讲“乐”,还要辅之以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对于那些单凭兴趣、不知勤奋的学生,只有帮助他们形成勤于写作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写作,主动写作。如写日记,就要坚持天天写。如果哪天没有写,就觉得有什么重要的事没有做,会感到心里不自在。
  教师还要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习作的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多一些实践。
  经常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这是因为生活中与别人的交往,是我要写,而不是习作课中的要我写。比如,学生写信邀请外地的亲戚到他家里来做客,而这个亲戚又从来没有到过他家,他在信中就会尽可能写明白他家的地址,从车站乘几路公交车到哪一站下,再转几路车到哪一站下,下了车向哪个方向走,他家门前有什么标志,等等。为了表述得更清楚,还要在信上画一个示意的草图。这是实实在在的言语交际活动,在这样的交际过程中,学生不但实现了跟别人的交往,而且动了笔,历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过去指导学生写作比较重视写作知识的教学,似乎学生掌握了写作知识,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写作知识的教学,而是说写作知识的教学要“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有句话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我们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抓住生活中每一个动笔的机会,自觉地历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多一些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探究性学习练习写作,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如: 小芳吃饭的时候用左手拿筷子,爸爸说:“女孩儿家是个左撇子,多不雅观!”妈妈说:“左撇子有什么不好?左撇子大都是聪明的孩子。”究竟谁的说法对?不妨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寻求答案。可以上网查询,可以查找有关书籍,也可以去请教专家,从脑科学中去找理论根据,然后以《用左手拿筷子好不好》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少一些束缚。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有时可以只规定一个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写作内容自己加一个题目。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如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等,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题材不限,长短不拘。
  改进命题作文。有时可以提前将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逐步有所积蓄,然后再来写作。也可以在命题时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如要求学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便可以这样出题——《我眼中的××》。题目中的××可以是蝴蝶、蚂蚁、螳螂、蜻蜓等。要求学生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作介绍。
  总之,写作教学要尽可能放开,要给学生自主写作留出广阔的选择空间。
  (2003年3月)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主体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弄懂课文直接传输的内容,而在于怎样才能正确、快速地接受课文传输的信息,怎样学会像作者那样搜集、整理、加工各种社会信息,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又怎样准确、简洁、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采用合适的解读途径和处理加工方法,准确高效地提取或开发利用文本的信息价值,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为此,提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常态阅读”与“特殊阅读”兼顾    文本类
期刊
我猜不出党有多么多么高大,  也猜不出党有多么多么漂亮,  我只知道党在我心中,  是明亮温暖的太阳。  太阳照耀黄山、黄河,  太阳照耀长城、长江……  祖国的山山水水就壮丽、秀美,  祖国的山山水水就富饶、鲜香。  太阳照耀北京、上海……  中华大地就熠熠闪光——  北京奥运精彩纷呈,  上海世博璀璨辉煌……  太阳照耀山区、水乡,  山区、水乡就天天变样:  一座座茅屋变成了漂亮的小楼,  
期刊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课,是一曲师爱的颂歌,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的心灵受到洗礼。作者用平实的叙述、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突如其来之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卫学生生命的高大人物形象。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诠释了深沉、博大的师爱,升华了大爱无疆的师魂。这是人生的高度,这是英雄的气概,这是雄鹰的飞翔,感天动地,直击人心。    一、环境描写有序铺陈
期刊
一、隐性课程资源的内容    “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中因“正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诸多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  1 衍生资料。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本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之间有较大距离的情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根据需要适时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与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加深理
期刊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师:最近,我在《儿童文学》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叫《蒲公英》的散文。它的第1自然段写得很有意思(媒体映示:夕阳晚风飘)咱们一起来读读。  生:(读)夕阳晚风飘  师:这个自然段只有5个字。读后,你想说些什么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生:虽然这一自然段很简洁,但是它把夕阳落下的意境。表达得很美。  师:夕阳、晚风、飘。谁在“飘”?  生:蒲公英在晚风中随风飘荡,这番景象太美了。  生:
期刊
好课如松,简约而丰满。松,根系坚韧有力,深深扎入泥土,枝干通过它从大地汲取养分;松,外形是简约的,一根笔直的干撑着伞一样的冠。松,又是丰满的,主干挺拔,枝干有力多变,针叶丰满浓密。那根系就像从文本中发掘出的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价值的东西,它是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托。那粗壮的干宛若课的清晰的主线。那从干上向外伸展的有力的枝和枝上缀生的浓密的针叶,不就是课堂上在合适处切入的丰厚的语文训练么?从松
期刊
一、启发渲染,激活体验    1 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风筝吗?喜欢它什么?前一段时间老师布置大家假日放风筝,觉得有意思吗?  2 欣赏放风筝的定格画面:儿童在广场开心放飞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  3 互动交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提高对风筝的认识。  ,  [设计意图卜一课堂的揭题非常关键,应有感染性和激活性,利用启发谈话、点击回忆、呈现真实画面,强化刺激,调动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特级教师江和平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感慨颇多。课堂里教师和学生自自然然,率性随意。共同构建了一个快乐、自由的“师和生的园子”。    一、自然随意地“聊”    师: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不够大。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是回忆的语气,慢慢地说。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这园子里样样都有,可热闹了,可好玩了。我们接
期刊
《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朴实的散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根据这一重点,我设计了“三读三写”的环节。    一、实施“三读三写”    1 撰写批注品味爱  同学们,母亲说爱如茉莉,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都藏在一个个细节中(板书:细节),请你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书中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学生分别找出文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恰当运用课件,它能给课堂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之效,能让呆板的文字变得灵动、活泼,能使教学活动情理共融,言意共生,极大地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了有效阅读。    一、巧设情境激兴趣    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用计算机将文字、声音、图形,静态或动态图像集成在一起,创设特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