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运用优美语言,让学生产生兴趣;创设疑问,诱发学生兴趣;营造情景,激发兴趣;真情实感,呼唤兴趣等,通过这些趣味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统一,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健词】初中 思品课 趣味教学
当前,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思品教师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理性较强,结合学生生活和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的东西不多,尤其是初二、初三年级,是“法律常识”和“基本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学起来较为乏味,积极性不高。为此,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谈笔者的看法:
一、创设疑问,诱发兴趣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现代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中,有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它在永无止境地更新。学生的求知欲望是通过学习兴趣来体现的,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诱因。在教学中,教师用设疑来作为诱因形成课堂冲突,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这样学生的质疑、解疑的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一课导入时,首先播放音乐:歌曲《永远是朋友》,然后分组讨论,再派代表进行解说。这样,既引出了主题: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诱人”的感觉,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
二、营造情景,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基础、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思品课兴趣不高,所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增强初中生对所学课程的吸引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只有以求知为乐,才能学好。为此,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引学,以乐引思,乐中获知,乐中创新。引导学生乐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表演小品、故事、漫画、录音、录像、幻灯、投影、讨论、辩论等直观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适时应用图片、漫画、录音及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真情实感,呼唤兴趣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传授知识,如能以学生为基础,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本,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好,就表现为喜爱听他(她)所授的课。反之,受老师厌恶的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课当着耳边风 ,根本不予理睬,更有甚者还不进教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处理得当,但如果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兴趣,仍然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注意倾注更多的“情”,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教学语言要有“情”
心理学实验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中扎根,如果在语言上掌握第二信号系统的规律,注意使用那些对感观有刺激的语言,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受吸引。重视第二系统的使用,关键在于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做到有声有色声色俱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品德课内容较多的是抽象和理性的概括,但这一切与情感并不矛盾,教师不能以权威性的姿态,以生硬乏味的平铺直叙阐述道理。上课的语言要有“情”,语调要抑、扬、顿、挫,快慢、高低结合,才能掌握课堂全局,调动学生的情绪。
2.教学仪态要有“情”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升华、意会的东西会自然通过人体语言恰到好处地表露出来。借助于人体语言把教师所领会的教材尽善尽美地表达。人体语言产生的奇妙效应,有时会使学生进入意境,细细体味,达到心领神会。
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借助目光与学生交流,引起学生的亲近、敬重的情绪体验,以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适度分寸的面部情感变化,表情亲切、温和,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感情的通道打通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灵敏度也随之大大提高了。
3.教师对学生要有“情”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就要有“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用“母爱”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
(1)教师不但要多接触学生,而且还要多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一切场合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交流思想,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种感情投资会给学生带来学好各门功课的力量。教师爱得越深,学生就学得越有劲,兴趣就越浓,效果就越佳。
(2)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又要鼓励。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尽可能使学习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作业出错时,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进步的方面,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看到自己的长处,当学生成绩好或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成功后的欢乐。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正确使用表扬和鼓励这个法宝,用真挚的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好的教法要有“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论在教学中实施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否则收效不大。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进行辩论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活跃起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就会收到实效。
充分利用竞赛意识。在教学中,当教材内容适合用小品表演时,应充分组织各组在抽签后,根据内容要求,认真看书,讨论分配角色,组织台词,体现内容,这样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学生既展示了自己,又增强了集体协调能力,在激烈而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四、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优美语言,让学生产生兴趣
知识的传授、师生感情的交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往往对教师的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传授知识要做到语言的准确、精炼;另一方面,语言要有力度、有魅力,才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悦目赏心,同时还要做到语言的幽默。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如名言,俗话、歌词、俏皮话或用一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既领略到语言的美感,又受到教育,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堂课上,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只要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应深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教材实施以来,笔者感到:就教师而言,在备课上,功在课前,教师只有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应变自如,得心应手,教得顺当,学生才能学得实在,学有所获。只要肯下功夫,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思想品德课一定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神圣课堂。
(作者单位:725000陕西省安康市初级中学)
【关健词】初中 思品课 趣味教学
当前,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思品教师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理性较强,结合学生生活和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的东西不多,尤其是初二、初三年级,是“法律常识”和“基本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学起来较为乏味,积极性不高。为此,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谈笔者的看法:
一、创设疑问,诱发兴趣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现代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中,有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它在永无止境地更新。学生的求知欲望是通过学习兴趣来体现的,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诱因。在教学中,教师用设疑来作为诱因形成课堂冲突,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这样学生的质疑、解疑的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一课导入时,首先播放音乐:歌曲《永远是朋友》,然后分组讨论,再派代表进行解说。这样,既引出了主题: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诱人”的感觉,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
二、营造情景,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基础、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思品课兴趣不高,所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增强初中生对所学课程的吸引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只有以求知为乐,才能学好。为此,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引学,以乐引思,乐中获知,乐中创新。引导学生乐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表演小品、故事、漫画、录音、录像、幻灯、投影、讨论、辩论等直观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适时应用图片、漫画、录音及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真情实感,呼唤兴趣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传授知识,如能以学生为基础,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本,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好,就表现为喜爱听他(她)所授的课。反之,受老师厌恶的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课当着耳边风 ,根本不予理睬,更有甚者还不进教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处理得当,但如果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兴趣,仍然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注意倾注更多的“情”,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教学语言要有“情”
心理学实验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中扎根,如果在语言上掌握第二信号系统的规律,注意使用那些对感观有刺激的语言,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受吸引。重视第二系统的使用,关键在于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做到有声有色声色俱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品德课内容较多的是抽象和理性的概括,但这一切与情感并不矛盾,教师不能以权威性的姿态,以生硬乏味的平铺直叙阐述道理。上课的语言要有“情”,语调要抑、扬、顿、挫,快慢、高低结合,才能掌握课堂全局,调动学生的情绪。
2.教学仪态要有“情”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升华、意会的东西会自然通过人体语言恰到好处地表露出来。借助于人体语言把教师所领会的教材尽善尽美地表达。人体语言产生的奇妙效应,有时会使学生进入意境,细细体味,达到心领神会。
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借助目光与学生交流,引起学生的亲近、敬重的情绪体验,以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适度分寸的面部情感变化,表情亲切、温和,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感情的通道打通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灵敏度也随之大大提高了。
3.教师对学生要有“情”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就要有“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用“母爱”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
(1)教师不但要多接触学生,而且还要多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一切场合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交流思想,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种感情投资会给学生带来学好各门功课的力量。教师爱得越深,学生就学得越有劲,兴趣就越浓,效果就越佳。
(2)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又要鼓励。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尽可能使学习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作业出错时,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进步的方面,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看到自己的长处,当学生成绩好或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成功后的欢乐。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正确使用表扬和鼓励这个法宝,用真挚的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好的教法要有“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论在教学中实施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否则收效不大。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进行辩论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活跃起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就会收到实效。
充分利用竞赛意识。在教学中,当教材内容适合用小品表演时,应充分组织各组在抽签后,根据内容要求,认真看书,讨论分配角色,组织台词,体现内容,这样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学生既展示了自己,又增强了集体协调能力,在激烈而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四、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优美语言,让学生产生兴趣
知识的传授、师生感情的交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往往对教师的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传授知识要做到语言的准确、精炼;另一方面,语言要有力度、有魅力,才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悦目赏心,同时还要做到语言的幽默。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如名言,俗话、歌词、俏皮话或用一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既领略到语言的美感,又受到教育,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堂课上,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只要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应深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教材实施以来,笔者感到:就教师而言,在备课上,功在课前,教师只有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应变自如,得心应手,教得顺当,学生才能学得实在,学有所获。只要肯下功夫,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思想品德课一定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神圣课堂。
(作者单位:725000陕西省安康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