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把孩子教聪明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致力于儿童语文思维的发展,把学生教聪明。在一次练习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苏教版第8册《练习7》有一个训练学生“炼字”功夫的题目,是这样的——
  在括号中填入一个字:
  风拂千条柳,雨(  )万朵花。
  这是一个填字练习,必须充分理解对仗的要求,在括号中填写一个合适的动词,用来描绘雨中万花齐放的情景。四年级孩子炼字的功夫很浅,语感也普遍不强,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标准答案——“雨润万朵花”。
  找到了答案却并不代表孩子们真的掌握了对仗的技巧和妙处——说不定是在预习时得到家长指导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儿童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语文教学即使是词语训练,也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慧。我决定让孩子展示出思维的过程,便追问道:“是否还可以填其他的字眼?根据对联的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应该还有其他的动词可以填在这里,你能试试吗?”
  学生的情绪显然被激发了,有几只小手试探着举了起来。
  “顺,雨顺万朵花。”
  “真的呢,是个动词。”我感觉到“雨顺万朵花”并不是个好答案,毕竟意思上说不通,不过,此时如果否定孩子的答案,恐怕会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客观上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我姑且采用延时评价,钓出更多的答案来再作处理吧。
  果然,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了。
  落、沐、洗、打、涂、洒、滴、抚、亲、吻、戏、嬉、拥、穿、挤……学生兴致勃勃,手越举越高,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谢谢同学们的努力,你看,只要动脑筋,你们找到了多少答案啊,你能对对子了!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字眼呢?”
  “我最喜欢‘沐’。雨沐万朵花很美很美,我仿佛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沐浴在春雨里,显得更艳丽了。”
  “呵呵,真的呢,自古以来,人们就觉得美人出浴是最美的画儿,这鲜花出浴,自然也就更美了。好,有想象力。”
  “我喜欢‘抚’。它让我觉得春雨就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慈爱地抚摸着千朵花万朵花。”
  “真是一幅温情甜美的图画。”
  “我还是觉得‘亲’好。春雨像妈妈一样亲着大地上的花朵,很温馨。”
  “哟,好色呀。”有男生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一时间,有人在附和了。
  “你妈妈抱着你,亲着你,你觉得色吗?”我将了他们一军,此时讲多少道理,或者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色”会将课堂学习引向无法预知的方向,更何况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即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我也无法给予他们多少有用的帮助,还是暂且回避吧。
  果然,孩子马上意识到了这里的“亲”主要是讲母亲的吻,不能用“色”来形容,有些不好意思。
  “我喜欢‘嬉’,老师,你想想看,雨点打在花上,花就摇啊摇,好像蹦蹦跳跳地在做游戏。”
  “你真棒,能够根据文字想象画面,体会到乐趣呢。”我由衷地赞叹道。孩子的童心确实切合着诗性,万事万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有生命有情趣的。
  语言是用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见解、情感的,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不一样,看世界的角度和感情也不一样,这副对子的不同填法不正折射着孩子的差异吗?那么我有必要把孩子的思维统一到标准答案“润”上来吗?我迟疑了。
  依稀记得苏大师在《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文中说过:“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智慧,激发孩子的思考。
  “那么,你最不喜欢哪个字眼呢?”我试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填法的不同意境。
  “我不喜欢‘打’。”
  “为什么?”
  “我觉得被雨打的花太可怜了。”
  “再读读上联,看看上联流露的是怎样的情绪?喜悦?怜爱?舒畅?”
  “我觉得是喜悦和舒畅。上联没有说是吹,而是说拂,是很轻很轻,很柔很柔的。所以,不要用‘打’来填下联,那样就显得……显得……不好。”孩子一连“显得”了好几次,那犹犹豫豫摇来晃去的脑袋显然是“卡壳”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我笑了,给他支招:“显得不一致,对吗?”
  “对,对,就是不一致,还不和谐。”
  “‘涂’也不好,乱七八糟的。”
  “‘落’也不好,干巴巴的,没意思。”李凌一边举手一边嚷嚷。
  沈澄抢过话头说:“我认为‘落’也不好,雨让花儿都落了,花儿都死了,有什么好?”
  我眼前一亮——是啊,同一个“落”字,还可以作不同的解读呀,既可以理解为雨落在花上,也可以理解为“使花儿凋落”,这使动用法我还是在中学里才勉强理解的,这些小东西现在居然就能够直觉地悟到,真不简单。
  …………
  讨论还在进行着,我对他们小脑袋中蕴藏的智慧又多了一分敬畏。知识也许可以传递,可以灌输,智慧却只能依靠自己生成。孩子身上蕴藏着智慧,教者的智慧就在于能够创造一个个富有吸引力的机会,钓出孩子蕴藏的智慧,也就钓出了课堂别样的精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许多“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努力做到,使学生获得知识不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成为生长儿童智慧的手段;不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不断交流的生动的过程中活起来,争取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完美发展,最终成为智慧的“土壤”和养分,成就一个聪明的人。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语文教师的知识观也许正应该从此处生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其他文献
《鞋匠的儿子》这堂课是姜树华老师在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研讨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我以为,这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成功运用的一个典型课例。“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学生依据“活动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小组合作,碰撞思维;然后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取舍、选择、甄别、评价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生成建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启发、唤醒、纠偏、提升,
期刊
近年来,中考语文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大。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决定中考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2010年开始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以课外文言文取代了课内文言文的考查。笔者依据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和题型,结合所教班级的学情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初步总结了中考课外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攻略,即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速读解
期刊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的获取既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反思、质疑,甚至批判。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探寻。笔者试图通过对几个教学事件的商榷与反思,重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以期抛砖引玉。  事件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  最近听了苏教版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到了课堂结束,教师问学生:“上了这堂课,你知道了
期刊
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命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小学语文肩负着提升儿童文化品位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认为,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充盈着智慧的,是具有灵性、富有诗意、色彩斑斓的。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浸染学生,提升
期刊
【人物名片】  曹伯高,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省兴化中学校长。2007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9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泰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  曹伯高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25年,多年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摸索出“定大
期刊
读了薛法根校长的这本书,随即给薛校长发去一条短信——“这是我所见教育界谈智慧教育的文章著作中,对智慧理解最清晰,个人表述风格最明显,教育应用指导性最强,分寸感、边界意识把握得好且自成体系的一本书。”自问并非溢美之词。  多次听人感慨说,近几年教育界许多学者名流学问日见精深,文章及报告动辄便是“哲学思考”“文化视野”“生命意识”“宗教情怀”等等不一而足。作为一种学术现象,似乎不能简单地以故弄玄虚或故
期刊
许多一线教师都曾进行过“新课程”理论培训,都接触了新的教学理论知识。然而教学中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环节来看,依然没有多少变化。培训前大多数语文教师把课文目标完全列出,目标涉及许多方面:课文中心、课文结构、重点字词、手法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培训后还是如此,因为这些就是考试检测的内容。教学理论上认为目标体系对评价体系有指导作用,而实际教学是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师的实际行为与理
期刊
近日,细细拜读了李建成校长的教学主张“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顿觉醍醐灌顶。她像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迈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她如一轮暖阳,给语文教学的春天增添勃勃生机;她也为我打开了作文教学的另一扇门: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欲写的冲动中成长   人生命成长的动力源于自己的生命体,但也需要外在“呼唤”。学生作文是个体通过写作“让生命和语文成长”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便应
期刊
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审美主体超越功利目的,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想象,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
期刊
我喜欢风。  风自由而空灵,我们可以和它撞个满怀,却不能叫停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挽留它潇洒的背影。  风在江南,吹绿两岸,让你遭遇吐青的杨柳;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也曾翻阅你满额的青发的,就是那像歌又像笛的风。  我突然觉得:他,就像风一样。  想起他,这样的画面便在脑海中出现:着一袭风衣,走在簌簌的风里,风鼓起风衣的大翻领,吹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