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记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目前,语文课中,普遍重视思维训练。但,又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课前钻研文本不够细,不够深,没挖掘到思维训练的深度空间。上课时,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得不够活跃,不够深入,没能激起思维的碰撞。课前只有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甚至与人讨论、交流,向人请教,才能挖掘到文本的思维的深度的空间;上课时只有找到能真正深度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或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深度碰撞,收到阅读课的思维训练的高效果。
关键词:思维 挖掘 激发 碰撞
【中图分类号】G623.2
早在而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多么的重要。记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现在,语文课中,思维训练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但,仍然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上课前研读课文不够细,理解不够深,没有挖掘出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空间,或所挖掘的思维训练深度不够、广度不够。上课时,教师所采用的激发思维的方法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或所提出的问题不足以激发本班学生的思维,或激发起的思维没有产生激烈地碰撞。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第二册《司马光》一文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挖掘课文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课前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思维训练的空间
初读《司马光》,我们会发现,本文有7个生字,主要情节是:有一次,司马光和几个
孩子在花园里玩,有个孩子爬上假山玩,一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大水缸里。别的孩子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有的哭着回家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石头砸破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司马光》一文的主导思想是:教育学生为人处世,要处变不惊,在财产与生命发冲
突时,为了营救生命,要不惜舍弃一切财产,就像司马光,为了救掉进缸里的孩子的生命,要不惜砸破缸。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个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为什么要砸破缸?
再细读文本,找到第二个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你还知道哪些为了救命而舍弃财产的例子?
接着细读文本,打破了这么一口大水缸,多少有点可惜。于是,我们又挖掘到第三个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你有没有办法既不打破缸又能及时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呢?
继续细读文本,继续深思,我们会懂得:要珍惜生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们想:这孩子怎么会掉进大水缸的呢?因为“一不小心”。小学生在不小心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他们的不小心的经验太丰富了。于是,我们又挖掘到第四个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怎么样的不小心?
再细读文本,我们会联想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于是,我们又可以发现第五个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你平时有哪些不小心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安全、食品安全、预防传染病安全等方面进行思考。
二、上课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有老师为了追求思维训练的精彩,
忽视生字、新词的教学,认为教生字、新词简直是在拖思维训练的后腿。其实,读不来生字,不懂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课文的意思,怎么会有激起学生思维的着力点呢?更不要说激起学生的深度思维了。因此,要舍得花时间教会生字,或让学生自己学会生字,理解生字、新词及句子的意思,不要急于求成,反而影响思维的激发。
三、激发思维要有广度。要考虑到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以此激发后进生的思维和兴趣,给他们以学习、思维的动力。
四、激发思维要有梯度。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激发。如在教《司马光》一文时可以按以下次序安排问题,有梯度地激发思维:
1、为什么要砸破缸?
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懂:不砸破缸,掉进缸里的孩子会被淹死的。我们可以加深一下思维:该砸缸的哪部分?还可以再加深一下思维:砸破了缸很可惜,为什么还要砸?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懂得:人被淹死了,不能再活过来了;只要人被救出来了,就可以赚回被砸破的缸。这样一来就达到了本文主要的教育目的:当财产与生命发生冲突时,要舍财救命。
2、你还知道哪些为救命而舍弃财产的例子?
学生可以举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例子,也可以举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例子,在广播里听到的例子。这一点跟学生的见识与经验有关,而学生的见识与经验各不相同又比较少,所以,思维训练的广度会相对小些,但思维的深度会有所增进。
3、砸破了缸,多少有点可惜。你有没有办法既不砸破缸又能及时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呢?
多次教本文,在提到这个问题时,学生都会作一些沉思。这说明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一会儿以后,学生会陆续提出:不能慌,赶快想办法;找一根棍子,伸进缸里,让缸里的孩子抓住,大家把他拉出来;接成人梯,像猴子捞月一样,让上面的孩子抓住缸里的孩子,把掉进缸里的孩子拉出来;脱下长衣,把长衣的一头扔进缸里,让缸里的孩子抓住,再把他拉出来……在积极的思维中,在老师的表扬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之光!
4、办法千好万好,都不如没有掉进缸里的好。这孩子因为不小心掉进了缸里。怎么个不小心?学生不小心的例子太多了,所以每次教到这课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总是发挥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说出各种各样的不小心:天上的小鸟很美,他看着看着一不小心踩空了;缸里有自己的影子,他想把自己的影子看得清楚一点,看着看着,一个把不住,摔了下去;他想在上面做个舞蹈动作,一不小心掉了进去;脚下踩到一颗小石子,一滑,摔了下去……学生的思维借助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起来了!
5、那么,我们要不要小心一点?在哪些地方要小心呢?需要小心地地方太多,学生也会说得很多,若加以引导,可以在交通、防火、防水、食品等方面都举出例子。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就本课思维训练的某一方面写一写。不会写的,用拼音代替或举手让老师教给。这样,同时会收到提高写话能力的效果。
总之,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在课前必须细读文本,不仅自己要理解字、词、句、篇,还要心里始终想着哪里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对课文作进一步的理解、联想和想象,并考虑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才能挖掘到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出巧妙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收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司马光》。
关键词:思维 挖掘 激发 碰撞
【中图分类号】G623.2
早在而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多么的重要。记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现在,语文课中,思维训练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但,仍然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上课前研读课文不够细,理解不够深,没有挖掘出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空间,或所挖掘的思维训练深度不够、广度不够。上课时,教师所采用的激发思维的方法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或所提出的问题不足以激发本班学生的思维,或激发起的思维没有产生激烈地碰撞。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第二册《司马光》一文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挖掘课文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课前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思维训练的空间
初读《司马光》,我们会发现,本文有7个生字,主要情节是:有一次,司马光和几个
孩子在花园里玩,有个孩子爬上假山玩,一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大水缸里。别的孩子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有的哭着回家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石头砸破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司马光》一文的主导思想是:教育学生为人处世,要处变不惊,在财产与生命发冲
突时,为了营救生命,要不惜舍弃一切财产,就像司马光,为了救掉进缸里的孩子的生命,要不惜砸破缸。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个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为什么要砸破缸?
再细读文本,找到第二个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你还知道哪些为了救命而舍弃财产的例子?
接着细读文本,打破了这么一口大水缸,多少有点可惜。于是,我们又挖掘到第三个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你有没有办法既不打破缸又能及时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呢?
继续细读文本,继续深思,我们会懂得:要珍惜生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们想:这孩子怎么会掉进大水缸的呢?因为“一不小心”。小学生在不小心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他们的不小心的经验太丰富了。于是,我们又挖掘到第四个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怎么样的不小心?
再细读文本,我们会联想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于是,我们又可以发现第五个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你平时有哪些不小心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安全、食品安全、预防传染病安全等方面进行思考。
二、上课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有老师为了追求思维训练的精彩,
忽视生字、新词的教学,认为教生字、新词简直是在拖思维训练的后腿。其实,读不来生字,不懂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课文的意思,怎么会有激起学生思维的着力点呢?更不要说激起学生的深度思维了。因此,要舍得花时间教会生字,或让学生自己学会生字,理解生字、新词及句子的意思,不要急于求成,反而影响思维的激发。
三、激发思维要有广度。要考虑到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以此激发后进生的思维和兴趣,给他们以学习、思维的动力。
四、激发思维要有梯度。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激发。如在教《司马光》一文时可以按以下次序安排问题,有梯度地激发思维:
1、为什么要砸破缸?
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懂:不砸破缸,掉进缸里的孩子会被淹死的。我们可以加深一下思维:该砸缸的哪部分?还可以再加深一下思维:砸破了缸很可惜,为什么还要砸?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懂得:人被淹死了,不能再活过来了;只要人被救出来了,就可以赚回被砸破的缸。这样一来就达到了本文主要的教育目的:当财产与生命发生冲突时,要舍财救命。
2、你还知道哪些为救命而舍弃财产的例子?
学生可以举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例子,也可以举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例子,在广播里听到的例子。这一点跟学生的见识与经验有关,而学生的见识与经验各不相同又比较少,所以,思维训练的广度会相对小些,但思维的深度会有所增进。
3、砸破了缸,多少有点可惜。你有没有办法既不砸破缸又能及时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呢?
多次教本文,在提到这个问题时,学生都会作一些沉思。这说明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一会儿以后,学生会陆续提出:不能慌,赶快想办法;找一根棍子,伸进缸里,让缸里的孩子抓住,大家把他拉出来;接成人梯,像猴子捞月一样,让上面的孩子抓住缸里的孩子,把掉进缸里的孩子拉出来;脱下长衣,把长衣的一头扔进缸里,让缸里的孩子抓住,再把他拉出来……在积极的思维中,在老师的表扬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之光!
4、办法千好万好,都不如没有掉进缸里的好。这孩子因为不小心掉进了缸里。怎么个不小心?学生不小心的例子太多了,所以每次教到这课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总是发挥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说出各种各样的不小心:天上的小鸟很美,他看着看着一不小心踩空了;缸里有自己的影子,他想把自己的影子看得清楚一点,看着看着,一个把不住,摔了下去;他想在上面做个舞蹈动作,一不小心掉了进去;脚下踩到一颗小石子,一滑,摔了下去……学生的思维借助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起来了!
5、那么,我们要不要小心一点?在哪些地方要小心呢?需要小心地地方太多,学生也会说得很多,若加以引导,可以在交通、防火、防水、食品等方面都举出例子。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就本课思维训练的某一方面写一写。不会写的,用拼音代替或举手让老师教给。这样,同时会收到提高写话能力的效果。
总之,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在课前必须细读文本,不仅自己要理解字、词、句、篇,还要心里始终想着哪里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对课文作进一步的理解、联想和想象,并考虑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才能挖掘到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出巧妙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收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