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eonk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学历史教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荣辱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本文试图中学历史教育来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历史教育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人格的养成。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新课标对历史学科的功能作出了如下要求:将历史知识作为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经验支持,把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定位在学生未来的需求上。”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包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关注社会和参与社会的热情、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社会责任感、乐观向上、珍惜生命等)。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荣辱观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历史教育的现实性,又决定了当今的历史教育必须为培养符合现行社会的合格公民,担当起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任务。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生动、故事性强。几乎每一堂课的历史内容都不仅仅是历史基本知识,而且还是荣辱观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素材。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精力充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便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荣辱观教育。例如通过抗日战争史的教学能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这场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他们对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发展成果取得的背景和过程,让他们知道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使同学们认识到成就的取得都必须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反复实践;学习朝代兴亡史,让学生对比总结“贞观之治”时唐太宗的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和他晚年由于骄傲自满而导致的“政局大不如前”,从中认识到以史为镜以及谦虚谨慎、勤俭节约与民、与国、与己的重要作用等等。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历史教材总结了无数大至国兴衰,小至个人成败的经验教训,蕴含着许多可挖掘的荣辱观教育元素。例如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爱民之情;劳动模范的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人格;居里夫人废寝忘食,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斗几十年矢志不渝的坚强品格等等。这一切,均可以从多方面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事业心、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和性格等等。历史教学只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存的荣辱观教育元素,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感知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他们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感知怎样的人格是健全、高尚的人格;使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能塑造心灵,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一层亮丽的底色。
  历史信奉事实胜雄辩。所在历史教学中的荣辱观渗透是寓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渗透,是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教师还需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材料,然后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认真分析得出历史结论,进而以此对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渗透教育。只有这样,荣辱观的渗透教育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征服力。
  历史教学以事实服人是必要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思想比情感内容要深刻,然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要广阔。任何教育应当首先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之后,才有可能在思想上认同。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材料中的隐性教育素材,通过对学生绘声绘色的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和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言行,这是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的一条有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历史课更高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必须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具有现实意义。如作为当今社会腐败现象之一的贪污受贿,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在讨论到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注意与现实社会问题联系、与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类似不良现象相联系,同时要特别注重从正面引导学生,使他们明辨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准确地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这一长的过程中,各民族、各时期都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观、生观、价值观。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格教育,要有现代性,否则就没有生命。历史教育的生命若没有荣辱观这一灵魂的滋润就不易焕发,也没有力量。增进与国民教育相通的荣辱观教育,依赖于对国土、人民和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和优良道德传统的伟大民族,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分析,全面把握,继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要遵循渐进渗透的原则
  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历史内容、某一节课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着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有,这种点点滴滴不间断积累的过程,就构成了荣辱观教育渗透的渐进性。渐进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滴水穿石、锲而不舍必然会成功。“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严而言的教育艺术,它追求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所谓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主要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但又不露痕迹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渗透教育要注意从小处入手、真切自然,切忌盲目拔高、空洞说教、生搬硬套。
  3.注重荣辱观教育的效果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着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充分发挥中学历史课教书育人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在百大百年校庆时说过:“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时,更应当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做一个爱党爱国的人,一个治学严谨、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的人,一个诚实正直、好合作共处的人,一个戒奢尚俭、律己严格的人。一句话,教师应当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其他文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办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一、盘活文化发展之路,着力培育农村文化发展优势  1.发扬传统文化。对富有民族文化
期刊
摘 要: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比喻形象,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跨越这些障碍,实现翻译上的对等,尤为困难。本文拟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提出以下几种翻译方法:异化法、归化法、异化兼归化法、对等翻译法、还原法。以期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关键词:谚语;异化;归化;对等;还原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
期刊
纪念馆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讲解员是它的形象和标志,因此,讲解员的解说,直接影响到参观效果。那么,讲解员如何运用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语言艺术,把静止的版面和不可变更的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让观众从入耳到入脑、入心,从而架起讲解员与游客之间的桥梁以达到最佳目的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讲解艺术,提高讲解水平,从而增强讲解效果。  一、了解游客心理区别对待因人施讲
期刊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笔者认为,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文化的力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民族精神塑造企业精神,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  一、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辨证关系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思想政治工
期刊
一、课标解读  本章是在学习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和农业是姐妹篇。工业和农业都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工农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不同地域之间人类联系的发展。但是与农业相比,工业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不大,这使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灵活得多,也复杂得多,工业地域的形成在
期刊
教师的教学目标决定所采取的教学法及相应的教学形式。本文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思想在课堂中的应用方法、原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所谓好老师,大而话之,就是能教好书育好人的老师。教书和育人是同一过程的辨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好书的同时,塑造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智力和品行的发展。  这样,以什么样的思想或计划去上课,到底要把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起码的专业知识
期刊
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总结多年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实践和经验,着重探索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在新的教改要求下《纲要》课多媒体教学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教学;有效途径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知精神,从2006级大学生开始实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学困生健康心理,分析概括了以下体会:一、有崇高理想,心理才健康,二、发挥一擅长,心理能增强,三、良好的交往,心理变正常,四、成功有希望,心理有保障,五、教师做榜样,心理多培养。  关键词:崇高理想;自力更生;归属感;自豪感;安全感; 热爱与关怀;积极交往;个性自我评价;自我设计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无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都有密切的关系。但学校在学生心理的发展中却
期刊
摘 要:论文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指出创建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重点对创建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基本对策。  关键词: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型院校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人才培养是教学型院校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之一。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而是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的改革,高校应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来寻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期刊
摘 要:多媒体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近年来,探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本文就从事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收获与困惑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本身是较为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感到陌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疏通。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