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和谐思想及校园文化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了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并详细论述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操作步骤。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实践精神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即是以学生各类社团为主开展的各种活动,是大学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和共享的一种精神,是在大学特定环境中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及其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它的主体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其形态不仅包括物质,还包括精神形态。其核心是价值体系,该价值体系为学校成员提供了日常行为准则和共同意识。校园文化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
  是管理者创造的。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在我国,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的。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校园文化的构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基本空间,以校园中的师生员工为主要对象,包括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建筑格式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一是校园文化的活动空间主要在校园,但并不仅限于校园。因为校园文化不是与世隔绝的孤立文化现象,它的许多内容都同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及主流文化密切联系,并且是一致的。学校开展文化活动,有时要越出校园,走进街市、工厂、农村。况且,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教职工也与社会各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等都会在校园之外表现出来。所以,校园文化以校园为基本空间,同时也在校园之外“活动”。二是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道德行为、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精神风貌主要是指精神状态、学风、教风、校风校纪,它和道德行为、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三是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突出特征和主要体现。文化氛围的形成取决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它们为学校营造了特有的文化氛围,成为学生以及教工开阔视野、提高才智、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四是建筑格式也是校园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应该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本,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之人为出发点和根本点。具体地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素质,而且要具备完美的人格、成熟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塑造完美人格是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核心。大学校园文化应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为目的。从伦理学意义上说,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综合。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它的终极目标是德、智、体、美、劳为先的未来建设者的培养,丰富多彩的个体的教育和自由完美的人格塑造。
  校园文化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因此培养、发展主体完美的个性是校园文化追求的目的。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崇高的人生信仰、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文精神与坚实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方面,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不可代替。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通过社会实践等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其次,培养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通过各类社团组织和校园媒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激发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和清明刚健的意志。再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任何复杂的人和事中能以优秀师生的道德人格、道德风范为榜样,使师生们由己及人,叩问自身的道德人格。
  2.培养创新能力是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精髓。创新是人类永恒的生命活动,是人类本性和本质力量的最高表现,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恰恰是以促进人的生命化、文明化、现代化的教育为目的,是以促进人的创造个性和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从这一点上说,培养、发展创新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如果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那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则是建设和谐校园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和谐校园要保持自身一种特殊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的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以创新精神为关注重点的使命,应着力于三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提高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创新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长期文化实践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文化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载体和基石,如果没有文化的底基,塑造和培养创新精神犹如无源之水。二是激发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育绝非朝夕之事,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体察涵养之功,即培养学生敏感的感悟能力和体验能力。教育应使人借助于提取已有的文化知识,获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可贵的校园实践活动。活动创新是在往昔实践基础上合乎规律的超越,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可概括为三点:大型活动的精品化,开拓创新——在每一次活动中学校都注意弘扬主旋律,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常规活动制度化,常抓常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深义,某种意义上也适合校园生活,常规文化活动年年搞,如何以传统方式吸引学生创新就成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小型活动多样化,推陈出新——校园活动每年都有大主题,每月都有小主题也能创出新意,也能着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培养实践精神是和谐校园构建的真谛。校园文化存在着主客体关系,主体是教师、学生,客体是校园文化形态,而实践是主客体的中介和统一。校园文化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实践创造了文化的主体,是实践书写了校园文化的昨天和今天。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实践化的过程。青年大学生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生动的文化实体,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是最具竞争心理、挑战心态、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群体。在大学,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最现实的生命力昭示和最生动的价值性展现,就是大学生创设的校园文化实践的舞台,例如学生社团、艺术节、运动会等。在实践精神的感召下,校园文化洋溢着大学生创造的个性,其间既体现了大学生个性倾向的政治、思想、道德和需求、动机、目标,又体现了个性活动的能力及相应的知识,还有个性行为方式的特征、性格、气质。这种创造个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大学生生命主体形象的设计和诠释,又是其知识文化底蕴和潜能素质的外化和彰显。可见,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实践力量,校园文化才能获得从精神效应到物质效应最圆满的统一,和谐校园的构建才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启示。纵观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实践精神,能得出几点启示:一是重视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是对学生整体人格的塑造、知识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归根到底落实到有效活动的创新上,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务实作风、实践精神、探索精神而对实践能力的形成起着根本性的、基础性的作用。二是倡导务实精神。实践证明,把每件事落实到知行合一的个体实践活动中,必能提升个体的素质,个体的实践活动内容越丰富、领域越广泛、越接近社会发展制高点,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个人素质越能得到全面发展。三是立足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完美人格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实践。
  
  参考文献:
  [1]严玲红.以和谐教育思想为契机构建大学生和谐教育机制.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11).
  [2]杨晓燕.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3(12).
  [3]张文显.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浅谈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基础.中国高等教育,2005,12.
  [4]田建国.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校园建设.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计旭东.校园文化特色与景点建设.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2,11.
  编辑/张铁辉
其他文献
教育转化学困生是教师工作的难点之一,而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与矫正是学困生转化的基本前提。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学困生往往具有以下心理障碍:  1.自卑性心理障碍。学困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于压抑的环境中,他们感到在班级里总是不如别人,抬不起头,心理失去了平衡,心态消极,对事物缺乏兴趣和热情。  2.逆反性心理障碍。教师用权威压服等方法教育
期刊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学一体化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一体化安排的一种构想,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它具有开放式、立体化、多元化的特征,是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新型系统化教学策略方案。    一、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特征    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有5点不同 :一是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一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针对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新的变化和出现的偏差,在2005年9月的《小学语文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走一条求真务实的语文课改之路》的主导性文章,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纲领性观点。“倡简”,即简简单单教语文。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给人的感觉应当是:简简单单,清清爽爽,活活泼泼,扎扎实实。”我想,简单语文的理解应该是“简约高效”,即凝练的教学设计,精简的教学时间
期刊
学生不爱语文的根本原因是缺少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类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爱上语文,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讲课要“入境 ”    我所说的入境是指教师自身要进入语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并引导学生体味这种境界,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
期刊
笔者在青少年宫担任专职书法教学工作,并一直兼任多所学校的教师书法培训工作,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了点滴经验,愿与同行一起切磋,共同推动书法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书法培训的意义    教师书法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书写能力、美育能力,提升艺术理解力、鉴赏力,激发艺术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写字水平、普及书法知识的重要环节。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又是记录汉语的交际工具,因此
期刊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土地等自然资源潜力发挥有限的情况下,要促进黑龙江省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期,唯一可释放的潜力便是人的文化因素。农业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过去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教育结构不完善,发展滞后等诸很多问题。现对黑龙江省农职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谈几点对策:  1.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体制创新是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
期刊
一、帮助学困生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多数学困生感到自卑,表现为课堂上很少提出问题,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进取心,  自暴自弃。对此,我经常对他们讲: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被斥为“笨头笨脑”的孩子;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被老师斥为“不折不扣的大糊涂虫”;巴尔扎克、达尔文、牛顿等科学巨匠也曾被斥为“劣等生”,并向他们讲清了智力的发展过程,让他们认识到只要有信心努力学习,是完全可以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现象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人文教育在许多院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活
期刊
材料力学是机械、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教学改革上寻找出路。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制度3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材料力学涉及机械类专业、土木类专业等许多专业,而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各专业材料力学的教学大多采用刘鸿文或孙训芳主编的教材,也有个别学校采用自编教材,
期刊
“反思”一词原来是哲学上的专用词语,它是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思索,是思想的自我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是对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再思考、再整合的意识和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说,反思是教与学的推进剂。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教学反思的涵盖面比较广,诸如思想、行为、手段、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一切和教与学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