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書的欲望。
【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趣引书目
1. 师:你叫什么名字?(随机请两三个学生回答)
2. 师:可是家里人一般不叫我们的名字,总喜欢叫小名儿,我就叫我女儿“蓉蓉”。你们的爸爸妈妈叫你们什么呢?(学生交流)
3. 教师讲述《柳林风声》的诞生:
有一个小男孩,爸爸叫他“耗子”。他最期待晚上,因为每晚睡觉前他都要躺在床上,倚在爸爸宽大的臂弯里听爸爸讲故事,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哦,原来故事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有着各自的家,各自的生活,各自的理想,而他们却走在了一起……
故事一天天地继续着,“耗子”感觉自己再也离不开爸爸,离不开爸爸的故事了,以至于他到外地度假都不乐意,怎么办呢?爸爸就决定写信给他继续讲故事。
后来,爸爸根据给儿子讲的故事,完成了一部经典的童话集——《柳林风声》。(展示作者肖像卡片)这个爸爸是谁呢?他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
4. 教师导引:大家肯定要问了,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具有这么大的魔力?
【设计意图】 上课伊始,从孩子的名字入手,在轻松的聊天中自然谈起《柳林风声》的诞生,让学生对这本书充满好奇与向往。这样的设计,创设了阅读氛围,激发了孩子们阅读《柳林风声》的兴趣。
二、 教师朗读,听读分享
(第一章《河岸》中四个动物的出场部分)
1. 教师介绍鼹鼠:故事得从一只小鼹鼠说起。(出示小鼹鼠图片)小鼹鼠住在地下,从没出过远门。一个春天的早晨,他丢下手中的大扫帚,走出家门,外面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他漫无目的地闲逛,忽然来到一条大河边。他觉得真是快乐极了,因为他这辈子还从没见过一条河。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大河呢?
2. 教师大声朗读,大屏幕展示文本:“这只光光滑滑……在岸边坐了下来。”
3. 读后讨论:
(1) 我们也见过河,可是你们发现没有,鼹鼠第一次看见河时的感觉好像跟我们不一样,哪儿不一样?找一找,想一想。
(2) 在小鼹鼠的眼里,这分明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魔力的活生生的动物,从这段文字里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它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文字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指定学生大声朗读)
(3) 书中像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你们阅读时要记住:大声朗读。(板书:大声朗读)
4. 鼹鼠坐在岸边,忽然看见对岸有个黑黑的洞口,有个亮晶晶的小东西在闪。是什么呢?原来是河鼠。(出示河鼠图)就这样,鼹鼠结识了河鼠。河鼠一直生活在河边,对大河非常熟悉,他见鼹鼠对河这么感兴趣,便决定驾船带着他游玩一天。这对鼹鼠是多么新奇呀,一路上他会向河鼠问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请你边听老师朗读,边用笔画下鼹鼠问的问题。
5. 教师大声朗读:“那么,你真的是生活在这条河边……好啦,咱们的洄水湾到了,该在这儿吃午饭了。”
鼹鼠一早出门,没吃没喝,又经历这些事,所以开饭后就头也不抬地开吃了。过了一会儿,鼹鼠把目光又投向了别处。河鼠问:“你在看什么?”
6. 教师接着大声朗读:“我在看水面上移动着的一串泡沫……蟾蜍……”
7. 听读后交流讨论:
(1) 鼹鼠都问了哪些问题?请按顺序说一说,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2) 小结:鼹鼠一路追问,从河问到野林,又从野林问到野林外那个更广大的世界。而那个更广大的世界是动物们没有去过的地方。他们的生活范围仅限于这个有着宽阔的河面和密密的野林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呈现故事的背景)
(3) 今天小鼹鼠来到大河上,他遇到了哪些新朋友呢?(出示动物贴图)这四位是《柳林风声》中的主要人物。初次和他们相识,通过刚才的阅读,不知道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回答后追问理由)
【设计意图】 在孩子们初识《柳林风声》之后,教师领着孩子们听读“第一章《河岸》中四个动物的出场”内容。教师首先选用这部分内容,是因为这些动物是整本书的主人公,且出场各有特色,作家描写也十分有趣。在朗读中穿插张贴简笔画和动物图片,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更浓了,参与其中的热情也更高。采用教师“大声朗读”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不仅听得用心,而且起到了示范引领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柳林风声》,为整本书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三、 赏析片断,感受美文
1. 教师引导过渡:不同性格的人,家也各不相同,故事中四位主人公性格各异,那他们的家会是什么样呢?想参观吗?你最想参观谁的家?(学生自主发言)
2. 分组讨论。师:我这里有四个信封,代表这四个动物,你们抽到谁家就到谁家去参观。信封上没有任何标记,是公平的。(准备:信封、门牌、扇形座位)
3.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习时间约3分钟:
(1) 请组长带领每个组员认真大声朗读材料。
(2) 讨论:你觉得他的家怎样?你猜这个家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4. 按黑板上图片顺序,各组汇报交流。(组长汇报时可以这样说:“我们参观的是谁的家,这个家怎么样,我们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5. 教师小结:读了刚才的文字,每个主人公的家都成了一幅画印在我们心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样的文字适合我们(指着板书)“大声朗读”。一个家就代表着一个人,读完书后你可以再读读这些文字,也许你会对这个家的主人有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 小说中个性丰满的人物,正是孩子喜欢阅读的重要原因。在分享精彩片段的过程中,设计了“参观动物的家”这一内容,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带有质疑的发问“性格各异的动物,那他们的家会是什么样呢?”让孩子们产生探究阅读的欲望,而抽签的形式又满足了孩子们的游戏心理;其次是给孩子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分享阅读的机会。
四、 浏览目录,激发阅读
1. 介绍作者:肯尼思·格林厄姆
你觉得能写出这样文字的肯尼思·格林厄姆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猜测)
2. 教师介绍:肯尼思·格林厄姆一直喜欢田园风光,他一有机会就远离尘嚣,重返故乡——泰晤士河畔,他的童年时光就在这度过,这里也是故事中大河的原型。在这儿他还会为儿子“耗子”编出什么样有趣的故事呢?
3. 出示书的目录,齐读。
4. 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可以关注:《河岸》边鼹鼠和河鼠相识游玩,野林里会发生什么故事?《黎明前的笛声》中,笛声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蟾蜍还会做什么刺激的事情?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导引,引导学生关注笛声带给鼹鼠和河鼠的奇妙感受……)
5. 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赶快去读读《柳林风声》吧,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一连读了三遍,不知道你会读几遍呢?
【设计意图】 故事情节,是孩子们热爱读书的重要原因。借助目录阅读、猜想可以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一次班级导读课只是一部作品阅读的起点,孩子们对阅读的热情需要教师用更多的经典作品点燃。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趣引书目
1. 师:你叫什么名字?(随机请两三个学生回答)
2. 师:可是家里人一般不叫我们的名字,总喜欢叫小名儿,我就叫我女儿“蓉蓉”。你们的爸爸妈妈叫你们什么呢?(学生交流)
3. 教师讲述《柳林风声》的诞生:
有一个小男孩,爸爸叫他“耗子”。他最期待晚上,因为每晚睡觉前他都要躺在床上,倚在爸爸宽大的臂弯里听爸爸讲故事,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哦,原来故事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有着各自的家,各自的生活,各自的理想,而他们却走在了一起……
故事一天天地继续着,“耗子”感觉自己再也离不开爸爸,离不开爸爸的故事了,以至于他到外地度假都不乐意,怎么办呢?爸爸就决定写信给他继续讲故事。
后来,爸爸根据给儿子讲的故事,完成了一部经典的童话集——《柳林风声》。(展示作者肖像卡片)这个爸爸是谁呢?他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
4. 教师导引:大家肯定要问了,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具有这么大的魔力?
【设计意图】 上课伊始,从孩子的名字入手,在轻松的聊天中自然谈起《柳林风声》的诞生,让学生对这本书充满好奇与向往。这样的设计,创设了阅读氛围,激发了孩子们阅读《柳林风声》的兴趣。
二、 教师朗读,听读分享
(第一章《河岸》中四个动物的出场部分)
1. 教师介绍鼹鼠:故事得从一只小鼹鼠说起。(出示小鼹鼠图片)小鼹鼠住在地下,从没出过远门。一个春天的早晨,他丢下手中的大扫帚,走出家门,外面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他漫无目的地闲逛,忽然来到一条大河边。他觉得真是快乐极了,因为他这辈子还从没见过一条河。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大河呢?
2. 教师大声朗读,大屏幕展示文本:“这只光光滑滑……在岸边坐了下来。”
3. 读后讨论:
(1) 我们也见过河,可是你们发现没有,鼹鼠第一次看见河时的感觉好像跟我们不一样,哪儿不一样?找一找,想一想。
(2) 在小鼹鼠的眼里,这分明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魔力的活生生的动物,从这段文字里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它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文字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指定学生大声朗读)
(3) 书中像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你们阅读时要记住:大声朗读。(板书:大声朗读)
4. 鼹鼠坐在岸边,忽然看见对岸有个黑黑的洞口,有个亮晶晶的小东西在闪。是什么呢?原来是河鼠。(出示河鼠图)就这样,鼹鼠结识了河鼠。河鼠一直生活在河边,对大河非常熟悉,他见鼹鼠对河这么感兴趣,便决定驾船带着他游玩一天。这对鼹鼠是多么新奇呀,一路上他会向河鼠问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请你边听老师朗读,边用笔画下鼹鼠问的问题。
5. 教师大声朗读:“那么,你真的是生活在这条河边……好啦,咱们的洄水湾到了,该在这儿吃午饭了。”
鼹鼠一早出门,没吃没喝,又经历这些事,所以开饭后就头也不抬地开吃了。过了一会儿,鼹鼠把目光又投向了别处。河鼠问:“你在看什么?”
6. 教师接着大声朗读:“我在看水面上移动着的一串泡沫……蟾蜍……”
7. 听读后交流讨论:
(1) 鼹鼠都问了哪些问题?请按顺序说一说,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2) 小结:鼹鼠一路追问,从河问到野林,又从野林问到野林外那个更广大的世界。而那个更广大的世界是动物们没有去过的地方。他们的生活范围仅限于这个有着宽阔的河面和密密的野林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呈现故事的背景)
(3) 今天小鼹鼠来到大河上,他遇到了哪些新朋友呢?(出示动物贴图)这四位是《柳林风声》中的主要人物。初次和他们相识,通过刚才的阅读,不知道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回答后追问理由)
【设计意图】 在孩子们初识《柳林风声》之后,教师领着孩子们听读“第一章《河岸》中四个动物的出场”内容。教师首先选用这部分内容,是因为这些动物是整本书的主人公,且出场各有特色,作家描写也十分有趣。在朗读中穿插张贴简笔画和动物图片,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更浓了,参与其中的热情也更高。采用教师“大声朗读”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不仅听得用心,而且起到了示范引领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柳林风声》,为整本书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三、 赏析片断,感受美文
1. 教师引导过渡:不同性格的人,家也各不相同,故事中四位主人公性格各异,那他们的家会是什么样呢?想参观吗?你最想参观谁的家?(学生自主发言)
2. 分组讨论。师:我这里有四个信封,代表这四个动物,你们抽到谁家就到谁家去参观。信封上没有任何标记,是公平的。(准备:信封、门牌、扇形座位)
3.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习时间约3分钟:
(1) 请组长带领每个组员认真大声朗读材料。
(2) 讨论:你觉得他的家怎样?你猜这个家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4. 按黑板上图片顺序,各组汇报交流。(组长汇报时可以这样说:“我们参观的是谁的家,这个家怎么样,我们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5. 教师小结:读了刚才的文字,每个主人公的家都成了一幅画印在我们心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样的文字适合我们(指着板书)“大声朗读”。一个家就代表着一个人,读完书后你可以再读读这些文字,也许你会对这个家的主人有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 小说中个性丰满的人物,正是孩子喜欢阅读的重要原因。在分享精彩片段的过程中,设计了“参观动物的家”这一内容,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带有质疑的发问“性格各异的动物,那他们的家会是什么样呢?”让孩子们产生探究阅读的欲望,而抽签的形式又满足了孩子们的游戏心理;其次是给孩子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分享阅读的机会。
四、 浏览目录,激发阅读
1. 介绍作者:肯尼思·格林厄姆
你觉得能写出这样文字的肯尼思·格林厄姆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猜测)
2. 教师介绍:肯尼思·格林厄姆一直喜欢田园风光,他一有机会就远离尘嚣,重返故乡——泰晤士河畔,他的童年时光就在这度过,这里也是故事中大河的原型。在这儿他还会为儿子“耗子”编出什么样有趣的故事呢?
3. 出示书的目录,齐读。
4. 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可以关注:《河岸》边鼹鼠和河鼠相识游玩,野林里会发生什么故事?《黎明前的笛声》中,笛声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蟾蜍还会做什么刺激的事情?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导引,引导学生关注笛声带给鼹鼠和河鼠的奇妙感受……)
5. 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赶快去读读《柳林风声》吧,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一连读了三遍,不知道你会读几遍呢?
【设计意图】 故事情节,是孩子们热爱读书的重要原因。借助目录阅读、猜想可以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一次班级导读课只是一部作品阅读的起点,孩子们对阅读的热情需要教师用更多的经典作品点燃。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