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应计算问题处理三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普勒效应是声波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到声波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声波是疏密变化的纵波,不像横波那么直观化,对于含波形图的多普勒效应计算题,许多教师感觉难以解释,而学生也常常不知如何入手解决问题.这一问题,是高中物理“机械波”一章的难点问题.下面通过一道习题,谈谈多普勒效应计算问题的三种处理技巧和方法.
  例题 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发生反射,可测定物体运动的有关参量,图1甲中仪器A和B通过电缆线驳接,B为超声波发射与接收一体化装置,而仪器A为B提供超声波信号源,而且能将B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其波形.现固定装置B,并将它对准匀速行驶的小车C,使其每隔固定时间 发射一短促的超声波脉冲(如图1乙中幅度大的波形),而B接收到的由小车C反射回的超声波经仪器A处理后的时间已在图4乙中标出,其中T0和Δt为已知量,另外还知道该测定条件下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0,请根据所给信息可判断小车的运动方向和小车的速度大小.
  通过对图1呈静态特征的入射波和反射波波形图分析可以知道,相邻两个入射声波(图1中幅度大的相邻两个声波)间隔时间 ,而相邻两个反射声波(图1中幅度小的相邻两个声波)的间隔时间T接=T0 Δt,由于T接>T声,f接  方法一 选取相邻的二个声波实体进行分析研究
  这种方法(技巧)是将声波视为一个个有形的运动实体,通过画运动情境草图,将声波实体化,以便进行直观性处理.
  处理问题时,我们可将声源发出的声波或者反射回来的声波密部(或疏部)视为一个个独立向前运动的时间间隔为T声、速度大小为v声的子弹形的声波实体(下文简称为第一个声波、第二个声波、…、第N个声波),其尖端所朝方向可用来反映声波传播方向或反射方向.这样,若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f声=1T声,则相邻的二个声波实体间距便可表示为v声T声;而连续二个声波实体触及观察(接收)者的时间差即为接收周期T接,观察(接收)者感觉到的声波频率f接=1T接,相邻的二个接收声波(或反射的声波)距离便可表示为v声T接.这样,依据声波传播情况建立起声波传播有形的运动情境草图,然后从运动学角度入手,可快速解决问题.
  解析 设小车C速度大小为u,如图2,当第一个声波在车身A处反射时,第二个声波还在B处继续向前传播,相邻两个声波间隔时间T声=T0,间隔距离AB=v0·T0.设再经过时间t第二个声波传播到B′处与车相遇而反射,第二个声波向前传播距离BB′=v0·t,而这段时间里车向前行驶距离s车=ut,第一个反射波从A处传播到A′处,反射波传播距离s反=AA′=v0t,此时两个反射波相距A′B′=v0·T接.
  方法二 结合波形图,通过研究相邻的二个声波从发射到反射过程所应遵循的运动学关系来解决问题
  当超声波发射与接收装置一体化,且整个装置静止不动时,若声波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为ΔT(即第N个入射声波和接收到的第N个反射声波的时间差),则这一声波从发出到被反射的间隔时间为ΔT2,声源距声波反射点间距为v声·Δt2.抓住这一特点,选取相邻二个声波从发射到反射的这一阶段进行研究,可快速解决相关问题.
  解析 设小车C速度大小为u,并将图1波形图中入射声波(幅度大的波形表示的声波)自左向右命名为第1、2、…、k个入射声波,而反射声波也自左向右命名为第1、2、…、k个反射声波.研究问题时,我们可将发出第1个声波的时刻作为计时起点.
  如图3,设第1个入射声波刚要发出时,小车处于M点并向右运动,该点与超声波发射与接收一体化装置B处的距离为L0.由于发射的第1个入射声波和第1个反射声波的时间间隔为T,故第1个声波发出后经T2到达小车P处,声波向右传播距离为v0·T2,而小车向右运动距离为u·T2,因此由图3可看出
  当第2个入射声波刚要发出时,相对计时起点,小车已向右运动了时间T0,位于N点处,N、M间距离为u·T0.由于发射的第2个入射声波和第2个反射声波的时间间隔为T Δt,故第2个声波发出后经T Δt2到达小车Q处,声波向右传播距离为BQ=v0·T Δt2,而小车在这段时间内向右运动的距离为NQ=u·T Δt2.因此由图3可看出BQ间总长
  方法三 将相邻的二个入射声波视为一个长长的直线形声波整体,通过相对运动知识来解决问题
  若每一个声波按一定的周期T0发出后,在空气中以速度v0独立向前传播,则相邻二个声波实体间距离为v0·t0.当我们将这距离为v0·T0的二个声波实体视为一个长长的整体,并以这一整体作为参考系,则小车相对这一整体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时间间隔,即为相邻二个声波反射时间差.
  解析 依题意,设小车C的速度大小为u,将相邻的长为v0·T0二个声波实体视为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对地运动速度大小为v0.当我们选这一整体为参考系时,小车相对参考系运动速度大小为v0-u,相对整体运动时间
其他文献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的教材“练习与评价”环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如图1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  A.气体的密度一直变大  B.气体的内能一直变大  C.气体的体积一直变大  D.气体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作图,比较A点与原点O的直线、B点与原点O的直线的斜率,可以很快得到体积的变化、密度的变化以及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它是初中物理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实质就是控制变量法思维,是控制变量法特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已学概念、相应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寻找不同物理量定义背后的相同规律,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物理量的内涵,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新概念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  2。学情分析  
期刊
我们知道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μ=μFN,Fμ的大小只与接触面材料决定的动摩擦因数μ和正压力FN有关,方向与FN垂直,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μ的大小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快慢无关.如图1所示,滑动摩擦力Fμ与支持力FN的合力F全反=F2N F2μ=FN1 μ2被称为全反力,与正压力FN成正比.支持力FN与全反力F全反的夹角α被称为摩擦角.tanα=FμFN=μ,即摩擦角α=arctanμ,与正压力F
物理实验从实验研究的问题,到选择实验方法、精选实验工具、设计程序、操作与观察以及对实验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概括,使实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整个过程都是有序的,是一种科学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本文主要阐述物理实验教学各环节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  1在实验提出问题环节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1。1设疑提问方法  设疑提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
期刊
用手托着的物体,由于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的作用抵消而处于平衡状态;撤去手之后,物体会由于没有支持力而失去平衡、加速下落.加速下落的物体,比如雨滴,由于获得逐渐变大的空气阻力作用,可能会逐渐的由加速下落改为匀速下落,即回归到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撤去其中的某个力或某几个力,物体可能就会失去平衡;如果恢复这个力或这几个力,物体可能也就会回归到平衡状态.所以可以认为,物
探索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写出释放心灵、个性张扬的文章,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落实,是实施素质
地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有着显著的差异。对学生而言,高中地理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简单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还是进一步拓展地理知识内涵。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教育不断发展。  一
许多实际的物理研究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即破缺类对称,可对其实施某种操作变换,或分割或增补或旋转或替代,或通过变换对象使其演变为对称性更明显系统,通过求解此新对称系统,然后将所得结果引申应用于原来的系统.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其所作的操作,往往是一种对称操作.  1 减割法  求解研究系统系时,分割图形凸兀的部分或减割部分研究对象,使图形组合成一个规则的形状或对称性更高的系统.  例1 求互成120
1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都需要依靠实验为基础,而参与物理实验也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素养所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因为很多的教学机构长期受传统的应试体制的影响,很多的学校并不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只是通过老师对实验进行讲解,并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实验。而一些农村学校甚至缺少实验资源,所以加大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教学力度,让学生仅通过日常接触到的器材就可以进行物理
期刊
高中物理教材利用恒力对物体做功的物理模型推导出功的计算式W=Fscosθ,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那么公式中的F就无法取值;如果力的方向是变化的,公式中θ角就无法取值.因此其公式仅适用于恒力做功过程而变力做功问题又经常出现,那我们该如何求解呢?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在求变力做功的教学中,可采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