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基于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更没与教学大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涉及选歌、备课、运用三方面内容。歌曲的选材是否恰当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一旦选好了歌,就要备课了,充分和切实可行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歌曲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歌曲介绍、歌曲聆听和后续活动。这样才使歌曲能充分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教学过程更趋自然,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英语教学;歌曲;选歌;备课;运用
歌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来娱乐和消遣,在英语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近年来,很多英语教师开始认识到歌曲对英语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用歌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她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教学过程更趋自然,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怎样使歌曲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呢?我认为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选歌;二、备课;三、运用。
一、选歌。
歌曲的选材是否恰当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歌曲的来源基本依赖学生和老师两方面的收集。相比之下,学生挑选的歌曲更为理想,因为他们会选那些自己崇拜的歌手演唱或者自己喜欢的乐队演奏的歌曲。这样的歌他们爱听爱唱,学习的积极性就高。
缺点首先是歌词常被音乐淹没。假如教师都无法听清歌词,学生又怎么能听懂?其次是歌词的内容。有些流行歌曲的确不错,但是,也有一些流行歌曲只不过是把为数不多的几个单词串在一起不断加以重复。如果你想围绕歌曲上一堂课,这就成了大问题。最后就是词汇量。包含大量生词或过时俚语的歌曲不能选用,因为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歌曲所作的努力和其产生的结果或许得不偿失。因此,既要鼓励学生尽量多收集他们喜爱的歌,又要事先让他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适合教学;即使被采纳,备课也需要一定时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望。
关于歌曲种类,英语教学中最好采用传统歌曲,其优点是:(1)歌曲不会很快过时;(2)歌曲包含英国丰富的诗歌传统。传统歌曲适合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
二、备课。
歌曲一旦选定,教师即可着手备课。充分和切实可行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既要设计构思合理的活动内容,又要兼顾具体的教学目的。围绕歌曲展开的各项活动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课程大纲和教学总目标融为一体。
歌曲的力量来自语言的节奏。在与语句重音和弱读等有关的语音联系中,歌曲可用作理想的教學工具。
英语学生不应强求听懂句中的每个单词,但必须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读词或重读音节上,并应用语言知识和上下文等来填补空缺,从而理解大意。
因此,设计程度适中的语音填空练习是教师备课的考虑之一。除了用于语音项目,歌曲的填空形式还可以涉及词汇、语法和综合理解等方面。
假如歌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轶事,可以设计以内容为前提的填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听歌曲前先做一遍。填入的内容不必只限于单词;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歌曲的备课还包括:准备有关的图片、词汇和短文、思考题的类型、演小品的情景和课后作业等。
三、运用。
歌曲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歌曲介绍、歌曲聆听和后续活动。
1、歌曲介绍。
①利用歌名介绍歌曲的主题,鼓励学生对歌曲可能包含的内容展开讨论。讨论可分小组,也可以全班在一起进行。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思想的讨论,许多难以理解的词汇预先得到消化。
②利用图画或照片介绍歌曲主题。
③直接采用词汇介绍歌曲的主题。
2、歌曲聆听。歌曲的聆听实际上是一个正确理解歌词大意和学唱的过程。与此同时,可供学生做的联系活动有一下几种:
①填空练习。涉及的范围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歌词内容等方面。可以根据歌词内容集中训练单一项目,也可以以综合形式出现。对聆听前做过的练习以核对为主,对有一定难度的填空可同步进行。
②听写歌词。这种作业对学生要求较高,不仅歌词的语言通常偏难,而且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最好要求学生合作进行。比如,每个小组负责歌曲的一段,听完后通过讨论把歌词拼凑起来。
③做是非题。把是非题抄在黑板上,放完歌曲后即可让学生根据理解来判断对与错。
④回答问题。对故事情节生动,完整的歌曲,可以采用边提问边放录音的办法,逐行逐段进行。猜对猜错无关紧要,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发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⑤培养想象力。听完歌曲,即可要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顺着歌词的思路,运用想象力方能完成。
3、后续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歌曲的运用通常只包括听歌和回答,最终以跟唱结束。其实应该把“娱乐”插曲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采用以下几种后续活动。
①阅读。许多歌曲所涉及的主题都能找到有关的阅读材料。因此,学唱了歌曲就能自然过渡到对其乐队或歌手的背景资料的阅读。而且,许多教材都以题目划分单元,这就便于插入有关歌曲,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②写作。不少歌曲的内容适合学生紧接着做某种书面练习。
③扮演角色(演小品)。有些歌曲的内容可用作演小品的题材。
④讨论。有些歌曲的主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讨论。
歌曲既可用来练习英语中的语法和词汇,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对听、说、读、写等技能进行综合练习,以提高英语水平,并且为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教学;歌曲;选歌;备课;运用
歌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来娱乐和消遣,在英语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近年来,很多英语教师开始认识到歌曲对英语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用歌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她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教学过程更趋自然,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怎样使歌曲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呢?我认为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选歌;二、备课;三、运用。
一、选歌。
歌曲的选材是否恰当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歌曲的来源基本依赖学生和老师两方面的收集。相比之下,学生挑选的歌曲更为理想,因为他们会选那些自己崇拜的歌手演唱或者自己喜欢的乐队演奏的歌曲。这样的歌他们爱听爱唱,学习的积极性就高。
缺点首先是歌词常被音乐淹没。假如教师都无法听清歌词,学生又怎么能听懂?其次是歌词的内容。有些流行歌曲的确不错,但是,也有一些流行歌曲只不过是把为数不多的几个单词串在一起不断加以重复。如果你想围绕歌曲上一堂课,这就成了大问题。最后就是词汇量。包含大量生词或过时俚语的歌曲不能选用,因为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歌曲所作的努力和其产生的结果或许得不偿失。因此,既要鼓励学生尽量多收集他们喜爱的歌,又要事先让他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适合教学;即使被采纳,备课也需要一定时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望。
关于歌曲种类,英语教学中最好采用传统歌曲,其优点是:(1)歌曲不会很快过时;(2)歌曲包含英国丰富的诗歌传统。传统歌曲适合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
二、备课。
歌曲一旦选定,教师即可着手备课。充分和切实可行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既要设计构思合理的活动内容,又要兼顾具体的教学目的。围绕歌曲展开的各项活动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课程大纲和教学总目标融为一体。
歌曲的力量来自语言的节奏。在与语句重音和弱读等有关的语音联系中,歌曲可用作理想的教學工具。
英语学生不应强求听懂句中的每个单词,但必须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读词或重读音节上,并应用语言知识和上下文等来填补空缺,从而理解大意。
因此,设计程度适中的语音填空练习是教师备课的考虑之一。除了用于语音项目,歌曲的填空形式还可以涉及词汇、语法和综合理解等方面。
假如歌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轶事,可以设计以内容为前提的填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听歌曲前先做一遍。填入的内容不必只限于单词;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歌曲的备课还包括:准备有关的图片、词汇和短文、思考题的类型、演小品的情景和课后作业等。
三、运用。
歌曲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歌曲介绍、歌曲聆听和后续活动。
1、歌曲介绍。
①利用歌名介绍歌曲的主题,鼓励学生对歌曲可能包含的内容展开讨论。讨论可分小组,也可以全班在一起进行。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思想的讨论,许多难以理解的词汇预先得到消化。
②利用图画或照片介绍歌曲主题。
③直接采用词汇介绍歌曲的主题。
2、歌曲聆听。歌曲的聆听实际上是一个正确理解歌词大意和学唱的过程。与此同时,可供学生做的联系活动有一下几种:
①填空练习。涉及的范围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歌词内容等方面。可以根据歌词内容集中训练单一项目,也可以以综合形式出现。对聆听前做过的练习以核对为主,对有一定难度的填空可同步进行。
②听写歌词。这种作业对学生要求较高,不仅歌词的语言通常偏难,而且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最好要求学生合作进行。比如,每个小组负责歌曲的一段,听完后通过讨论把歌词拼凑起来。
③做是非题。把是非题抄在黑板上,放完歌曲后即可让学生根据理解来判断对与错。
④回答问题。对故事情节生动,完整的歌曲,可以采用边提问边放录音的办法,逐行逐段进行。猜对猜错无关紧要,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发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⑤培养想象力。听完歌曲,即可要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顺着歌词的思路,运用想象力方能完成。
3、后续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歌曲的运用通常只包括听歌和回答,最终以跟唱结束。其实应该把“娱乐”插曲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采用以下几种后续活动。
①阅读。许多歌曲所涉及的主题都能找到有关的阅读材料。因此,学唱了歌曲就能自然过渡到对其乐队或歌手的背景资料的阅读。而且,许多教材都以题目划分单元,这就便于插入有关歌曲,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②写作。不少歌曲的内容适合学生紧接着做某种书面练习。
③扮演角色(演小品)。有些歌曲的内容可用作演小品的题材。
④讨论。有些歌曲的主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讨论。
歌曲既可用来练习英语中的语法和词汇,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对听、说、读、写等技能进行综合练习,以提高英语水平,并且为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995年03期
[2]《现代英语教师》199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