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堂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发展智力和提升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去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当前理应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展开论述,以望进一步深化化学课程改革,实现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也由课本知识的单一传授逐渐转向了教授学生学习技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意识和态度。
一、实施趣味导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高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需要实施趣味导入。
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一课题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了马蜂蜇人的图片,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如果我们不小心被马蜂蛰了怎么办?哪些急救方式能够快速地让我们消肿呢?”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先用冰块外敷来缓解疼痛,有的学生说应该先用刀在被蛰伤处划开一个小口,把蜂毒吸出来,还有的学生说应该先用大量的肥皂水冲洗伤口……待学生交流讨论完毕,我顺势引入了新课:“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刚刚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可以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大家知道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化学原理吗?”如此导入,既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在认识到情境创设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的具体内容及需要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溶解度》这课时,我立足学生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夏天走到池塘边,水面会看到很多鱼在游动,而冬天却很少看到此现象,这是为什么?当我们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发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是什么原因?喝了可乐后,常常会打嗝,这又是为什么?”再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列举了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一对父子下地窖捡红薯,不幸遇难为线索,进行了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这样,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且还拉进了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化学学习的有用性,这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三、利用电教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内容
将电教手段有效运用于初中化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化学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进而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鉴于《分子和原子》这课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建立起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于是,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让学生直观感知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来呈现)。之后,我借助“flash”这一形式展现了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粒子的动态过程,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明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如此,通过利用电教手段将抽象的化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增强了化学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还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力图革新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亲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我先是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不灭”的图片导入了新课,以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和燃烧条件的兴趣。之后,我让学生对燃烧所需具备的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并将其中有价值的猜想板书在了黑板上,有氧气、可燃物、温度等等。接下來,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并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动手实验,以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如此,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亲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五、实行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学习需要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实行的是灌输式、整体化教育,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认知特点、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审视,这有悖于学生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的诉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尊重并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进行合理分层,以全面落实因材施教。
我根据学生在化学基础、化学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将《质量守恒定律》这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分层:低层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大致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中层目标:不仅要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还要能够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并说明其实质,能进行一般的应用;高层目标:熟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进行复杂、综合应用。如此,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层,不仅兼顾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还有助于理清上课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只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合理运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进而才能推动初中化学课程改革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金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175-176.
[2]杨玉莲,董军元.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J].广东化工,2017,44(22):202-20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也由课本知识的单一传授逐渐转向了教授学生学习技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意识和态度。
一、实施趣味导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高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需要实施趣味导入。
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一课题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了马蜂蜇人的图片,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如果我们不小心被马蜂蛰了怎么办?哪些急救方式能够快速地让我们消肿呢?”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先用冰块外敷来缓解疼痛,有的学生说应该先用刀在被蛰伤处划开一个小口,把蜂毒吸出来,还有的学生说应该先用大量的肥皂水冲洗伤口……待学生交流讨论完毕,我顺势引入了新课:“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刚刚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可以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大家知道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化学原理吗?”如此导入,既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在认识到情境创设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的具体内容及需要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溶解度》这课时,我立足学生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夏天走到池塘边,水面会看到很多鱼在游动,而冬天却很少看到此现象,这是为什么?当我们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发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是什么原因?喝了可乐后,常常会打嗝,这又是为什么?”再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列举了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一对父子下地窖捡红薯,不幸遇难为线索,进行了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这样,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且还拉进了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化学学习的有用性,这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三、利用电教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内容
将电教手段有效运用于初中化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化学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进而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鉴于《分子和原子》这课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建立起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于是,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让学生直观感知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来呈现)。之后,我借助“flash”这一形式展现了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粒子的动态过程,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明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如此,通过利用电教手段将抽象的化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增强了化学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还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力图革新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亲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我先是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不灭”的图片导入了新课,以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和燃烧条件的兴趣。之后,我让学生对燃烧所需具备的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并将其中有价值的猜想板书在了黑板上,有氧气、可燃物、温度等等。接下來,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并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动手实验,以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如此,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亲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五、实行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学习需要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实行的是灌输式、整体化教育,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认知特点、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审视,这有悖于学生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的诉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尊重并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进行合理分层,以全面落实因材施教。
我根据学生在化学基础、化学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将《质量守恒定律》这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分层:低层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大致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中层目标:不仅要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还要能够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并说明其实质,能进行一般的应用;高层目标:熟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进行复杂、综合应用。如此,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层,不仅兼顾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还有助于理清上课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只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合理运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进而才能推动初中化学课程改革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金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175-176.
[2]杨玉莲,董军元.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J].广东化工,2017,44(22):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