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之于外,受之于内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30595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审美主体超越功利目的,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想象,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感之于外,受之于内”,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融情于读
  近几年,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随意斥之为“复旧”,弃之若敝屣。在许多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讲得多,题型练得多,答案背得多,学生的朗读、思考、品味、感悟越来越少。
  读是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意象、诗的意境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悲哀的情调。诵读可以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读者的情感之中。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二、置身意境
  
  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诗意、品味意境的活动中。不要简单地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要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使学生随着诗情置身意境。
  置身意境的方法主要有:
  1.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美读作品,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在学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2. 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突现生动活泼的画面和气氛。像月亮、鹧鸪、鸿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观的象,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用多媒体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画面。
  3. 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们读诗时,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三、展示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讲古诗词时,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笔画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去品味意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景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意象合理地组合后画出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这些象有机组合,并且以意赋予象,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形象的画面,学生更容易深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中国诗坛上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绝妙结合的诗人很多,如王维的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下来,然后再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学生通过画,仿佛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会有进一步的领会。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审美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造意境
  教学古典诗词,比较流行“翻译”“改写”等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内容,这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做法,大多是把古典诗词变成了大白话,其原有的节奏、韵味、意境全失。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尝试“以诗译诗”的做法,不仅克服了以上缺点,部分地保持了诗词的“原味”,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以诗译诗,有两个层次:一是保持原诗的句子数量和基本结构,只作部分的扩充,押与原诗大致相同的韵。初学译诗时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只忠实于原诗的构思和基本内容,在句子数量、结构、押韵等方面根据需要可以有较大变动,不拘一格。如《诗经·蒹葭》的第一节,可译为“七言诗”: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可以“扩充”为长四节的“现代诗”,一咏三叹,妙不可言:
  杨花飘落的暮春时节, 我听见了杜鹃的哭泣,
  可是我冰清玉洁的朋友啊, 你在哪里?
  你是否已离开那京城, 在凄风苦雨里,
  怀抱无限的忧伤, 远涉五溪?
  请你,也把我的心带走吧! 如果不能,就交给明月,
  让它相伴着我, 也永远相伴着你。
  让明月相伴你到遥远的夜郎,再给我捎带来你平安的消息。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这种方法,唤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在领会诗的内容和意境的同时,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徜徉于古诗涵泳的意境中,能缔造出一个教学互动的精彩世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这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季节,我们随南通教育代表团支教来到了四川广汉这座新型的、有着特殊意义的学校。姜树华老师执教的《窃读记》,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构建“学”的课堂,行走于“言”“意”之中。由重教师的教,讲究精致、精美,行云流水,严谨有序,到重视学生的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倡导学生的自学、自悟、自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借助活动单,迈开“让
期刊
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上,崔峦会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如何根治阅读教学这一根深蒂固的弊病?特级教师姜树华用自己的研究行动
期刊
《鞋匠的儿子》这堂课是姜树华老师在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研讨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我以为,这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成功运用的一个典型课例。“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学生依据“活动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小组合作,碰撞思维;然后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取舍、选择、甄别、评价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生成建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启发、唤醒、纠偏、提升,
期刊
近年来,中考语文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大。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决定中考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2010年开始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以课外文言文取代了课内文言文的考查。笔者依据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和题型,结合所教班级的学情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初步总结了中考课外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攻略,即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速读解
期刊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的获取既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反思、质疑,甚至批判。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探寻。笔者试图通过对几个教学事件的商榷与反思,重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以期抛砖引玉。  事件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  最近听了苏教版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到了课堂结束,教师问学生:“上了这堂课,你知道了
期刊
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命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小学语文肩负着提升儿童文化品位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认为,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充盈着智慧的,是具有灵性、富有诗意、色彩斑斓的。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浸染学生,提升
期刊
【人物名片】  曹伯高,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省兴化中学校长。2007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9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泰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  曹伯高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25年,多年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摸索出“定大
期刊
读了薛法根校长的这本书,随即给薛校长发去一条短信——“这是我所见教育界谈智慧教育的文章著作中,对智慧理解最清晰,个人表述风格最明显,教育应用指导性最强,分寸感、边界意识把握得好且自成体系的一本书。”自问并非溢美之词。  多次听人感慨说,近几年教育界许多学者名流学问日见精深,文章及报告动辄便是“哲学思考”“文化视野”“生命意识”“宗教情怀”等等不一而足。作为一种学术现象,似乎不能简单地以故弄玄虚或故
期刊
许多一线教师都曾进行过“新课程”理论培训,都接触了新的教学理论知识。然而教学中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环节来看,依然没有多少变化。培训前大多数语文教师把课文目标完全列出,目标涉及许多方面:课文中心、课文结构、重点字词、手法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培训后还是如此,因为这些就是考试检测的内容。教学理论上认为目标体系对评价体系有指导作用,而实际教学是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师的实际行为与理
期刊
近日,细细拜读了李建成校长的教学主张“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顿觉醍醐灌顶。她像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迈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她如一轮暖阳,给语文教学的春天增添勃勃生机;她也为我打开了作文教学的另一扇门: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欲写的冲动中成长   人生命成长的动力源于自己的生命体,但也需要外在“呼唤”。学生作文是个体通过写作“让生命和语文成长”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便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