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编辑学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o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不断走向完善与成熟。本文试图从编辑学基础理论研究、分媒体编辑学理论研究和编辑学应用研究3个方面,对2010年我国编辑学研究予以简要的归纳和综述,为未来的编辑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 编辑学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编辑学学科建设和学科体系构建的根基,2010年继续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其中编辑活动及其本质、编辑功能、编辑主体素质和出版新技术环境下编辑活动的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
  
  1 编辑活动及其本质研究
  编辑活动及其本质是探究编辑学一般原理的重要路径,对编辑学发展具有核心意义。贺圣遂认为,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革新不断涌现的时代,编辑的“发现的能力”“组合文化的能力”和“创新呈现方式的能力”都至关重要。李仕达则从编辑主体的角度指出:编辑劳动本质上是编辑主体所进行的一种精神生产与创造的智力劳动,编辑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根据读者和市场需求,提出选题,组织书稿,并通过编辑加工等手段使其出版,从而实现了社会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然而,只有从普遍意义的高度来认识编辑活动,才能找到其本质特点。马瑞洁认为,编辑活动的普遍属性表现在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与专业性等方面,这些普遍属性是其他具体编辑活动特性发展的基础。蒋新生认为,编辑工作的对象是客观现实,编辑主体是媒介现实的创造者,价值评价、规范优化和策划创意是编辑工作的三大基本特征。方平则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到编辑过程中,研究编辑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探讨编辑工作规律。蔡克难辨析了编辑与出版两个概念、编辑活动与出版活动的关系,对编辑活动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引发了不同意见,但对把握编辑活动本质和编辑学研究目标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
  还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编辑活动及其本质予以探究:夏登武从传播的层面审视编辑活动的价值选择,厘清编辑传播的多重价值取向,注重编辑传播的文化特质,发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引领社会文化演进的正向目标等方面分析了编辑传播的价值选择;吴志慧从决策的层面分析了编辑活动中的主观非理性和客观非理性行为;翟新菊则从名家效应、名门效应、课题效应和关系效应等方面探讨编辑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并提出了规避和防范措施。这些研究为深化编辑活动本质的研究,把握编辑活动规律提供了理论积累。
  
  2 编辑功用研究
  编辑本质决定了编辑活动的功用,对编辑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出版物的功能又现实地表现出编辑活动的功用,对此从普遍意义上的研究并不深入。周百义、芦珊珊强调编辑对文化资源的再创新功能,而且在全媒体时代,由于不同介质的融合、表现形式的多元等,编辑的创新功能更加得到体现。常凌翀则认为,全媒体时代“编辑主体的信息把关和文化选择存在于一切媒体传播行为和出版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且要体现连续性和持续性。另外,王力的《浅谈编辑的权利和义务》(《编辑之友》2010.6)、刘英钦的《视听媒介的编辑功能》(《青年记者》2010.2)、何春雨的《高校学报编辑的社会功能定位及职业素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桂晓风的《让编辑工作在民族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功能》(《中国编辑》2010.4)、哈若蕙的《论现代编辑的文化坚守》等,或从不同的媒介层面,或以生动的个案,对编辑功用进行了研究。
  
  3 编辑主体素质研究
  关于编辑素质的文章2010年依然较多,但大部分集中在分媒体编辑素质方面,从一般意义上谈编辑素质的较少。其中,编辑身心健康作为现代出版环境下的一种重要素质,引起了关注。石丽认为,“健商”是人类自身基本素质的标志,是一种将健康商归结为量化的值,是一种动态的通过自我保健获取最佳健康状态的能力,提高编辑的“健商”水平,借助“健商”测试与评测结果,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健康问题,很有必要。另外,米加德、杨爱华的《浅谈编辑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中国编辑》2010.5)、杨婧哲的《编辑心理压力的缓解与调适》(《新闻世界》2010.5)、李晓玉的《论编辑出版人员积极心理的培养》(《中国出版》2010.2)、张菁的《编辑职场压力及应对》(《科技与出版》2010.9)、姬建敏的《谈女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编辑之友》2010.3)、高莉丽的《浅析女性编辑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编辑之友》2010.3)、解德成的《科技期刊编辑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河北医学》2010.4)、孙书平的《论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心理压力与调控策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幸建华的《高校学报编辑心理疲劳状况调查与管理对策》(《编辑学报》2010.2)等,也从一般编辑活动或分媒体编辑活动的不同角度,对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关注。编辑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编辑生态与技术环境较之传统编辑时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编辑主体提出了全新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的精神心理问题。
  
  4 出版新技术环境下编辑活动特点研究
  出版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化转型,尽管没有也不会改变编辑活动的一般特征与本質规律,但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值得深入研究。郭健峰认为,随着技术的革新,出版活动的发展和出版物的演变,编辑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编辑过程程序一体化,编辑过程职能和程序增加,编辑过程更加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编辑策划更加重视创新力度,编辑过程表现出多媒体特色。郑瀚的《论数字时代出版业编辑角色的转变》(《现代商贸工业》2010.7)、于秀丽的《试议技术升级对编辑出版的影响》(《编辑之友》2010.5)、张绍军的《技术编辑面对数字出版挑战》(《编辑学刊》2010.5)、李筱的《分众时代手机报的编辑特点》(《新闻世界》2010.7)等,也对出版新技术环境下编辑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5 其他方面的审视和阐释
  像桂晓风的《编辑要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中国出版》2010.7上)、马俊的《对编辑出版现代化基本概念的商榷》(《东南传播》2010.7)、周蔚华、吴燕的《论编辑风格的形成》(《中国编辑》2010.3)、李艳中的《刍论编辑人的议程设置》(《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杜洁的《浅析策划编辑的素质要求》(《编辑之友》2010.1),寇爱林的《“读者时代”编辑与读者的共谋》(《编辑之友》2010.6)、樊丽的《“浅阅读”时代: 编辑文字意识淡漠的表现及原因》(《编辑之友》2010.5)、廖秋红的《当代传播语境下新闻编辑的角色解读》(《现代传播》2010.7)等,从不同角度对编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予以审视和阐释,体现了理论建设的自觉,丰富和完善了编辑学学科理论。
  此外,2010年出版了邵益文的《一切为了读者》、邓中和的《编辑与装帧》(此两本收入“书林守望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振铎的《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河南大学出版社),靳青万的《编辑五体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编辑学理论著作。特别是靳青万的《编辑五体研究》,对编辑学基础理论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构建。
  
  二 分媒体编辑学研究
  
  分媒体编辑活动,是在编辑学一般原理指导下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同时,它又以自己丰富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媒介层面丰富和发展编辑学基础理论,为编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现实支撑,注入活性因子,一直为编辑学研究所关注。本文所指的分媒体编辑学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图书编辑学研究
  何晓红认为,图书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发挥不同类型编辑的优势,提高图书质量,同时也导致责任主体多元化,对出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卢根华提出,图书编辑要实现文化价值追求,应紧跟时代步伐,贴近读者需求,遵循《编辑规程》。张明方则论述了图书装帧设计中的技巧,认为“记白当黑”的构图形式毕竟只是表现形式上的技巧,其适用主题也和它要表现的信息内容主体密切相关。
  
  2 期刊编辑学研究
  叶欢平认为期刊选题策划是其经营的保证和提升其品质的一项活动,期刊编辑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特性以及期刊的文化传播功能。熊松从加强编辑素质培养、设计和用好审稿单、选择审稿专家、处理审稿意见等方面,提出提高科技期刊审稿质量的具体措施。另外,肖唐华的《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编辑学报》2010.2)、陈翔的《科技期刊编辑初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编辑学报》2010.3)、张大勇的《论科技期刊编辑信息感知能力的培养》(《编辑学报》2010.4)等对科技期刊进行了研究。
  
  3 网络编辑学研究
  窦宝国指出,未来10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从而在分析其职业要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穆广菊认为,必须提升网络编辑的工作水准和质量,借力传统出版业和网站对编辑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网络编辑;加强现有网站编辑的职业资格认定;高等院校以开放式办学的方式,培养网络编辑的生力军。陈炯则对网络时代编辑活动的特点作了分析。
  
  4 电视编辑学研究
  王静认为,数字化时代电视编辑要有较高的理论功力和创新能力、更专业和宽泛的思维能力、不断适应电视市场需要的素质。付龙分析了交互电视对电视节目编辑的新要求:信息编辑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设计更需要突出针对性;节目编辑思路亟待创新。
  
  5 其他
  像李红、倪春梅的《浅谈图书编校质量审读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中国编辑》2010.2),梁素天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编辑之友》,2010.5),符丹的《破解教辅图书的乱象》(《编辑之友》2010.4),柏英的《浅议国际政治类图书编辑的四个选择》(《中国编辑》2010.3),朱静霞的《新时期图书编辑职能的演化与转型》(《理论界》2010.6),刘敏的《网络环境下图书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5),刘兆忱、许力的《图书宣传如何获得水晕效应》(《出版发行研究》2010.7)等,均从不同层面充实了2010年分媒体编辑学研究。
  同时,出版了邓利平的《新闻编辑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张名章的《网络新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刘勇主译的《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5),金力、刘璐悦的《网络编辑实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等,结合丰富的编辑实践探讨了相关问题,推动了编辑学建设。
  
  三 应用编辑学研究
  
  应用编辑学研究指的是对于具体编辑实践活动、编辑过程与环节等方面的研究,是对编辑学基础理论在编辑实践活动中应用的研究。201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编辑策划研究
  王羽佳认为,策划编辑不仅要进行选题、组稿等常规工作,还要对选题的实施过程与实施结果进行策划,关注和指导图书出版、营销的全过程。李金兰回顾了策划编辑制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实施过程中业界的各种议论和推测进行了阐释,并分析其优势和弊端,对策划编辑制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编辑审稿研究
  王宾认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审稿能力的基础,专业科技知识使编辑具备专业审稿特长,编辑学者化可全方位提高审稿能力,审稿方法论是开启审稿之门的金钥匙。高莉丽则从认知选择性受自身兴趣、感知、情感和行为等因素影响的角度,分析了编辑面对众多来稿进行审稿选择的问题。
  
  3 编辑改稿研究
  董娅指出,编辑在稿件加工中要把握好尺度,注意对作者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
  
  4 编辑校对研究
  王贺兰论述了校对工作的规律性:校异同标准的单一性和校是非标准的多元性,校异同与校是非的交叉性,并探讨了如何做好编辑的助手的问题。
  
  5 编辑市场营销研究
  李恒平指出,编辑的策划能力不仅仅是选题运作、书稿加工整理,更包含编辑参与营销策划的能力。戎炜认为,编辑要明白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做细分市场利基者,随图书销售渠道的改变而改变营销渠道,将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营销等。其他像邹岚萍的《浅议编辑对市场营销的介入》(《编辑之友》2010.3)、张国华的《营销编辑工作模式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10.4)、魏锦的《浅谈编辑的选题策划与营销原则》(《出版发行研究》2010.5)、郭慧珍的《做好高职教材编辑策划工作的思考》(《中国编辑》2010.3)等文章,均对编辑的市场营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出版产业化环境下编辑功能在不断扩展,编辑社会角色定位也更加多元,编辑活动向“下游”延伸的趋势明显。
  可见,2010年的编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成就,但也有个别的重复或缺乏原创性,特别是对编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待大力加强,对诸如编辑、编辑活动、编辑规律、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思维、编辑决策等编辑学关键范畴的研究有待不断深化,进一步形成编辑学理论内在的逻辑体系,为构建普通編辑学打通道路。
其他文献
1921至1922年是中国电影乃至电影期刊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诞生于1921年的民国电影期刊在经历了一年后便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现实等原因,从以建构民族电影理论话语体系为旨趣,重在理论探讨和电影评论的专业期刊,转型为直接服务于电影公司的特刊。    一    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一直作为杂耍艺术存在于大众文化生活之中,纸质媒体对电影的记录主要是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消息及一些电
期刊
为期5天的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以下简称“图博会”)于2010年9月3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这届图博会对国内的出版社而言,是图书展示、版权交易、让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有利平台;对外国出版社来说,是让中国读者了解国外文化与图书的有利时机。尤其是对主宾国而言,这个意愿更是非同凡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图博会不仅可以看到很多“走出去”的图书,还可以与国内外的很多名人、名家面对面。喜
期刊
2010年初,“裸婚”一词成了大众热捧的网络术语,“裸婚”也成了时髦的话题,它兴起于2008年,后因为女作家秦俭(笔名介末)的《裸婚》(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而迅速蹿红网络。商品经济大潮把都市人卷入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中,金钱和爱情的掺和使得真爱变得模糊,结婚成了奢侈的消费,短暂的奢华却要男女双方辛苦数年来偿还债务。为了抵制这种行为,“裸婚”成了年轻男女结婚的主要方式,它是指不买房、不买
期刊
肇始于20世纪中期的数字化技术及其在出版业的逐步运用,使出版业面临自15世纪谷登堡发明现代印刷术500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其发展和影响尚难估计。从当前状况看,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的便捷及其无限增长的趋势,使信息的甄别、梳理和精细加工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对内容的选择和重视是出版业的核心功能所在。正因为信息和内容的易得和泛化,当代出版业对编辑职能要给予特
期刊
一、对外汉语教学图书语言规范问题探讨    英语教学在中国一直具有广阔的市场,英语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也十分庞大,而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步伐的加快,对外汉语教学图书也逐渐增多,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实际情况是,编写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养参差不齐,缺乏业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语言规范方面的知识掌握有限,难免出现粗糙甚至错误的语言现象,一方面,直接导致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难以完成,误导了
期刊
近年来,图书销售的折扣战不断蔓延和升级,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激烈,已深刻地影响到出版社、图书销售商、读者等多方主体的利益,甚至于危及整个出版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治理图书销售折扣战已成为当前业界、学界议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比如今年1月出台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中所规定的“限折令”就受到众人的关注与议论。    一、当前关于图书销售折扣战的主要观点    对于图书销售折扣战,当前的主要观点有:其一
期刊
网络娱乐新闻图片作为娱乐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在以形象直观见长的娱乐新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图片新闻的地位的提高,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就要不断加强报纸图片的瞬间形象、新闻含量及时效性、真实性,力求做到动人、感人、印象深刻、余味无穷。”在当今全球娱乐化时代,要发展网络娱乐新闻,图片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精彩的图片会使网络娱乐新闻锦上添花。但是,随着网
期刊
一、引 言    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求使翻译活动成为必要,而要使其成为可能还取决于实现翻译传播的社会设施是否具备。所谓翻译传播的社会设施是指社会所提供的可使译作得以流通消费的翻译传播机构,主要包括出版社、报纸杂志编辑部、书店等。这些机构设施通过出版、刊载、销售等形式使翻译作品成为大众的欣赏对象。这样,翻泽活动的价值在经历了翻译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社会化过程之后才能得以体现:  19世纪中晚期
期刊
今年5月我去南京参加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的第14届国际出版会议,与吴培华先生不期而遇了。短暂的寒暄后,我们的话题便扯到了会议的学术交流上。我提起了有人提出的畅销书议题。他斩钉截铁地说:“畅销书怎么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一个出版社要是尽出畅销书,那这个出版社是没有什么文化品位的。一个国家要是靠畅销书来发展文化事业,那这个国家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真正的文化精品都不是什么畅销书。它可能不畅销,但它的
期刊
房:去年8月,美国《读者文摘》宣布破产保护,对你应该有着双重的震撼吧?一来你是做杂志,而且是“心灵鸡汤”类文摘杂志的;二来,我们的《读者文摘》(后来改名为《读者》),开始翻译、转载、效仿《读者文摘》的理念而风行时,正是你的学生时代,你应该是在它的滋养下成长的吧?    尚:确实,我虽然未看过原版的美国《读者文摘》,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报刊的很多文章都来源于《读者文摘》,我们文科学生(我是指我这样
期刊