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探究的眼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本来预设是要引导学生体味演讲辞语言之美的。可是,在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个环节,一个学生读到“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时,另一个学生突发惊人之语:“暴乱开始了。”全班同学都笑了,还有几人为之大鼓其掌。
  于此,立即感到有些学生预习时,对教材的“探究”并不成功,基本上属于“一枝半叶”甚或“视而不见”。当即决定改变教学内容,用“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文本的探究。
  第一个引导是“点要害”:“这个同学谈的是斗争方式问题,25万黑人来到了华盛顿,暴乱了吗?”
  在得到了“没有,只是游行集会”的回答后,又有学生评论:“哦,这跟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样!”竟然又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
  第二个引导紧随而至,“唱反调”:“好象不对,真理往往在……”
  学生立即在第八段找到了答案,“我们不能单独行动”,要跟白人合作。
  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讨论了,但已决定将课堂引向演讲词的要素分析这个目标来。于是,第三个引导“趁热打铁”,追问了一句:“为什么金要求全体黑人用这样一个斗争方式呢?”这可把学生难住了,于是,乱说一气,“黑人数量少,寡不敌众”,“黑人经济条件差,没钱买武器装备”,等等。
  于是就做了第四个引导“追本溯源”,这里不是历史课、政治课,而是语文课——“不要想当然,要……”
  学生顿时明白过来:“要从文本找答案。”
  于是在大家的讨论下:黑人都是美国守法公民,游行集会基于《宪法和独立宣言》《解放黑奴宣言》两本法律,他们集会是基于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爱,所以不会暴乱;这样做也赢得白人兄弟的支持;这是最好的斗争方式;等等。这些意见,就都拿出来了。
  可还不能满足,第五个引导“无中生有”:为什么是马丁·路德·金能提出这样的主张?
  有学生大胆地想到:因为金是一个牧师,他的宗教教义让他有这样的思想。然后,学生的思路在这停滞卡壳了。
  于是才有第六个引导“水落石出”:“这涉及到演讲词的要素问题,想一想讲过的内容,都包含哪些演讲辞的要素?”
  “时间。”
  “对象。”
  “主张。”
  “还应该有……地点。”学生禁不住为自己的发现欢呼起来:“《我有一个梦想》还有另一个题目,叫做《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
  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第七个引导“故弄玄虚”:“在金演讲的身后,就是林肯纪念堂,它的墙壁上,镌刻着林肯的名言,大家知不知道是些什么话?”
  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投影了这句名言。
  紧接着第八问,“因势利导”:“选在这演讲不能鼓吹暴力,跟林肯总统对金的影响一定有关系。因为在文中,金称他为……”
  “一位伟大的美国人。”
  继续追问:“他的伟大”体现在哪里,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讲了林肯“宽容”的故事,赢得一片掌声。
  最后的引导“照猫画虎”:请学生模仿上一课《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写一篇文章赞扬金在领导黑人运动反面的伟大功勋,学生愉快地写了下去。
  这一堂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地探究,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注意力高度集中,调动了听说读写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其间也引导学生掌握了演讲辞所包含的诸多要素。
  不足之处,是囿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让学生自己质疑和释疑。
其他文献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和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凝聚着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一提到文言文,不少教师会喊头疼,因为上文言文课,往往是出力最多,效果却不大。通常情况是,教师口干舌燥,拼尽力气给学生讲完了一篇文言文后,满怀希望地叫起一个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回答一个不算很难的句子翻译,可是学生的回答通常是让人
期刊
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这些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
期刊
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古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鱼、虫等,都可以称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平时重视对诗歌意象的积累,对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大有帮助。为此,将常见的诗歌意象进行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1.秋。秋天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有时也用秋来表示人生迟暮。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之意象大都积淀
期刊
鲁迅的作品如何教,这应是一个老话题了;鲁迅作品难教、难学,这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谈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都喜欢引进所谓学生的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或“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当下,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似乎已成定论。从舆论势头看来,谁要对此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就难逃灭顶之灾。  如今,在全民娱乐化、文化快餐化、阅读卡通化的当下,教学鲁迅作品有难度,是一个不争
期刊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阵阵浪潮中,学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一些学校的肯定,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广。在学案教学模式的推广中,部分教师不断地融入个人元素或者依学情“单独开方”,结果各地学案形式各异,“百花齐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的问题逐渐出现,也引起了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像一些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
期刊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不能只关心传道授
期刊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的意思就是教学生断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
期刊
周记,因其内容自由、形式灵活、体裁不限、字数不限,相较于作文,更受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坚持让学生一周一记,内容可以涉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追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的境界,写出自己对人世万物的独特感受,由此再生发“同情”“想象”“彻悟”。在这样的过程中,周记就是学生生活的备忘录,能够给他们留下一笔日后回味陶醉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学生倾吐衷肠的驿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
期刊
“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思想主旨,虽然诗人的“愁结”各有不同:或怀才不遇,孤苦无助;或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或羁旅在外,思亲思友,离别闺怨;等等。但是,那万千愁绪,断肠椎心之痛,总能让读者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借江、河之水,让愁绪有了不尽的“长度”  汩汩滔滔长年不息流淌的江河之水,常是作者用来寄托自己时时难了、日夜煎熬的断肠愁绪的意象。  如,秦观的《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