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般行走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风。
  风自由而空灵,我们可以和它撞个满怀,却不能叫停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挽留它潇洒的背影。
  风在江南,吹绿两岸,让你遭遇吐青的杨柳;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也曾翻阅你满额的青发的,就是那像歌又像笛的风。
  我突然觉得:他,就像风一样。
  想起他,这样的画面便在脑海中出现:着一袭风衣,走在簌簌的风里,风鼓起风衣的大翻领,吹起风衣的下摆,刷刷地打着他的腿。抬头四顾,人生是这样的辽阔,他觉得有无限邈远的天涯在等。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这一路,他会展示富有魅力的另一面,双腿游走到哪里,快乐就飞到哪里,好像大地是一架钢琴,他是踩着大地的琴弦在走动。
  这位如风一般行走的人,便是我所尊敬的袁浩先生。
  论习作,理性、操作性兼具,掀起风潮数度
  最早认识他,是从读他的专著开始的。当许多老师还在为习作教学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时,是他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让我们找到了入门的金钥匙。我常常把自己藏入书中,藏入他诗意而又严谨的文字里,从中寻觅一块习作教学的理想原野:数株灌木,一地青草,些许微风,一片天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把这本书偷偷地珍藏,姗姗来迟的我,将难以有今天这样美妙的风中轻舞。
  其实,他从心理学视角对习作教学所作的审视和探索,不光让我受益,在整个小语界都影响深远。他认为,需要是动机的前提,需要驱使个体趋向某个目标,变为动机。也可以说,动机以需要为前提,为基础,动机是由需要转化来的。当然,人们有时即使有了需要,但并没有激发出动机。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怎样激起学生新的作文需要,怎样使之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他还认为,儿童的大脑在容量、重量方面虽已接近成人,但在神经系统的复杂性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全,还不能担负高级的抽象思维任务,所以他们作文需要培养、激发动机,在进行目的教育的同时,应尽量放在各种形式的具体的作文实践活动之中。这种将理性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对习作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曾经以为,人生的轨迹早已划定,今生不再会缘梦而飞,因为他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可当新一轮课程改革风吹起,蹙眉沉思时,倚栏凝望时,梦想便随着万千发丝轻轻舞动。他的脚步没有停歇,就这样走,一直走进山的深处、云的深处、春的深处,又见花红一片,一枝枝、一簇簇悄然绽放,虽然总想隐身于泉声里、林深处,却是藏不住的春色满山流淌。听,风中传来他那激昂的声音——
  习作教学,心里面一定要记住“人”字。这一轮课程改革,就是把以知识体系为本的教育转变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一切为了人,不要仅仅着眼于文,人发展了,文章才能写得好,我们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就作文本身来说,我们先明确以下几个意思:首先要对作文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作文本来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是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有创意地表达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经历好这一过程。其次要真正着眼于“人”的发展,努力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努力使作文变成学生童年的乐事,不人为地增加习作难度,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呈现出令人欣喜、令人振奋的美丽风景。
  作文是开放的,必须开放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怎么才能让孩子觉得习作容易、快乐,更好地落实“易”“乐”“放”这三个字呢?第一,不拔高要求,只要能采用常用的表达方式,文通字顺即可。第二,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把作文渗透到孩子的全部生活当中去,让孩子们在作文过程中强烈感受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孩子们把作文课作为有盼头的课。很多老师仅仅把作文当成语言的练习,没有把它看成培养人的过程。第三,激发他们的欲望,研究他们的写作心理。真正尊重他,而不是骗。第四,少做命题作文,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要从内容方面拓宽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作文成为整个生活的一部分,让活动成为孩子们思维表达的全过程。第五,把作文和各科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各科学习从来没有离开过语言。我们指导孩子们怎么实践,怎么观察,怎么搞小实验,把这些写出来,就是作文了。第六,孩子们个人的生活五光十色,个人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所以不要强求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要把作文作为指导孩子做人的途径。
  这样的见地是何等的高屋建瓴!悠悠过往,百代浮沉有数;渺渺红尘,沧海几度桑田。对于习作教学,先生为何能又一次掀起如此风潮?答案只有一个:“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根在心中,先生的心中只有孩子!在他的心目中,世界上只有一种颜色最美丽——孩童的羞红,一种声音最美妙——孩童的嬉闹,一种文字最为赏心悦目——孩童真情的自然流露。不会为了虚妄的理想而禁锢纯净的心灵,不会为了沧桑的诺言而错过精彩的今生,只为魅力无穷的语文,只为关乎孩子未来的语文教育,只为切实推进母语教育事业,他甘愿,清风帘幕,不断前行。
  坐讲台,激情、深刻性皆有,自成风景一道
  了解袁浩先生的人,无不佩服他那过人的口才。无论是主持会议,还是作学术讲座,从坐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整个会场便被他那强大的气场所笼罩。他的口若悬河,他的滔滔不绝,那似乎与生俱来的睿智和一种生命的激情,如同涌动着绿韵的波浪,有气吞山河的气势,有洞察世事的明澈,还有历练而积累的厚实。让我从中随手撷取几朵小小的浪花吧——
  在作文课堂里,有的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要求学生实践、观察、体验,可是在学生口述笔写时,却又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材料,弃真实的生活于一旁,编造故事,虚拟细节,着力添加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热衷于移植思想和情感。有的老师组织学生相互修改、共同修改作文,却在热烈、积极的氛围中,以他人的见闻和感受取代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用群体的意见编织了一篇本应是表达个体独特感受的文章。在这样的指导、训练下,“编造”“修改”出来的一篇篇作文,可能有的还颇“精彩”,这种编造、拼凑的过程,潜藏的是对“分数”的迷恋崇拜,游荡着的是“为应试而教”的阴影,甚或还是为教师和学校装点门面的头饰和光环。这种着眼于“文”、着力于“文”的行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他们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明显的雅俗之分、文野之别、美丑之辨、精粗之异。锤炼语言则是习作的基本功,须下苦功。锤炼语言,是为了由“言”知“意”,是动用生活积累与言语信息汇合形成表象、体验情意的关键性阶段。我们平时应多让学生接触名家名篇以及古诗文,从中体味、锤炼语言,开阔视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厚积而薄发。
  言意互转,本来就是内心与外界沟通、人品与文品齐飞、学习与生活一体的开放系统。言意互转,不是别人能代庖的,也不是旁人能够随意左右的,只能是学生的心力总动员去亲历的。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在学生互转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点拨和引导,精要地说出自己阅读和写作时“转换”的路数、方法和心得,推波助澜,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我们可以开展探究性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创意写作,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
  这如同演讲一般的话语,神采兼备,格调优雅,思绪高远,发人深思,揭弊端针针见血,谈操作语语传神,语言的张力与凝练,成就了天地之造化。听到之后,让人只想沉醉进去,而不想有一丝的冗杂。如果我们对现场作一个艺术化的处理,它一定是这样的一幅画面: 人群被震慑了似的,鸦雀无声,而后突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闪光灯亮成一片,他们并不仅仅在拍摄一种自然场景,而是在记录一种自我心态,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兴奋和思索。我想,他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的花的种子,定会在日后次第开放。
  这时候,他,就是一道风景。
  编杂志,创意、可读性同在,引领风尚无限
  杂志界人士总说,办杂志的人都有非常浓重的“五四情结”。这主要隐喻两层含义:一是杂志创办似乎天生就是为了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因而,办杂志的人往往天生就具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试图以自身的激情影响和感染读者;二是办杂志的人往往都是文化人,在他们看来,杂志的文化传播要比市场运营更为重要。照此标准,袁浩先生简直就是一个办杂志的天才,“但开风气不为师”是他最恰切的写照。与他一起主编《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以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他睿智、轻松、温馨的魅力,享受与他同行的美妙过程。他的话语如一缕早春的柔风,常能弥合同事间人为的小隙;他的辩答似刀枪不入的盾牌,迎承各种各样的唇枪舌剑而显得游刃有余;他的主张好像是田野爆裂的豆荚,不断迸出绿色的构想与金色的成熟。在他的身后,我看到他前行的脚印个个灵动而坚实。不信?请看——
  封面,是杂志的脸面、衣服,是杂志的眼睛、灵魂,是杂志的外包装、通行证。对于一份杂志来说,好的封面无疑应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们对这份杂志“一见钟情”。一种种杂志翻过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美”。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美” 的宝贵,永存着一颗“爱美之心”。袁浩先生深知这一点,在杂志封面的设计上动足了脑筋。他找到国内一些知名的画家、高素质的美术老师,请他们为杂志封面“量身定做”,创作题材多样、画风各异、美感纷呈的国画作封面。果然,眼睛触处,你找不到半点灰暗的色调,看不见一丝俗套的印痕。诗情画境,暗自浮动苍翠的幽篁;茂林修竹,悄然合奏春天的旋律。收到刊物的各地读者,无论是柔情似水的江南,还是苍远辽阔的塞北,早已留不住忙碌的脚步,为了采摘一片绿莹莹的清静,为了追回那个红艳艳的花期,他们循着一路春风联系南京,寻到了春的源头,用他们的共鸣和回应,与袁浩先生一起成为春天里最为引人注目的舞者。
  一翻开杂志,读者最先阅读的文字就是卷首语。什么样的卷首才能一下子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袁浩先生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凭着一个教育家对语文教育的深刻体悟,他终于坚定了这样的想法:我们的世界丰富而博大,语文教育理应跳出自己的圈子,从不同的角度、让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观照和探究。于是,不光是语文老师,连数学和英语老师的文字也出现在卷首;除了小学老师的体会,还有中学老师的寄语;有作家这类跟语文“沾边”的人写的作品,也有其他各行各业与语文似乎“不搭界”的名家谈论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或是语文学习的有趣经历。卷首语,这块虽然权威却难免单调的园地,陡然间变得丰富、活跃了起来。也许,平凡的生活本就蕴藏着优美的诗意;也许,我们本就喜欢那或如江河翻滚的激昂与雕塑无言的深厚,或像晚风拂耳的深情与雾霭袅袅的悠扬。旧时遗韵在风烟中散去,许多的事物都染上了苍苍郁迹,而袁浩先生眼中的母语和母语教育俨然就是千年不变的生动婉转的辞章。
  人人都曾有过美丽的梦想:或梦见自己能飞,跃过了山丘和小河;或梦见棕色的骏马,发亮的鬃毛在风中飞扬;或梦见成群的野雁,在河滩的丛草中歇宿;或梦见荷花如海,完全没有边际,远远在炫耀着模糊的香红。作为杂志主编,袁浩先生的梦想就是打造受老师们欢迎的精品栏目。他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很多栏目让老师们“钟爱有加”:“大家论语”中有语文名家的精粹呈现,“张庆工作室”是教材主编的心得汇编,“语林写生”勾勒新人探索的成长轨迹,“名校风景”展示群体攻关的专题成果,“凤凰视点”汇聚语文网友的观点碰撞。我曾问他创意哪得多如许,他答:“因为老师们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老师们的追求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看着他们举起粉笔,我们看着他们舞动教鞭,我们看着他们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他们苦思冥想,我们看着他们,我们不停为他们加油,为他们解忧,因为我们就是他们的一部分。”
  我终于明白,原来这就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引领风尚是其“表”,对母语的热爱、对广大老师的热切关注才是“里”。我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感受那股暖流从脑门流至脚心,任凭那片温馨的感动在我眼中、脑中、内心深处弥漫。我默想:先生,我能与您一起共事,幸哉!
  每当我望着他那风一样前行的背影,一个愿望总是在心中升腾:我愿做风中的一粒沙、一颗尘,永远把先生追随!
  作者简介: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七彩语文》副总编辑。
其他文献
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上,崔峦会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如何根治阅读教学这一根深蒂固的弊病?特级教师姜树华用自己的研究行动
期刊
《鞋匠的儿子》这堂课是姜树华老师在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研讨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我以为,这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成功运用的一个典型课例。“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学生依据“活动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小组合作,碰撞思维;然后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取舍、选择、甄别、评价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生成建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启发、唤醒、纠偏、提升,
期刊
近年来,中考语文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大。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决定中考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2010年开始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以课外文言文取代了课内文言文的考查。笔者依据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和题型,结合所教班级的学情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初步总结了中考课外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攻略,即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速读解
期刊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的获取既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反思、质疑,甚至批判。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探寻。笔者试图通过对几个教学事件的商榷与反思,重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以期抛砖引玉。  事件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  最近听了苏教版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到了课堂结束,教师问学生:“上了这堂课,你知道了
期刊
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命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小学语文肩负着提升儿童文化品位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认为,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充盈着智慧的,是具有灵性、富有诗意、色彩斑斓的。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浸染学生,提升
期刊
【人物名片】  曹伯高,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省兴化中学校长。2007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9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泰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  曹伯高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25年,多年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摸索出“定大
期刊
读了薛法根校长的这本书,随即给薛校长发去一条短信——“这是我所见教育界谈智慧教育的文章著作中,对智慧理解最清晰,个人表述风格最明显,教育应用指导性最强,分寸感、边界意识把握得好且自成体系的一本书。”自问并非溢美之词。  多次听人感慨说,近几年教育界许多学者名流学问日见精深,文章及报告动辄便是“哲学思考”“文化视野”“生命意识”“宗教情怀”等等不一而足。作为一种学术现象,似乎不能简单地以故弄玄虚或故
期刊
许多一线教师都曾进行过“新课程”理论培训,都接触了新的教学理论知识。然而教学中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环节来看,依然没有多少变化。培训前大多数语文教师把课文目标完全列出,目标涉及许多方面:课文中心、课文结构、重点字词、手法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培训后还是如此,因为这些就是考试检测的内容。教学理论上认为目标体系对评价体系有指导作用,而实际教学是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师的实际行为与理
期刊
近日,细细拜读了李建成校长的教学主张“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顿觉醍醐灌顶。她像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迈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她如一轮暖阳,给语文教学的春天增添勃勃生机;她也为我打开了作文教学的另一扇门: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欲写的冲动中成长   人生命成长的动力源于自己的生命体,但也需要外在“呼唤”。学生作文是个体通过写作“让生命和语文成长”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便应
期刊
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审美主体超越功利目的,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想象,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