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语文教学的基石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ang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什么?王尚文先生这样精辟地概括:“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和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体把握的能力。” 因此,可以说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长期以来偏重知识的传授,轻视乃至根本忽视语感,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能。《新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语感,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了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学生语感培养的规律,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无论是语文学习,还是语言运用,都属于语感的内容,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这些规律都隐藏在语言现象的背后,蕴涵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并且许多是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性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才来得真切和有效。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下列途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训练诵读,感受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对于时文美文,学生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十分推崇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可以培养语感,是内隐学习的机制在起作用。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体会到了难以言传的文章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二、强调读写结合
  古人倡导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的路多,经历就丰富,就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读的书多,就会从书中学思想,学观点,学文法、学语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是“厚积”,作文就是“薄发”。有了平时广博读书的习惯,作文时恰当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阅读一些名家的文章,常常感到有似曾相识之感。总之,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运用,带着写的目的去读,比纯粹阅读效果会更好。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前,有计划地提供一些文章让学生阅读、揣摩,使这些文章或从内容上、或从形式上、或从语言文字上、或从表现手法上给学生以熏陶和启迪。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而且还强化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三、训练语感分析能力
  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揣摩比较文章的重点词语,培养比较分析能力;体会文章的用词之精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其通常的做法有加、减、调、换、改、读,通过对一处或几处语言点进行增加、删减、调整、替换、改动、品读等方面的训练,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可以穿插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中,也可以安排专门的语感训练课。
  四、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求学生读到文字,就要想它们表现的是什么事物;接触到客观事物,就要思考这些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准确表达,真正做到将阅读与写作、写作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其他文献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花儿等春天的到来,农民等秋天的收获。“塞翁失马”教人耐着性子去等,“沧海桑田”教人无穷无尽地等。历史文化教人受益最深的便是一个“等”字,然而,“等”最怕的是起坐彷徨,一事无成。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或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
期刊
现代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教”发展到“重学”。因此,如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语文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纵观世界语文教育历史,主体性参与教学,一直以来便是先贤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早在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为,理想的教育并非教师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因材施教”与“
期刊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文教学以阅读鉴赏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常从整体感知切入,再到品味鉴赏,然后研讨探究。由此可见,从教学设计看,整体感知应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它和鉴赏、探讨等步骤在教学流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阶段,而后面的几个阶段是整体感知的强化、细化和深化。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或以“教师全盘教”、或以“学生自由学” 的角色设计,漠视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切入。  误区一:整体感知如同一顿快餐  在新授课的
期刊
作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文体的作文,首要的就是认真审题。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之前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就叫审题。命题作文要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给材料作文要全面理解材料,完全消化材料。审题稍有编差,便全盘皆输。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考试时即使时间不够,宁可字数达不到要求,长文短写,让他扣分,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地审题。  新材料作文提炼
期刊
理趣诗,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的诗。那么,何为理趣?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理趣”一语,来源于佛典。较早拈出“理趣”一词论诗的似乎是南宋理学家包恢,他在《敝帚稿略》卷二《答鲁子华论诗》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他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葛晓音先生认为:“蕴涵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
期刊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是创新原则,这一模式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设置的。而“疑”和“探”两个关键词中,“疑”超出传统的课堂形式,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结合语文学习的目标,怎么引导学生问对方向,让学生问出广度,问出深度,问出水平,无疑是上好三疑三探课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解放思想
期刊
阅读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对此,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一、重视阅读教学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期刊
对《劝学》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内容的分析,众评家基本一致,即两段都在说“为什么”即学习的重要性。当然,有些评家认为第一自然段是说“学习的意义”,第二自然段是说“学习的作用”。但“意义”和“作用”的分界一直比较模糊,想把这一点对高中生说清楚更是不易,也无太多必要。那么,荀子是在反复说理吗?用这样大的篇幅和如此多的比喻论证,只在同一层次展开,似乎没这必要。  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第一自然段用“青与
期刊
今年担任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开学后不久,便发现这批学生写作能力特别差。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不是翻开作文书东抄一句、西摘一段,拼凑起一篇应付了事,就是胡编乱造,文不对题。更有甚者,干脆就一直不动笔,几次催促也不交作文。逼急了,就说不会写,一切惩罚随你便,一副顽抗到底的神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中展开调查,通过和他们谈心,了解到他们对写作有抵触情绪的原因。原来,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很多老师忽视作文课的教学,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有很多的快乐,成为串串记忆的明珠。这是接近十年的工作生涯中的点滴幸福,现记录一次与学生同题写作的乐趣。  一直比较青睐晚自习时段的写作教学,在进行完方法点拨和完成师生智慧的碰撞后,布置给学生写作任务,学生便可以在接下来的50分钟里进行写作练习了。这样学生便有了一种紧迫感,临场发挥的优势便会发挥出来了。  这次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