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尔笔下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alz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以一个非历史学家的角度,另辟新径的描述了他对于史学方法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用自己国际关系史学的角度来看待当下史学理论问题。目前,中外历史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之间的关系存在严重的争论,本文以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为例,来谈谈卡尔笔下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的关系。
  【关键词】卡尔;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关系
  《历史是什么?》的作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绝非是一位以研究历史为职业的历史学家,也并未获得过历史学学位,而且未在任何大学系统的讲授过历史课程。这本书自第一版以来就卖了25万多册,卡尔用自己国际关系史学的眼光来看待当下历史最基本的问题。与其他大多数史学理论著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书建立在与读者交谈的平等基调上,让读者以轻松的态度来感受书籍带来的心灵震撼,该书四十年之后仍保持着撩拨人心的魅力。本书一共有六章。分别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社会和个人、历史、科学和道德、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作為进步的历史、扩展中的视野。在这本著作中卡尔讲述了很多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本人就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历史事实
  什么是历史事实?这是历史学家必须首先搞清楚并且仔细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历史是什么?》这本书中卡尔讲到,谈到什么是历史事实就必须首先清楚一点只有历史学家让历史说话的时候,事实才会像有嘴巴一样说话:哪些事实会说话,这些事实会怎么说,以及在什么背景下说,这都是历史学家所决定的;同时,笃信历史事实客观独立于历史学家的个人解释也是一种多么可笑的论断,然而又无法避免这种谬论。他认为讲述历史事实过程就是历史学家将历史事实不断加工的一个过程。
  在研究“历史事实”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内外对“历史事实”的看法。西方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正如其名一般,信奉客观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同样历史事实也不例外是客观的,并存在于人们认识之外,说更加具体点是存在于史料之中。西方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认为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不以个人(也就是历史学家)所转移的,不管历史学家研究它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的性质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也不会以历史学家的研究而做出任何改变。然而,与西方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持不同意见的西方主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则把历史事实认为是历史学家个人思想意识的产物,不具有客观性,是依据不同的历史学家的感受而存在,且具有多样性。认为历史事实取决于历史学家的思想,因而历史事实存在于历史学家的头脑中,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对于历史事实概念性质等的研究,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争论并未停止,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见,即对将历史事实区分为“科学的历史事实”与“客观实际的事实”与否而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在这一问题上以历史学家赵吉惠先生和张耕华先生为代表,他们之间的分歧点在于是否存在两种“历史事实”。赵吉慧先生认为不存在两种历史事实,只存在客观的历史事实。他解释道:科学的历史事实是主观的事实,将历史事实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事实不科学的。他还写到,科学的历史事实虽然存在了史学事实重建的过程,但是其仍是在客观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一个提炼和升华。张耕华先生对这一问题所持的观点与赵吉慧先生相反,张耕华先生认为,历史事实区分为科学的历史事实和客观的历史事实是正确的。他认为科学的历史事实不是主观上的历史事实,而是观念中的历史事实。并且在挖掘历史事实的过程中,两种历史事实相结合更有利于实际的研究。这个问题答案不统一将会影响到“历史事实”含义的界定以及“历史事实”应用范围问题。
  二、历史事实和史料中事实的关系
  关于历史事实和史料中事实的关系这一问题,卡尔在《历史是什么?》这本书中对此进行过论述。卡尔认为“历史事实”与史料中事实的关系不同。第一,历史事实和史料的性质不同。通常认为史料的价值与性质取决于它保存的历史信息是否便于后人查阅,其本身无陈述历史事实的作用。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这些事件都记录在史料里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史料也具有一定保存历史信息的作用,然而史料记录的历史信息,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事实。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是方便历史学家翻阅佐证,但不担负陈述历史事实的功能。第二,我们认为史料所记载的事实,并非完整无缺的事实,这些事实尚不能构成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历史事实。例如:史料中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的事实,但是这些事实的记载是在怎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或者记录者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记载的,我们并不知晓。第三,在史料中记录的事实都是“死的事实”,而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中的事实却都是“活的事实”,这两者是有所区别的。虽然都称之为“事实”,但是这两个的性质与内在规定性都截然不同。第四,记载于史料之中的事实都是原始的资料信息,都不曾经过系统而深入调查研究的,所反映的事实尚待商榷,能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还需要符合很多的条件。而能否被认定历史事实,最为关键的是这个“事实”,是不是被历史学家进行了解读。从这一方面来说,想成为历史事实,史料中的事实只是第一步,并且还需历史学家系统思想过的,是历史事实形成的前提条件,不能说是其本身。
  三、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的关系
  关于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的关系在《历史是什么?》这本书中作者也有一定的探讨。首先,作者卡尔承认历史事实是历史学家对史料解读和对历史及现实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过去的知识,是对已经过去的历史实际所建构起来的图景,历史事实不能离开历史学家而独立。那到底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历史事实向世人展示图景的真实程度是否与历史学家个人历史素养、世界观、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关系呢?我翻阅了一些资料,下面将对这一问题叙述一下笔者浅显的认识。
  (一)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相互依存关系
  历史学家是历史事实的载体,以历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离开了历史学家,历史事实就是不存在的。贝克尔有一句名言说道:“历史事实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不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这一名言体现了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历史事实不能单独存在,也就是说历史事实以历史学家的存在为依据,不存在没有历史学家的历史事实,它们相互依附,相互影响。史料中的事实只有保存记录的功能不存在史学意识,在没有史学素养的人眼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能成其为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对于史料事实的认识取决于其历史研究能力的高低,换句话说史料中的事实是否完全被建构取决与历史学家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然而,对于历史学家还未发现或认识的事实,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相互依存,离开了历史学家历史事实将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对于这点很容易理解,人作为被认识对象,认识作为对人的反映,离开人去谈对象都是不合理的,认识不能离开人而存在,因此历史事实作为人的一种认识,和作为反映对象的历史学家是相互依附、互相依存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学家认识能力的程度不一或有限,历史学家对于史料中的事实分析整理认识的程度也有限,而对于没有史学观和没有经过专门的史学训练的人来说,史料中的事实对其是毫无意义的。需要补充的是,没有被史学家发现或者没有被挖掘的史料中的事实对于历史学家本人来讲是不存在的。   (二)历史事实的科学性与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是在一定哲学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家各自历史观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不同,历史观就不同。历史观是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观点,历史观决定着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总体看法,影响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建构。对历史学家而言,描述真实历史過程,找寻正确的历史规律都与历史学家自身的历史观有着很大的关系。历史学家的历史观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建构的历史事实就不同。时代是发展的,历史史料也是不断更新的,新的史料运用到历史学研究中,是历史学家进行思考和反思构建新的图景。用不断创新的史料不断来构建历史图景,加深后人对于历史的认识。
  历史观作为历史研究工作的指南,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历史观的重要性,并不是用历史观来取代历史研究,而是作为导向进行指导作用。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历史学家历史观的多边性,历史观随着历史学家研究视野等的深度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世界观决定了历史事实的发展,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观同时也在促进着历史事实的发展。
  (三)历史事实的内容随着历史学家知识的丰富而不断丰富
  历史学家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使建构的历史事实更加的贴切和具体。也就是说历史事实的丰富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学家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家知识的不断丰富,他所建构的历史事实也就越来越全面。
  作为一种过去的知识历史事实的建构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随着知识的进步而不断进步,随着历史学家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断的完善,因此历史事实建构的程度和历史学家的知识的丰富而不断完善。人类知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知识也是如此。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探索历史的工具,使得历史学家获取历史史料更加的方便,在不断更新的历史史料里,历史学家也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历史,在新史料的基础上,不断的反思历史观,刷新正确的历史观。新的历史观的形成又反作用于历史事实,使历史事实更加的全面而充盈。
  (四)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历史思维的关系
  在《历史是什么?》这本书中,卡尔在描述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的历史思维这一关系时,说过历史思维在历史学家建构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就像隐形的空气,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建构。历史(现实、事件)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与历史事件相联系一样。毋庸置疑,每一位历史学家的思想必然会同现实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充分表明现实社会与历史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一种客观性的产物,而不带有主观性。客观历史现实与历史学家的思维绝非同步的,而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历史学家在历史思维下建构的图景也与历史现实有差距。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事物有它特有的概念与现实,这就好比两根渐进的线条一般,同时向着前方延伸,但是彼此之间永远都是接近而绝不会相交。这种差别正如同历史思维与历史现实差别一般。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差别,概念也许不会是毫无条件的就是现实,而现实也有可能会不会就会直接是它特有的概念。由于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特有的概念性,换言之,它绝对不会十分明显的符合抽象的现实。因而,这不能将其与虚构相提并论。这也就充分表明客观历史实际与历史事实存在差异性。历史思维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事实的不断革新要求历史思维也要不断的改变。历史思维只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之一,同样会存在人类思维都具有的矛盾性,首先,人类思维的性质会当成是绝对的,其次,人类的思维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它是存在于个人的现实之中。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人类不断前进演化过程中,而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化解这个矛盾。因而,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将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了克服历史学家个人主观能动性对历史事实建构的限制,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事实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历史思维,使其更好的为建构真实的历史事实出力。历史学家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现实建构历史事实。诚然,历史现实与历史思维都有客观性,因此在这基础之上所构建的历史事实必然会有客观性。
  卡尔笔下《历史是什么?》这本书,着重强调研究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关系的重要性。研究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的关系对于构建新的历史图景,完善已有历史事实的不足之处具有重要意义。相反,当出现新的历史事实时,就不得不让人类对过往的全部历史重新研究。对已有的历史事实进行完善甚至重建,这并不是在否定历史学家对此历史事实的解读,而是历史事实自身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并且新的历史事实还需要历史学家进行辨别和构建。总之,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历史事实是历史学家通过选择、解读、整理出来的,是一种关于已有历史的解释,是一种关于过去历史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
  [2]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吴汉全.历史事实:史学家建构过去的图景[J].史学月刊,2015(2)。
  作者简介:
  邓贝(1992—),女,汉族,陕西商洛,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徐万发(1965—),男,汉族,陕西山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5年生,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西藏革命史。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红色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在校90后大学生红色教育、界定红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红色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改善红色教育效果的对策、探索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可行性操作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教育;学生工作  一、界定红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红色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山东省的实践,分别从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的机制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研究、要素流动的机制研究、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以及社会保障的机制研究等方面对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助于系统的把握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的内在规律,推进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城乡统筹;机制  1、山东省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的机制研究  1.1山东省统筹城乡
期刊
【摘要】汉代画像石与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紧密结合的,陕北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均为丧葬类墓室画像石。作为精美的装饰图案,西王母的形象大量出现在陕北墓葬的画像石上。本文首先对陕北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形象和神仙系统进行分析,然后从神灵信仰、阴阳五行、丧葬礼俗等方面出发,深入探究西王母形象所蕴含的精神意义与两汉时期民间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汉代社会生活  作为中国四大汉画像石产
期刊
【摘要】瓦乡话是沅陵县的一种使用人数较多的没有文字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古老的有着神秘气息的独特的汉语方言。 因为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交流增强,在沅陵官话和普通话的冲击下,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笔者从沅陵乡话的传承和使用范围作一个研究,以期找到保护瓦乡话的方法。  【关键词】沅陵瓦乡话;现状;原因;保护对策  一、沅陵县濒危方言瓦乡话现状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
期刊
【摘要】在当先激烈的市场大环境竞争下,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危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怎么样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力,将企业往好的方向发展,已成为现在企业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分析研究了金芯财务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发现在金芯财务有限公司内部控制过程中主要存在漏洞大,领导者专业能力低,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员工素质不强,内部控
期刊
【摘要】“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在先秦时期可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用,汉代以后除了第一种用法其他都逐渐消失了,延续至今的也只剩介词一种用法。本文将以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为例,研究当时介词“于”的用法。  【关键词】介词;“于”;“於”  1、引言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介词“于”的使用频率极高,据郭锡良(见于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统计,《论语》中出现介词“于
期刊
【摘要】爱国,一直是鲁迅作品长盛不衰的主题。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对家国的关注为题材,“家”与“国”是他创作的基石。爱国情感从来都不是抽象的,鲁迅也是如此。在《故乡》与《社戏》中,他描绘故乡现实的荒凉冷落,在悲伤中回忆昔日的美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鲁迅;《故乡》;《社戏》;黍离之悲;故国之思  《故乡》和《社戏》,都是鲁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以故乡景色为背景所写的小说。文中
期刊
【摘要】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认为,其最主要的艺术价值在于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侠义精神,对社会不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份侠义精神,升华了《聊斋志异》的社会价值,在今天读来,仍然尤其积极意义。本文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两个方,解析《聊斋志异》的侠义精神。  【关键词】聊斋志异;侠义精神;形象;侠士  蒲松龄创作的《聊斋
期刊
【摘要】纵观莫言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部分。在其早期的创作中,女性的形象大多很单纯唯美,追求的也是唯美的爱情;中期创作受当时特定的背景影响,塑造了一批追求解放的新时代女性,这一时期的女性勇敢热情而又奔放;后期创作的小说中,加强了对欲望的描写,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大多很媚俗,也是莫言创作中对市场迎合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女性;形象;时期  莫言创作至今已有
期刊
【摘要】在北宋年间,李谘的“见钱法”、“贴射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茶叶专卖制度,但是由于这些法令损害了官僚贵族以及富商巨贾的利益,受到他们的重重破坏,于是李谘主动请求皇帝离开中央朝廷,到地方当官,以避开官僚贵族的政治迫害,但是他的茶叶专卖制度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对北宋朝廷也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李谘;茶叶专卖;改革;北宋;影响  李谘字仲询,北宋年间新喻县泉塘人,先进江西省新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