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金话筒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un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主要通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来交流思想,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而通过“说”和“写”来交流思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但它们有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想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灵自由。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热爱他们,在课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只要他们想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说法,允许他们说不好再说,说的内容可长可短。教师对他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都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课题是《金蝉脱壳》,教师刚开始并没有直接导入课题,而是娓娓而谈一个昆虫学家的成长历程,由这位科学家对昆虫的热爱表露了自己也想去了解一种昆虫,而这种昆虫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学生这时已按捺不住好奇心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昆虫。教师出示早就准备好的蝉壳,遗憾地说:“很可惜只找到它们的壳,可你们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昆虫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跃跃欲试,纷纷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 、通过朗读积累语言,让学生有话说
  口语交流的随机性特征决定了参与交流的对象必须有良好的说话习惯、丰富的语言积淀等,用来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要“招之即来”,而这一切与大量阅读积累分不开。朗读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朗读是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它既能使学生积累交际规范的语言,又能让学生体验到规范语言的价值,进而建立起学习语言的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教师可凭借教材优势,指定一些音韵和谐的精美范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不仅有利于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交际的情感,有利于规范语言、培养语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而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积累多了,感受多了,学生就能活化语言,就能逐步地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了。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已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 、重视课堂说话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说
  课堂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节课都要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用武之地,语文课尤其如此。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活动也凭借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活动又必须通过学生的语言交流来进行。尤其在语文课中,由课题入手,到课文大意的领悟,每一个细节经过教师的精心点拨都可成为学生说话训练的题材。所以教师对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大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军神》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沃克是在什么情况下称刘伯承为‘军神’的?”生回答:“在喊到‘一共72刀’的情况之下。”我接着问:“沃克喊时脸上会露出怎样的神情?”生猜测:“满脸惊奇。”我接着问:“哪个词告诉我们这一点?”生答:“不由自主。”我又问:“说明了什么?”生说:“惊奇到极点。”我再问:“刘伯承手术前没有用麻药,手术时抓破了新床单,不也令人惊奇吗?为什么那时沃克没有失声喊,而到回答72刀之后才喊?”学生积极讨论,纷纷举手发言:“不用麻药,一声不吭,是不简单,但其他人也能做到。”我说:“谁来举例具体说一说。”学生一个个争着说:“我以前手臂上生了个疮,开刀做手术的时候抓着爸妈的手一直发抖,想都不敢想,哪敢去数?而刘伯承一刀,两刀……七十二刀,该要多长时间。沃克担心他会‘晕过去’,而他却数得清清楚楚,一刀不差,这需要多坚强的意志呀。”“刘伯承爷爷的意志像铁一样硬,像钢一样强,难怪沃克大夫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沃克说‘了不起’,因为这样异乎寻常的、神奇杰出的军人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由于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更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数学生很高兴很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更能自由地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除了围绕课堂展开口语交际教学外,还要合理利用语文教材,加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如自我介绍、讲故事、读书交流会、演讲、小小讨论会等专题训练。通过这些专题训练,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能让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学生用流利准确的语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口语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互说互评,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激发想说的愿望,培养个性,发扬创新精神。针对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还可以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从体验中说。如开学初,让学生谈一谈暑期最愉快的事。漫长的暑假,学生肯定有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最强烈的经历,学生谈起来总有说不完的话,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还可以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模拟表演,如表演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等,让学生在玩中学说,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在说中体会应注意的语言与语境的关系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与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
  语言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教师不光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素质和修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利用各种与人打交道的机会,主动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做一个落落大方、说话得体、能说会道的小学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  曹伯高,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省兴化中学校长。2007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9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泰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  曹伯高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25年,多年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摸索出“定大
期刊
读了薛法根校长的这本书,随即给薛校长发去一条短信——“这是我所见教育界谈智慧教育的文章著作中,对智慧理解最清晰,个人表述风格最明显,教育应用指导性最强,分寸感、边界意识把握得好且自成体系的一本书。”自问并非溢美之词。  多次听人感慨说,近几年教育界许多学者名流学问日见精深,文章及报告动辄便是“哲学思考”“文化视野”“生命意识”“宗教情怀”等等不一而足。作为一种学术现象,似乎不能简单地以故弄玄虚或故
期刊
许多一线教师都曾进行过“新课程”理论培训,都接触了新的教学理论知识。然而教学中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环节来看,依然没有多少变化。培训前大多数语文教师把课文目标完全列出,目标涉及许多方面:课文中心、课文结构、重点字词、手法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培训后还是如此,因为这些就是考试检测的内容。教学理论上认为目标体系对评价体系有指导作用,而实际教学是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师的实际行为与理
期刊
近日,细细拜读了李建成校长的教学主张“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顿觉醍醐灌顶。她像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迈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她如一轮暖阳,给语文教学的春天增添勃勃生机;她也为我打开了作文教学的另一扇门: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欲写的冲动中成长   人生命成长的动力源于自己的生命体,但也需要外在“呼唤”。学生作文是个体通过写作“让生命和语文成长”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便应
期刊
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审美主体超越功利目的,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想象,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
期刊
我喜欢风。  风自由而空灵,我们可以和它撞个满怀,却不能叫停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挽留它潇洒的背影。  风在江南,吹绿两岸,让你遭遇吐青的杨柳;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也曾翻阅你满额的青发的,就是那像歌又像笛的风。  我突然觉得:他,就像风一样。  想起他,这样的画面便在脑海中出现:着一袭风衣,走在簌簌的风里,风鼓起风衣的大翻领,吹起
期刊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致力于儿童语文思维的发展,把学生教聪明。在一次练习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苏教版第8册《练习7》有一个训练学生“炼字”功夫的题目,是这样的——  在括号中填入一个字:  风拂千条柳,雨(  )万朵花。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唐装、旗袍,一看就知道中国韵味;丝绸、陶瓷,一品就知道中国特色;京剧、昆曲,一听就知道中国戏曲;舞狮、龙灯,一瞧就知道中国品位。越具有民族特色,越属于全世界。著名特级教师阅读教学吹起的浓郁中国风,增强了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
期刊
在我看来,有些人注定是为教育而存在的。他们坚韧地行走在这条鲜花与荆棘交织、理想与现实纠结的道路上,且行且吟,无怨无悔。  作为杨金林先生的同事,我以为他天生就是为基础教育研究而跋涉探索的远行者,勇于将每一片未知的土地置放于脚下是他生命的天然使命和存在方式。否则,奔走于我心中的疑窦就无法找到合适的注解。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
期刊
汉字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重领悟、重意会的审美习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在各种审美领域都有所体现,如中国画法“移形似而尚骨气”,“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艺术中的这种以意统形,以神摄形,略于形式的美学追求迁移到汉语的句段结构上,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重领悟、重意会,不重形式已经成为了汉语的特点。这种由汉语言特点带来的学科思维方式在无形之中也影响着很多语文学科教师看待“语文”的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