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kcyk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有些人注定是为教育而存在的。他们坚韧地行走在这条鲜花与荆棘交织、理想与现实纠结的道路上,且行且吟,无怨无悔。
  作为杨金林先生的同事,我以为他天生就是为基础教育研究而跋涉探索的远行者,勇于将每一片未知的土地置放于脚下是他生命的天然使命和存在方式。否则,奔走于我心中的疑窦就无法找到合适的注解。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展现的场景也曾出现在金林先生的人生旅途中。
  20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金林先生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南京师范大学向脱产进修的他伸出了橄榄枝,邀他留校任教。从江北小城到繁华都市,从小学教员到大学教师,这种生命质态的飞跃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而无法抗拒的,况乎在这愈发现实的时代?孰料金林先生却返身乡梓,继续行走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现场。
  好奇如我者无法穿越时空去探寻他先前的心路历程,但这20年间金林先生取得的成就却赫然在目。他在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和学校管理等领域有多项建树,他所提出的“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知情行协调教育”等理论影响深远,先后主编并出版教育论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
  “士不可以不弘毅。”面对诸多挑战,金林先生表现出高度的教育自觉与担当,以及一往无前的刚毅和智慧。这些闪烁着儒家精神的品质,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校长和“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谙熟金林先生学术思想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判断:他的理论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创生,是基于批判之上的创建,是鉴于反观自照的创新。由于长年在一线栉风沐雨,摸爬滚打,他的理论与实践血脉相连,内息贯通,却又超乎其上,卓尔不群,兼具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金林先生的思想丰富且深邃,有两大理论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为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观。他在国内首次提出: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必须以学生的身心激活为条件,语文课要让学生保持一颗灵动的心;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必须以广阔而充实的心理空间为资源……这一思想得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肯定,于先生评价他 “提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语文教育理念,一个揭示了语文能力和语文学科本质的科学理念”,“这是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对改革现行语文教学弊端,为我们探索新世纪语文教改路径,提供了有力的理念支撑”。
  一为言语实践观。这一实践观的形成是他对自己建构的“知情行协调教育”理论的反思与超越。他认为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改善生命质态的活动。语文教学要以言语实践为根本路径。言语实践不应是对语言文字简单机械的操练,而是指学生以语言为载体或工具,以影响或改变他人为目的,有强烈的动机和需要,有明确的言说对象,有特定的话语情境的实践活动。以我之拙见,这一思想是对唯知主义的挞伐与宣战,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厘清与开拓,为语文教育呈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美前景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能与金林先生共事无疑是幸运的。大凡学术精深者难免曲高和寡,遗世独立。金林先生却以其温厚谦和让人如沐春风,欣然随行。诸多青年才俊亲之信之,自不待言,纵使粗鄙如我者亦蒙不弃,受益良多。
  今年春,我参加了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赛前每逢磨课,金林先生必拨冗亲临,往往在谈笑间指点迷津,于信手处拨云见日,使我茅塞顿开,信心满怀。
  其间有一插曲。某日清晨,我刚到学校,便见金林先生急急赶来,讲述他昨夜萌生的修改此课的新想法。他神情激动,满面春风,闻者无不欢欣鼓舞,作拈花笑。无意间看到他纵横双目的血丝,我心中不禁春潮涌动。
  这节口语交际课《小小辩论会》后来获得省“杏坛杯”展评活动一等奖,并先后赴苏州、宿迁等地展示,受到了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严华银、著名特级教师魏星等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对师生互辩环节青睐有加,以“精彩纷呈”“风生水起”赞之。
  这一环节中教者创设了一个情境:大壮想摘校园里的花,别人劝阻,他还振振有词:“我爱花,所以我摘花。”如果你在现场,该怎样辩驳大壮呢?接下来,教者以大壮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了辩论。由于要竭力阻止大壮摘花的行为,学生有了明确的内在需求和表达目标,身心在瞬间得到激活,精神和语言同构获得了强大的动力,课堂上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请看一段实录。
  生:花儿是有灵性的,你摘了,它会疼的。如果你爱一个人,你能忍心伤害她吗?当然不能。所以你爱花,就不能摘花。
  师:如果我是一棵开花的树,多么希望有人来欣赏啊!可是那么多孩子从我身边走过,却很少有人看我一眼。我觉得自己开的不是花儿,是寂寞呀!(笑声)我盼啊盼啊,等啊等啊,等得花儿都快谢了。(笑声)现在大壮他欣赏我,还要摘下最大最美的一朵花儿带回家,我乐得花枝乱颤,怎么会觉得疼呢?
  生:你不是花儿,怎能懂得花儿的感受?你以为花儿不疼,你以为神马都是浮云,(笑声,掌声)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其实,花儿和我们一样需要爱,一样伤不起,(笑声,掌声)所以你爱花就不能摘花,应该保护花。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在与“大壮”的互辩中既能运用所学,又能不断生成新的思想、新的言语,语言和精神得以高效同构,言语实践能力得以锤炼和提升。这一成功的课例是金林先生悉心指导的结果,更是他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观与言语实践观最好的体现与验证。
  金林先生是良师,也是益友。不独每次外出上课前给予关注和指导,且每次上完课,他都来电垂询,嘘寒问暖。不久前,我远赴黔北上课归来,刚下飞机就接到金林先生的电话,周身疲乏顿时烟消云散。
  世界因行走而精彩,生命因行走而壮阔。在远离繁华和喧嚣的教育之路上,金林先生不断挥别旧我,走向新我,告别昨日,走向未来。他曾对我说,希望早日卸下政务,与一干同道携手共进,潜心研究,以光大襟江学派,如此则今生无憾矣。
  人生有涯,行者无疆!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的获取既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反思、质疑,甚至批判。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探寻。笔者试图通过对几个教学事件的商榷与反思,重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以期抛砖引玉。  事件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  最近听了苏教版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到了课堂结束,教师问学生:“上了这堂课,你知道了
期刊
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命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小学语文肩负着提升儿童文化品位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认为,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充盈着智慧的,是具有灵性、富有诗意、色彩斑斓的。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浸染学生,提升
期刊
【人物名片】  曹伯高,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省兴化中学校长。2007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9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泰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  曹伯高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25年,多年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摸索出“定大
期刊
读了薛法根校长的这本书,随即给薛校长发去一条短信——“这是我所见教育界谈智慧教育的文章著作中,对智慧理解最清晰,个人表述风格最明显,教育应用指导性最强,分寸感、边界意识把握得好且自成体系的一本书。”自问并非溢美之词。  多次听人感慨说,近几年教育界许多学者名流学问日见精深,文章及报告动辄便是“哲学思考”“文化视野”“生命意识”“宗教情怀”等等不一而足。作为一种学术现象,似乎不能简单地以故弄玄虚或故
期刊
许多一线教师都曾进行过“新课程”理论培训,都接触了新的教学理论知识。然而教学中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环节来看,依然没有多少变化。培训前大多数语文教师把课文目标完全列出,目标涉及许多方面:课文中心、课文结构、重点字词、手法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培训后还是如此,因为这些就是考试检测的内容。教学理论上认为目标体系对评价体系有指导作用,而实际教学是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师的实际行为与理
期刊
近日,细细拜读了李建成校长的教学主张“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顿觉醍醐灌顶。她像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迈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她如一轮暖阳,给语文教学的春天增添勃勃生机;她也为我打开了作文教学的另一扇门: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欲写的冲动中成长   人生命成长的动力源于自己的生命体,但也需要外在“呼唤”。学生作文是个体通过写作“让生命和语文成长”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便应
期刊
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审美主体超越功利目的,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想象,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
期刊
我喜欢风。  风自由而空灵,我们可以和它撞个满怀,却不能叫停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挽留它潇洒的背影。  风在江南,吹绿两岸,让你遭遇吐青的杨柳;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也曾翻阅你满额的青发的,就是那像歌又像笛的风。  我突然觉得:他,就像风一样。  想起他,这样的画面便在脑海中出现:着一袭风衣,走在簌簌的风里,风鼓起风衣的大翻领,吹起
期刊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致力于儿童语文思维的发展,把学生教聪明。在一次练习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苏教版第8册《练习7》有一个训练学生“炼字”功夫的题目,是这样的——  在括号中填入一个字:  风拂千条柳,雨(  )万朵花。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唐装、旗袍,一看就知道中国韵味;丝绸、陶瓷,一品就知道中国特色;京剧、昆曲,一听就知道中国戏曲;舞狮、龙灯,一瞧就知道中国品位。越具有民族特色,越属于全世界。著名特级教师阅读教学吹起的浓郁中国风,增强了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