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初中物理《摩擦起电》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对摩擦起电现象的教学设计中常常使用的是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及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并用碎碎纸屑或验电器进行验证。带电体之间的的作用是用带电的玻璃棒与玻璃棒,及带电的玻璃棒与带电的橡胶棒互相靠近,观察看到的现象,从而得到相关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过程由于多种原因,实验的成功率不高。
实验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有:
验证带电体之间的作用
方法一:
使用器材:莱顿瓶感应起电器、干燥碎纸屑。
将感应起电器放电球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与产生放电现象时距离相同。起动感应起电器,产生放电现象,前有响声产生,停止摇动。将准备好的干燥碎纸屑从放电球的正上方自由落体落向放电球,看到的现象是:大量的碎纸屑被吸附,同时也会发现大量的碎纸屑被迅速弹开,像礼花放开一样。原因分析:碎纸屑被吸附是因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碎纸屑被弹开是因为碎纸屑与带电球带有性质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方法二:
使用器材:莱顿瓶感应起电器、玻璃棒、细线、彩色油性笔。
将玻璃的一端用彩色油性笔做上标记,用线拴住玻璃棒的中部,确保能平稳悬挂。起动感应起电器,产生放电现象,前有响声产生,停止摇动。将玻璃棒做上标记的一端与的感应起电器的左侧或右侧的一个放电球接触,接触后将其平稳悬挂;将有标记的一端与刚接触的放电球靠近,出现排斥现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将有标记的一端与另一放电球靠近,出现吸引现象(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验顺序不要颠倒,防止发生中和现象,下一步实验可能不成功,需重复操作。
以上现象十分明显,可视度、可信度极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效果明显,学生的印象会十分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一试。
在初中物理《摩擦起电》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对摩擦起电现象的教学设计中常常使用的是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及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并用碎碎纸屑或验电器进行验证。带电体之间的的作用是用带电的玻璃棒与玻璃棒,及带电的玻璃棒与带电的橡胶棒互相靠近,观察看到的现象,从而得到相关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过程由于多种原因,实验的成功率不高。
实验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有:
验证带电体之间的作用
方法一:
使用器材:莱顿瓶感应起电器、干燥碎纸屑。
将感应起电器放电球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与产生放电现象时距离相同。起动感应起电器,产生放电现象,前有响声产生,停止摇动。将准备好的干燥碎纸屑从放电球的正上方自由落体落向放电球,看到的现象是:大量的碎纸屑被吸附,同时也会发现大量的碎纸屑被迅速弹开,像礼花放开一样。原因分析:碎纸屑被吸附是因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碎纸屑被弹开是因为碎纸屑与带电球带有性质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方法二:
使用器材:莱顿瓶感应起电器、玻璃棒、细线、彩色油性笔。
将玻璃的一端用彩色油性笔做上标记,用线拴住玻璃棒的中部,确保能平稳悬挂。起动感应起电器,产生放电现象,前有响声产生,停止摇动。将玻璃棒做上标记的一端与的感应起电器的左侧或右侧的一个放电球接触,接触后将其平稳悬挂;将有标记的一端与刚接触的放电球靠近,出现排斥现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将有标记的一端与另一放电球靠近,出现吸引现象(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验顺序不要颠倒,防止发生中和现象,下一步实验可能不成功,需重复操作。
以上现象十分明显,可视度、可信度极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效果明显,学生的印象会十分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