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h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理念、思想、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力求创新,尽可能多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以利于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一、正确处理好音乐欣赏和音乐知识之间的关系
  音乐知识和欣赏音乐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比如音乐教材中民歌的欣赏,如果欣赏以前学生对民歌的有关知识毫无知晓,那么欣赏起来就会觉得理解困难,还有可能会走更多的弯路。因此,在欣赏以前,我们可以通过教者简介或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等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理论上对民歌有一定的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通过了解音乐知识再分析歌曲,从而由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的认识,再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使学生从分析音乐形象中获得各种能力。在欣赏教学中应注重有关音乐表现手段方面的语汇和各种表情术语。如:旋律线、节奏、速度等。只有在熟记的基础上,才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感受力,才可能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欣赏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发挥想象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间,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到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就是在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情感的事由,而我们却直接触摸到了他的情感。因此,在欣赏教学中要注重情境创设,以情激情。“情动于中形于外而言于声”,那么,这就要求在欣赏作品前,教师这个“导演”在“导”上下功夫,让学生这个“演员”真正进入角色,感受作品情节结构,从而对作品及作者给予恰当的简介并运用启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音乐。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可以讲一讲贝多芬的不幸遭遇:26岁的贝多芬正准备在乐坛上大展宏图时,悲惨的命运之神再次叩响了他的大门——他的耳朵聋了!音乐家失去了听力,就好像画家失去了手臂,艺术家失去了眼睛。他再也不能弹琴了,永远听不到歌曲和掌声了。他痛苦极了,这时的他的恋人又离他而去。他的痛苦达到顶点,死,仿佛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他写好遗书,准备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了。然而,对艺术,对生活的执着,使贝多芬又猛然醒了过来,绝望是对人生挫折的屈服,不能够屈服。他决心向命运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他拿起创作之笔,把痛苦化作力量,把悲伤化作创作的源泉,把心灵深处与命运搏斗的《命运交响曲》奉献给了人类!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与介绍,使学生感到了那如泣如诉的旋律,那铿锵有力的节奏,无时不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与它同悲同忧。
  三、欣赏音乐重在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
  欣赏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学会聆听优美的音乐,才能感受音乐的美好,感受音乐的魅力。“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要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就会用歌声去表达,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就会有情感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体验才是一切音乐以及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音乐的耳朵,可以在聆听音乐中得到。”学会聆听音乐是发展音乐能力的第一步。要聆听具有鲜明情感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不至于因听不懂而生厌,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最初的音乐感受力也许很模糊,但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就会有所进步,对学生也不要急于求成。
  音乐的情感体验,必须与某种运动状态联系在一起,教学中许多让学生整堂课都呆坐着听音乐的“欣赏课”,不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情绪运动,而要学生去猜音乐的中心意思,这种课收效甚微。欣赏课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不能被动的听,可以引导学生动笔作画,想象情节、场面、天气、景物、写听后感等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自主运动,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以音响形式来引起人们的共鸣的。它对人的情感作用是无法比拟的,音乐文化连绵延续了几千年,其遗产之丰富,传播之广泛,流传之久远,正是后人在传唱、记录、演唱、欣赏中完成的,音乐欣赏是对音乐作品分析、理解、完味、体验、提炼的过程,也是音乐教学中比较难于讲授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者探索新思路。
其他文献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掌握一个适当的度,也就是要使用得恰到好处。”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媒体课件已经比较广泛应用于音乐课堂,而且,教师对其依赖性也比较大。在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多媒体教学增加许多直观的图像和音乐,增强视听感觉,对实际教学起到一定的的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
期刊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现在在新课标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放在重要位置。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学生如果对体育产生兴趣,在学习和锻炼中就能够尽可能克服遇到的困难,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产生愉快
期刊
美术课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今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必须消除那些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的抑制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当从“知识传授型”转化为“思维训练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从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和空间思考问题,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正确、清楚地传授知识,
期刊
初中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 力,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教师的多方面才艺,引导兴趣  音乐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才艺,对学生才有吸引力,学生才会信服、佩服。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继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歌词,要超过语文老师的水平。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内的歌曲唱得规范,而且要把戏
期刊
现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样的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那么,作为艺术课到底怎样上?作为老师的我们又应该教些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带领孩子走进美术课堂?面对这些问题,运用何种方式引领孩子走进美术课堂又变得极为重要了。  一、 与学生的交往要充满活力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每当走进教室时总是神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传统学科的学习,它需要学生做到多学科知识交叉,课内课外联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势必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同学之间存在能力差异,有的研究能力强,有的社交能力强,有的写作能力强等。只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做到恰当的职责分工,才能使每个同学都发挥各自的特长,取得小组研究的成果。  我们在《中国年》的研究和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期刊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树立主导和主体统一的教学观  有效教学必然带来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新教学观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  在教学观上,新课程中改变了过去教师向学生单方向传授和
期刊
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与研究,探讨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改革,得到如下体会。  一、新课改重要理念在高考中的反映  1重视数学本质  引导学生用定义解题,回归教材,数学相关定义以教材为准。  2突出几何直观  数形结合解题。题目已给出图形的要充分利用图形,题目未给图形需要自己画图的,迅速正确画图;抽象问题若能具体化,可画图帮助思考。  3避免过于繁杂的计算  “多考点想,少考点算”,基
期刊
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长大,我发现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没有逐渐加深,反而越来越不感兴趣。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这一问题必须要解决好。如果学生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你的正常教学会很难进行下去,学生也会更加厌学,这样恶性循环,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教学任务。其次,好的审美素养是一个人应有的良好品德,美术教育更应从孩子抓起。孩子对美术课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好好反思自已的课堂教学和自身的问题所在。如何才能让学
期刊
活动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由于地处两省交界,农民出国务工现象比较严重。近几年来,随着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家长心疼孩子,养成了孩子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肆无忌惮的浪费着父母的心血钱,却从不会心怀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现象,决定开展此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合理的使用零用钱。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